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磁带数以千计 据韶山毛泽东纪念馆提供的一份目录统计显示,毛泽东生前听过的唱片有几千张,磁带有两千四百盒。这些唱片、磁带内容包罗万象,从戏剧、相声到国内外各种舞曲、古典音乐,应有尽有。其中,各种戏剧,尤其是京剧、昆曲占了绝大多数。 毛泽东对京剧的爱好始于延安。那时,毛泽东居住的那孔普通窑洞里,时常传出那架每分钟七十八转的手摇留声机发出的动听的京剧唱段。延安毕竟是“穷乡僻壤”,唱片很难找到,那架留声机就只能翻来覆去地播放那几张旧唱片。所以,毛泽东转战陕北时经常哼唱《空城计》、《草船借箭》的段子;到达西柏坡后则常听高庆奎的《逍遥津》、言菊朋的《卧龙吊孝》、程砚秋的《群英会》;进入北平前后,毛泽东最喜欢《霸王别姬》…… 1949年3月,毛泽东带着在延安时期添置的手摇留声机进入北平。今非昔比,这时已有条件添置更多的唱片了。此后,他有了录音机、电唱机,也有了藏量丰富的种种戏剧、音乐磁带。 为了能给毛泽东及时提供周到的服务,工作人员将唱片、磁带编号,制作了目录,并在目录上用特定的记号标明毛泽东常听的剧目,有的还写了内容提要。从保存下来的几本目录中,我们可找到毛泽东当年最喜欢听的一些传统京剧剧目: 李和曾的《李陵碑》、《巡堂》;程砚秋的《春闺梦》;袁世海的《李逵探母》、《盗马》;冯群秋的《二进宫》;高庆奎的《姻粉计》、《辕门斩子》、《斩黄袍》;余叔岩、言菊朋的《卧龙吊孝》、《八大锤》、《空城计》、《战太平》;周信芳、袁世海、马连良的《捉放曹》、《卖马》、《坐寨》、《洪羊洞》;杜近芳的《柳荫记》、《白蛇传》;孟小冬的《珠帘寨》;谭鑫培的《洪羊洞》、《打渔杀家》、《秦琼卖马》、《御果园》…… 毛泽东晚年最大的爱好就是守在电唱机或录音机旁听上几段京剧,听到兴致高处,还跟着高声唱上几句。他毕竟年岁大了,时常有忘词儿的时候,这时,工作人员就为他报词。但毛泽东只允许工作人员提示几个字,不让别人跟着唱下去。 作为湖南人,毛泽东对家乡的湘剧、花鼓戏很有感情。他收集了不少家乡戏剧的唱片和磁带,如花鼓戏《刘海砍樵》、《八百里洞庭》、《小姑贤》、《桃源洞》等;湘剧《思凡》(罗元德主演)、《五台会兄》(罗元德主演)、《大破天门阵》(李福初主演)、《昭君出塞》(张淑娥主演)、《生死牌》(吴淑岩主演)、《打猎回书》(王福梅主演)等等。 各种地方戏,包括有些冷僻的剧种剧目,毛泽东也十分喜欢。如闽剧《卖画图》和《西厢记》,桂剧《雪夜访晋》,南曲《鱼沉》,巴陵戏《夜梦冠带》,昆剧《昭君出塞》,汉剧《四郎探母》,豫剧《秦香莲》,楚剧《断桥》,蒲剧《三家店》,荆河戏《三元会》,高甲戏《劝父归家》,绍剧《春香闹学》,祈剧《单刀赴会》,华剧《二度梅》,柳琴戏《张朗与丁香》,二人台《打车城》,正字戏《徐策跑城》,赣剧《打金枝》,高台曲《一朵红花》,等等。 毛泽东爱听相声。有次晚会,侯宝林、郭启儒合说了一个新段子《婚姻与迷信》,毛泽东听后开心得很。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侯宝林对相声有研究,他本人很有学问,将来可以成为一个语言专家。”毛泽东对另一位相声演员马季也非常喜爱。1959年至1963年,马季所在的广播说唱团经常去中南海演出。毛泽东最喜欢听马季表演的两个段子,一个是揭露江湖医生骗人伎俩的《拔牙》,一个是张述今创作的《装小嘴儿》。1963年,马季下乡到山东文登县进行创作,写出了三个相声段子《画像》、《黑斑病》、《跳大神》。毛泽东知道后很高兴,说:“那好,演一演,我听一听。”看完演出后,他还握着马季的手说:“还是下去好!” 据工作人员留下的一份相声段子目录显示,毛泽东生前常常听的相声很多,如:刘宝瑞、郭金宝的《韩青天》、《歪批三国》;侯宝林、马季的《笑一笑》、《阳平关》;黄涌泉、马季等的《说一不二》、《王金龙与祝英台》;赵振铎、赵世忠等人的《歪讲三字经》;侯宝林、郭启儒的《空城计》、《万吨水压机》、《昭君出塞》、《服务态度》;马季、唐杰忠的《友谊颂》等等。 毛泽东生前还喜欢优美的圆舞曲。他的舞曲唱片有《村舞》、《送我一支玫瑰花》、《恋歌》、《新年》、《打黄羊》、《陕北民歌》、《东方舞》、《回忆》、《迎春舞曲》、《快乐的心》、《自由花》等。同时他还常听维也纳音乐《拨弦波尔卡》等当时一般中国人难得听到的外国音乐磁带。 在毛泽东的磁带中,还有许多有着优美民族旋律的乐曲,如殷承宗的钢琴独奏《北风吹》,刘德海的琵琶《十面埋伏》,曾永清的笛子《骊珠梦》、《罗成叫关》,郭向的管子《铁弓缘》,项斯华的古筝《文姬归汉》等等。在众多乐曲中,毛泽东似乎更喜欢闵慧芬演奏的二胡曲。他生前非常喜欢听闵慧芬独奏的《逍遥津》、《斩黄袍》、《卧龙吊孝》、《连营寨》、《哭灵牌》等名曲。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喜爱,始终停留在欣赏的层次上。透过这些唱片和磁带,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特殊的“发烧友”对中国艺术的真挚情感。
摘自《毛泽东遗物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