
2024年4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在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考察时,同社区居民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习近平如何让“高产穷县”打赢翻身仗? —— 二十八评《习近平在正定》系列采访实录之《“习近平同志在生活上‘习以为苦’,工作上‘勤以为常’》
说到正定,大家并不陌生。它是一座很有名气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然而曾经的正定,也是一个很有名气的“高产穷县”。
“在计划经济年代,正定粮食亩产‘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在全国出了大名,被树为一面高产红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开放年代,传统的模式明显适应不了全新的形势。”在《学习时报》刊发的《习近平在正定》系列采访实录中,曾担任正定县委办公室资料员的王志敏回忆起当时的情形。
处在改革开放的三岔路口,正定新的发展路子怎么走?这对于时任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来说是一个亟须解决的现实课题。是抱残守缺还是更新观念,是小打小闹还是大刀阔斧,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是进行统揽全局的战略设计?面对这一系列问题,作为正定的领航掌舵者,习近平从战略思维的高度,明确而坚定地选择了后者。那么习近平是如何让正定这个“高产穷县”打了翻身仗的呢?让我们从王志敏总结的“四谋”中领会习近平的“正定战略”。
第一:谋之于本
王志敏说:“谋之于本,就是谋经济社会发展之本。当时正定县的情况是,经济无强力,民不富;文化无活力,城不名;社会无发展,业不达。有的只是虚火和浮名,离真正的强县富民差了十万八千里。守着金碗却没饭吃,成为正定元气不足的症结所在。谋其本,就是谋正定问题的根本,发展的根本,敢于从软肋开刀,从痼疾下手,找到能够让正定活起来、强起来、富起来的路子。正因为明确了这种思路,才有了全局性的方向探索、道路研讨、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蓝图,才有了正定经济从根本上培植元气的规划和部署。”
“求之其本,经旬必得。”任何地区的发展,都绕不开 “根本”二字。当时的正定没有找到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径,经济缺乏内生动力,民众生活难以改善;文化资源未能激活,城市特色无从彰显;社会发展停滞不前,产业基础薄弱不堪。这些,恰恰是忽视根本所造成的窘境。而习近平能够穿透表象、直击根本,勇于解决深层次问题,为正定发展注入了真正的活力。谋之于本,其实是对领导者智慧与魄力的考验,也是区域发展能否行稳致远的核心所在。
第二:谋之于重
王志敏解释道:“谋之于重,就是谋经济支撑之重。正定的传统农业,一直是金鸡独立状态,没有坚挺的脊梁。突破传统,更新观念,大力发展工副业,才有了农业经济与副业经营两条腿走路。县乡工业的逐步壮大,才有了县域经济农、工、副的三足鼎立。内贸外贸发展起来了,才有了农、工、副、贸的四足方鼎。经济支撑由一而为四,架构比较完整了,筋骨日益强壮,血肉日益丰盈。在3年多时间里,全县上下共同奋斗,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4亿元,比1982年翻了一番还多,卓有成效地开始从农业传统模式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轨。”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是不能依赖 “单打独斗”的。当时传统农业独撑大局的正定,就如同只有一条腿的行者,难以稳健前行,更遑论快速发展。为了破解发展难题,习近平利用工作之余,连续几个月查古史、摸实情,对于正定千年之史、百里之域的基本情况有了一个总体了解。他深刻地明白,支撑正定县经济发展的重心不能只在农业上,而应该更多地发展工副业等。从“两条腿走路”到“三足鼎立”,再到“四足方鼎”,多元架构的形成,为正定经济注入了 “筋骨” 与 “血肉”,撑起了正定经济腾飞的身躯。1985 年工农业总产值2.4亿元的亮眼成绩也证明:只有找准经济发展的 “重心”,构建起多元、稳固的支撑体系,才能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谋之于宏
王志敏告诉记者:“谋之于宏,就是谋发展大势之宏。改革开放初期,对于思想偏于保守的正定来说,缺乏大视野、大方向,借外势、造内势、迎趋势,成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于是,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就步调一致地带领干部群众,在全县形成了不落人后、敢领潮流的大干快上局面。思想观念的突破,自然成了正定改革开放的先导。”
“谋之于宏”,是把握时代脉搏、突破发展局限的战略智慧。彼时的正定,思想偏于保守,“缺乏大视野、大方向” 的困境,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住了发展的脚步。在改革开放的大幕初启之际,这种保守性往往意味着错失机遇。而“谋之于宏”的关键,正在于打破这种思维定式:“借外势”,是主动融入时代潮流,学习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让外界的新风激活本地的活力;“造内势”,是凝聚全县上下的共识,让改革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转化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迎趋势”,则是敏锐捕捉历史机遇,在时代变革中找准自身定位,顺势而为而非逆势而动。当“等靠要”的保守思想被“闯冒试”的进取精神取代,正定的发展便有了内在的驱动力。
第四:谋之于远
王志敏回忆:“谋之于远,就是谋持续发展之远。在当时,虽然还没有可持续发展这样明确的提法,但在全局工作谋划中,已经实际地关注到持续发展、长远发展这个层面了。从产业结构上说,明确提出要摆布好三个产业的关系,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努力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开发第三产业。从两个文明建设上,强调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齐步走,不能形成跛脚,跛脚走路是走不好也走不远的。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谋经济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既看重经济发展的实际利益,更看重保护环境的长远利益。就这样,正定初步形成了三个产业协调发展、‘两个文明’和谐发展的可喜局面,有了教育、文化、旅游等多项成果的收获,特别是省会水资源地选址正定,更是为当年的环境保护做出权威鉴定。”
在经济发展的壮阔征程中,目光短浅、只图眼前效益,或是局限于单一领域的增长,都难以构筑起稳固而长远的发展大厦。唯有深谋远虑,追求各方面相互支撑、形成良性循环,才是实现持续繁荣的必由之路。习近平从产业结构、两个文明建设、经济与环境关系三个关键方面高瞻远瞩地将长远发展理念深度融入正定发展实践中——产业上协调三产关系,避免结构失衡;文明建设上强调“两手抓”,防止发展“跛脚”;发展路径上坚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平衡眼前与长远利益。这种思维与如今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契合,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习近平的思想方略是一以贯之的,也是极具生命力与前瞻性的。
习近平同志在谋划正定经济发展时,秉持战略思维,注重全局统筹和系统分析,精准把握症结与矛盾,为正定发展奠定了清晰战略格局。而上述“四谋”也成为正定打好“翻身仗”、赢得未来的宝贵思想指引。对于当今中国的地方发展而言,习近平同志的“正定战略”依然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