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9年1月11日,由本刊编辑部与海南大学历史文化研究基地联合主办的“抗日战争研究与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在海口召开。会议就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史研究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论者从不同方面,对以往研究进行了评析,同时也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这些意见对推动研究的深入,当有启发意义。因此,特邀请参加会议的部分学者笔谈如下(以发言先后为序)。 步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立跨越国境的历史认识 近年来,中日两国学者间就跨越国境的历史认识的建立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与努力。2002年开始,中日韩三国学者建立了共同的历史编纂委员会,经过3年的共同研究与讨论出版了《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大约在同一时间,日本学者与在日中国学者成立了“日中年轻历史学者会议”,讨论以历史问题为背景的中日两国的社会变动,在日本与中国同时出版了《跨越国境的历史认识》。日本与韩国在2002年开始了由政府主导的共同历史研究,在2005年告一段落后,于2006年开始了第二期的共同研究。从2006年开始,中国与日本两国的学者也开始了作为两国对话机制之一的共同历史研究,到现在已经进行了两年。 国际社会之所以关注跨越国境的历史认识,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那就是德国与法国,德国与波兰共同编写教科书的目标在经历数十年努力后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欧洲解决历史认识问题的经验是否适合于亚洲,特别是东亚,中、日、韩等国学者间是否可以进行历史问题的对话,就成了人们讨论的话题。当然,对于上述共同历史研究的结果尽管还有各种不同的认识与评价,但共同研究的过程都涉及到超越本国历史,超越国民国家的历史记忆这一个具有挑战意义的目标,历史学者都在围绕统合相互不同的历史记忆,探索其中的关联性,思考其中的共同性而努力。而在这样的探索与思考中,学者们也逐渐注意到了以往局限于一国视角的研究中的缺陷与问题。 建立跨越国境历史认识其实并不仅仅表现在学术研究层面,而是深入到政治层面与民众感情层面,所以历史学者必须意识到解决这两个层面历史认识问题的重要性。 中日之间围绕历史问题的政治层面的对话主要是关于侵略战争性质的判断,即是否明确发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日本对中国的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这本来是战后在两国间主要政治文件中明确的结论,也是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基础,但战后日本政界始终存在否认侵略战争性质的势力,说明政治层面问题的彻底解决并不那么简单。最近,日本自卫队航空幕僚长田母神俊雄否认日本是侵略国家的文章受到奖励,在自卫队中还有相当多的呼应。证明直到今天,关于战争责任问题的政治判断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原则性的问题。 与上述对侵略战争性质的原则性政治判断问题不同,中日两国民众层面在历史认识方面的分歧主要源于不同的战争体验。但是在上述政治层面分歧的影响下,民众层面的认识容易带上明显的感情因素。解决融入感情因素的民众层面的历史认识的差异,与在政治判断层面坚持原则的斗争方式不同,促进民众间的相互理解是主要的方式。战后日本的反战、反核运动是日本民主主义与和平运动发展的重要出发点,但在对加害于其他民族的战争责任缺乏反省的情况下,单纯强调原子弹爆炸伤害的“被害体验”,不可能得到广泛的理解。同样,军国主义的战争给日本人民也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如果战争被害国的人民不了解那一情况,民众层面的对话也难以取得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