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过不少关于1965年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报道,都没有像《前奏——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以下简称《前奏》)这本书一样给我心灵如此巨大的震撼。 毛泽东为什么重上井冈山?作为研究当代史的历史学家,马社香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追踪毛泽东当年重上井冈山之路,访问了近百名亲历者和知情者。她用全新的视角,写出了全新的主题:毛泽东是在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探寻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之路。
就在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次年——1966年,他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因此,书名前冠以大大的“前奏”二字。许多历史学家、记者,甚至一些老革命家都没有这样明确地评价毛泽东重上井冈山这一历史事件。
什么是井冈山革命精神?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不少领导人现在也在探索着。我们国家为了振奋“民族精神”,花了很多钱建设“红色圣地”,红色旅游已成为一项新兴的产业。我去过几次井冈山,总的印象是:建设一天比一天好起来,革命精神却一次比一次淡漠化。《前奏》这本书的出版,确实应该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前奏》是以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活动为依据,以毛主席一路和周边人员的谈话为主线而展开的。这些材料的来源都是当时亲历者和知情者的叙述,用我们记者的话来说,“掌握的是第一手资料”。作者在《前奏》封面的题目下注明了一行字:“这是一部由近百名亲历者和知情者回忆、口述的历史”。
其实,远不止百名,还有许多在书中出场的人物,也用他们的活动叙述着这段历史,比如井冈山上两位“山大王”的妻子谢梅香和兰喜莲。当毛主席要请两位“嫂子”来见面时,谢梅香一听说,夜不成寐,不断地念叨:“选三啊,(选三为袁文才小名)毛委员,今天的毛主席看我们来了!”当毛主席走近坐在前排的谢梅香跟前,不等工作人员介绍,一眼就认出了她,热情地叫了一声“袁嫂子”。三十多年了,毛主席还没忘记她和选三,还认得她这个“袁嫂子”,她一下泪如泉涌,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袁文才和王佐是在井冈山被错杀的,死于“左”倾盲动者之手,他们的亲人却毫不怨恨,对领袖、对革命仍然是这样地眷念、依盼和忠诚。这不正是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所要追寻的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么!他要在当日中国重建这种深情。 无论人们今天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如何评价,毛泽东在重上井冈山时的思考,讲的每一段话,都被历史的发展一一验证。 他在对陪同上山的江西省副省长王卓超讲了错杀袁文才、王佐的教训,是“当时党内有一条‘左倾’盲动路线,在一些重大事情上不讲政策”,“战争时期,检验路线正确不正确,比较容易……和平时期检验路线正确不正确,要难得多。这个胜仗和败仗,不光看有哪些成绩和错误,还要看举什么旗帜。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张国焘的路线不对,在一定的时间内,比我们的势力还要大,但长久地看,就不行了。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也可能是这样”。中国目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两极分化,腐败成风,工农劳动者沦为“弱势群体”,党内形成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不正是那些“不讲姓社姓资”的人所造成的危险局面么?不讲路线,行么! 毛主席和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的谈话,今天读来发人深省:“我为什么把包产到户看得那么严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所有制的基础如果一变,我国以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基础就会动摇,工业产品卖给谁嘛!工业公有制有天也会变,两极分化快得很。帝国主义从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对中国这个大市场弱肉强食,今天他们在各个领域更是有优势,内外一夹攻,到时候我们怎么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保护工人、农民的利益?怎么保护和发展自己民族的工商业,加强国防?中国是个大国、穷国,帝国主义会让中国真正富强吗?那别人靠什么耀武扬威?仰人鼻息,我们这个国家就不安稳了。” 四十年过去了,一切都在毛主席的预料之中进行着:三农问题、国企的崩溃、帝国主义的围堵、下岗工人和失地农民的困境、人的蜕化……毛主席真是料事如神啊!“要把他老人家的晚年错误和毛泽东思想的正确部分区别开来!”这种流行的论调对吗?这种论调的实质是阉割毛泽东思想的精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