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9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1日上午,习近平在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每年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深入基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是40多年前,时任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提出的工作要求。对照这样的标准,不知今天还有多少基层领导干部能够真正做到?据曾在正定县委办公室资料组担任干事、资料员的刘成君回忆,习近平同志当时在工作中展现出的注重调查研究等突出特点,至今都让他印象深刻。 讲话干脆利落 调研深入扎实 刘成君在《学习时报》刊发的《习近平在正定》系列采访实录中回忆说:“习书记经常带着资料室主任王志敏和其他一些同志下去调研,我也跟他去调研过。有一次,我陪他去西南街,他和基层干部开座谈会,座谈如何让老百姓致富、如何发展、如何改变面貌,我就跟着他记录一些情况。”刘成君表示,下面的干部都喜欢听习书记讲话:“他讲话干脆利落,要讲的内容特别明确,而且讲得很实,让人听着不枯燥。他的讲话,能够给人们一些启示,让人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可以说,改革开放之初,是习近平开启了正定解放思想的大门,促进了正定干部的思想转变,进而有力推动了正定的发展。短短三年,他让正定面貌一新。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他推动正定县粮食征购任务从7600万斤大幅核减至4800万斤,不仅借农业改革为农民减负,更显著提高了群众收入,使当地人均年收入从148元快速增长到400多元。此外,他还立足县情提出“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推动全县于1984实现“九翻”“十超”的经济目标。其中粮食总产量等多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几十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将凝结心血的“县委书记经”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后来者。2015年1月,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中央党校首期县委书记研修班的200余名学员座谈时谆谆告诫:“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情况、问计于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真心倾听人民心声,为全党重视调研、深入调研、善于调研树立了光辉典范。 创办报纸刊物 重视媒体建设 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时,还有个特点就是重视新闻媒体发展。刘成君回忆,那时正定县有个《正定快报》,主要刊载全县大事、领导活动与最新动态等,这份报纸正是由习近平提议创办的。在当时,报纸就是与时事、要闻、最新政策联系最为紧密的学习工具。有一回,习近平正在屋内看报纸,一名工作人员路过门口向他打招呼,说:“习书记,你没事了?”习近平笑着回应:“我学习呢,这是很重要的事呀!” 不仅是在正定,一直以来,习近平都通过理论指导、实践支持和政策部署等,为地方媒体建设筑牢根基。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亲自推动《闽东报》复刊,并撰写《复刊词》。在浙江,他提出“为党为民、激浊扬清、贵耳重目”要求,推动实施文化传播工程,支持培育名报、名刊、名台,并鼓励媒体数字化创新,为浙江日报等省级媒体转型提供了政策支持。在上海,他调研中央驻沪新闻单位和上海各大媒体时表示,上海市委、市政府将“以‘闻过则喜’的态度全力支持舆论监督”,还走访看望采编一线记者,强调宣传要“覆盖更广泛,引导更及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全方位支持媒体发展,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刻阐释,正如他所强调的那样:“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这也正是他始终重视新闻舆论工作、以媒体为桥梁联系群众、以正确导向引领发展,为治国理政筑牢思想根基、凝聚奋进力量的深刻逻辑与实践初心。 步履所向,初心如磐。从正定到中央,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来,始终将调查研究作为工作基石,以媒体为桥梁密切联系群众。他深入基层、实干为民的作风,不仅展现出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工作方法,更凝聚成深厚的精神底色,为治国理政注入源源不断的实践力量和思想引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