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早年曾深受曾国藩的影响,他在1917年8月23日写给黎锦熙的信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毛泽东出生时,曾氏刚刚去世20年,曾国藩“中兴名臣”的声名尚未褪色。从地域文化来看,曾国藩是湘乡人,而湘乡是韶山的近邻,韶山曾有成千的民众投入曾国藩创建的湘军,并有数十人立功受皇帝封赏,升至提督、总兵等高官,仅毛氏家族中就有毛有庆、毛正明、毛恩毅当了提督。韶山乡土文化中,曾国藩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毛泽东外祖父家在湘乡凤音四都,那里受曾国藩的影响更大,毛泽东自然也受到了熏陶。 在毛泽东1913年所作的笔记《讲堂录》中,时时引用曾国藩的原话或发挥其言论,如:“涤生(曾国藩的字)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厚者勿忌人;实者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1920年6月22日,毛泽东在《湖南改造促成会复曾毅书》中,还把曾国藩、左宗棠与黄兴、蔡锷并列为近代楷模。 随着毛泽东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他开始辩证地、全面地认识曾国藩,把曾国藩政治思想上的反动,与修身、治国、治军方法上的可取之处区别开来。事实上,他后来在这些方面的确借鉴了曾国藩。1926年,他在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授课时说:“洪秀全起兵时,反对孔教提倡天主教,不迎合中国人的心理,曾国藩即利用这种手段,扑灭了他。” 在毛泽东留下的遗物中,有他早年读过的《曾文正公家书》,保存下来的是卷五、卷七、卷八和卷十,共四本。这是清光绪五年(1879年)曾国藩去世七年后的石刻线装本,年代已相当久远了。封面是浅灰色毛边纸,左上方竖写书名、卷别,右下方则竖写“咏芝珍藏”,均为毛泽东手书。但书里头没有批语,只有密密的红笔圈点、句读和着重号。 这几本《曾文正公家书》与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用过的《诗经》、《论语》一样,都是毛泽东遗物中现存最早的本子。
耐人寻味的还书条 毛泽东早年读书条件很艰苦,但他的求知欲望相当强烈。他到处借书,把韶山冲能借到的书都借来看了,连和尚的经书也借来读。 他的外祖父家耕读并重,藏有不少书,他的两个舅舅也积极支持他多读书,这使他的求知欲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他经常翻山越岭去舅舅家借书。1910年秋,他受表兄文运昌的引荐,离开韶山冲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就读。他是学校藏书楼的常客,在读到《世界英雄豪杰传》等书后,他发誓要成为英雄豪杰。 有一张还书条记载着他少年时代读书的情况: 咏昌先生,书十一本,内《盛世危言》失布匣,《新民丛报》损去首叶,抱歉之至,尚希原谅。泽东敬白 正月十一日又国文教科书二本,信一封。 这是有关毛泽东借书现存最早的实证资料。据文运昌后来回忆,这张还书便条是1915年毛泽东从长沙省立一师回家过春节时写的。 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期间,由于有违父亲的意愿,父亲断绝了资助,因此陷入“经济危机”。他无钱买书,便只得借书。1916年1月28日,他写信给萧子升,谈的就是借书的事: 子升仁兄大人执事:日来思念殊甚,想迁易新地,必多惬意。自徐先生去,无《甲寅》杂志可阅,特请吾兄以自己名义给暇向徐借《甲寅》第十一期第十二期两本。弟准下星期日下午前来拜晤。即颂教安。不一。弟泽东叩一月二十八日
第二天,他又写信说:
《甲寅》杂志第十一第十二两卷,欲阅甚殷,仍欲请兄剩暇向徐先生一借。……如借得,即请携来;如无,则须借之杨先生。 随后毛泽东还与萧子升谈了一通借书、读书之道。萧子升准备送一些书给他,他不愿意接受。他在2月29日的信中说: 昨承告以赠书,大不敢当。一则赠而不读,读而无得,有负盛心;一则吾兄经济未裕,不可徒耗。前言即赠以二三串为限,今思之,即此亦请无赠。…… 毛泽东从延安开始建立自己的藏书室,进入北京后已成规模,但借书仍然是他获得书的重要途径。如1964年9月9日他在一封信中说: 请你向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找一些美国历史给我。不要大部头的,如《美国全史》之类,只要几万字的,十几万字的,至多到三十万字为止。其中要有马克思主义者写的,也要有资产阶级学者写的。不知能找到否?费神为盼! 北京图书馆旧址靠近中南海,毛泽东常请中央办公厅的人到那里去借书,这引起了北京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注意。1958年北京图书馆换发新的借书证,毛泽东叫身边工作人员特地去办了一个。北京图书馆将这个借书证编为第一号。 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至1966年9月,毛泽东先后从北京图书馆等处借阅各类图书两千多种计五千余册。1974年他还曾借书六百多种共一千一百多册。 毛泽东晚年主要是从公共图书馆借书。而当他出巡各地时,就很注意搜集有关当地的书,如地方史志等。杭州、上海、广州、武汉、成都、庐山等地的图书馆,都有毛泽东借过书的记载。他每到一地,必作两方面的调查,一是现实情况,包括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情况;二是当地的历史、地理沿革、文物掌故、风土人情和古代诗文等。 1958年3月,他第一次到成都,参加中央工作会议。3月4日下午,一到达这个少年时代从《三国演义》里已十分熟悉的蜀汉古都,他就借来《四川省志》、《蜀本纪》、《华阳国志》披览,后又借了《都江堰水利述要》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