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军史研究
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
2010-10-29 13:57:20
作者: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六 日军侵华罪行的揭露
  一直以来,日本一些右翼势力妄图美化侵华战争,试图掩盖战争给中国及亚洲人民造成的苦难。2007年一些学者对日本的侵略政策及其犯下的滔天罪行进行了揭露。
  (一)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是日军侵华战争的重要罪证之一,也是日本右翼势力极力否认的历史事实。一些学者主要从实证的角度来探析南京大屠杀是不可抹杀的历史事实。朱天乐通过对南京城西南约5公里处发现一座“大坟”的考察,同时参照“当地村民口述和当年参与此处埋尸的老人现场指认及回忆,并查阅中日两国有关军事档案资料,以及中国南京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谷寿夫案审判资料等史料”,确认“此处为原始实态形状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殷山矶遇难同胞丛葬地遗址。”马俊亚依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汪伪政府振务委员会南京难民请求救济的1000余份申请书的研究,认为申请书本身确凿地印证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张生则从所谓“德国视角”,即“以外交人员为主体的德国人群体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观察、记述和分析”,“证明了日军在南京屠杀、奸淫、抢劫、纵火的罪行”。与此同时,一些学者还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分析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证。王卫星认为。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消灭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打击和削弱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迫使中国政府与之签订城下之约,一举彻底解决所谓的‘支那事变’,对日本来说则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这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直接原因。此外,还有学者对南京大屠杀给国人造成的伤害提出了新的看法。如姜良芹、吴润凯以《南京大屠杀案市民呈文》所搜集的呈文资料为考察中心,从“人口伤亡、人员失踪和财产损失三个方面”进行了条分缕析,并“就市民呈文中透露的其他民生信息,如生活状况、心态转变等稍作阐述,以尝试构建完整的南京大屠杀生活史”,这样“既关注大屠杀的死亡群体,更关注生存群体,”从而更为完整地揭示日军南京大屠杀对中华民族的伤害。
  (二)资源掠夺
  日本对中国的资源掠夺一直是学界探讨的重要领域,2007年学术界对此同样展开了讨论。肖自立通过对日本掠夺钨砂的考察,认为早在抗战以前,日本已处心积虑地获取中国钨砂。抗日战争爆发后,为维持庞大的战争机器的运转,日本更加千方百计地劫掠中国的钨砂,虽然国民政府采取了种种应对举措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未能从根本上阻止日本从中国获得钨砂。吕明灼则阐述了日本对中国的金融掠夺的各种手段,如建立银行、发行伪钞等,这种疯狂金融掠夺使中国人民遭受重大损失。此外还有学者探析了日本对劳动力资源的掠夺,例如徐有礼对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沦陷区对中国民众的强迫劳动进行了考察。他指出掳掠劳工到日本本土或中国东北地区从事体力劳动是最典型的事例。并从国际法上论证这种大量服务于军事需要的劳役和在企业中的超重劳动属于强迫劳动的范畴,“严重违反国际公法”,“理应作为殖民者的罪行加以清算。”
  (三)奴化教育
  奴化教育是日本的侵略战争中重要的一环,一直受到史学界的关注。刘志鹏、方艳华通过对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教育研究,认为日本侵略者在对国人进行奴化教育时,非常注重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利用。还有学者,从日本人的职业教育人手来探讨其对国人的奴化教育。当然,日军的奴化教育也激起了国人的反抗,孙邦华以北平辅仁大学为例考察了沦陷区的民众对于日军的奴化教育的斗争。作者认为辅仁学校师生在与日伪周旋,对“延续民族文化生命,抵制日伪奴化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赢得了“抗日大本营”的赞誉。
  七 抗战时期的外交及其援助
  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寻求国际势力的援助,国共双方都采取了一定的外交政策。关于国民政府的外交战略,向之论者认为国民政府的外交只是一味依靠外国,较为被动。关培凤对国民政府的外交战略进行了论证后,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作者认为“苦撑待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的抗日外交战略,并且“中国政府为实施这一外交战略,进行了积极的外交活动,这主要表现在进行舆论宣传、努力争取外援、呼吁制裁侵略及反对妥协和倡议反侵略国家进行合作等方面”,“而非一味消极待变”,这种战略的实施,“使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促成了国际形势的演变”,因而是成功的外交战略。同时,还有学者对国民政府的经济外交也给予了关注,例如洪岚对1933—1941年南京政府“经济外交”政策进行了考察,认为国民政府积极通过技术合作谋取国际社会的经济技术援助,并在交通、水利、农村建设、文化教育等领域相继展开并取得一定成绩;“七七”事变后国联派出防疫队,帮助中国建立卫生防疫体系,在“积极预防和控制各种流行性疾病的传播”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此外,还有学者通过个案的探讨来评析国民政府的外交实践,如俞国对宋美龄1942—1943年访美的历史背景、过程、作用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析。他认为“宋美龄访美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未改变美国“重欧轻亚”的既定政策,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善中美关系”。
|<< << < 1 2 3 4 5 6 7 8 9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抗日战争研究若干新观点述评
·下一篇:笔谈“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史研究”
·陈艾: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肖裕声少将到猴场会议纪念馆指导工作(图)
·特稿: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肖裕声少将到猴场会议纪念馆指导工作(图)
·隆鸿昊:从太原会战看抗战初级国共军事合作
·八路军追饷记
·浅析八路军文化的基本特征
·影响深远的《滕杨方案》
·魏国英:论朱德在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战役中的战略决策和指挥艺术
·欧阳淞:中流砥柱 坚强核心
·争论八:抗日战争究竟是八年还是十四年?
·争论七:中国政府为何会放弃日本的战争赔偿?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版权所有 2010 八路太行纪念馆
技术支持: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山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邮箱:bljl-001@163.com
电话:0355-6437583(办公室)、传真:0355-6438666(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