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专题>>红色博览>>《红色年华》(北京红色创意文化发展中心)>>正文
鲁迅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图)
2012-12-06 16:10:29
来源:《红色年华》
作者:贺秋石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我们今天纪念鲁迅,就是要深刻认识鲁迅是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时期所产生出来的思想巨人和伟大的爱国者,鲁迅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是鼓舞中国人民创造新的历史的不竭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他未竟的事业进行到底。

    毛泽东的评价代表了全民族的意愿

    早在1937 年,即鲁迅逝世一周年,毛泽东在陕北公学发表题为《论鲁迅》的讲演,明确指出:“鲁迅是从正在溃败的封建社会中出来的,但他会杀回马枪,朝着他所经历过来的腐败的社会进攻,朝着帝国主义的恶势力进攻……鲁迅先生的第一个特点,是他的政治的远见。”“鲁迅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他的斗争精神……他看清了政治的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鲁迅的第三个特点是他的牺牲精神。”毛泽东最后指出:“综合上述这几个特点,形成了一种伟大的‘鲁迅精神’。鲁迅的一生就贯穿了这种精神……我们纪念鲁迅,就要学习鲁迅的精神,把它带到全国各地的抗战队伍中去,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1940 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又指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应当说,毛泽东对鲁迅的科学评价,毛泽东对鲁迅精神的精辟诠释,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感受和理解,而是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和海内外热爱鲁迅、崇敬鲁迅的数亿同胞的肺腑之言。

    事实上,远在毛泽东作《论鲁迅》的讲演之前,老一代共产党人、革命家就以自己读鲁迅著作或与鲁迅并肩作战的亲身体会,对鲁迅作出了同毛泽东相同或相近的论述。他们中有周恩来、张闻天、瞿秋白、陈云、冯雪峰、潘汉年、陈毅、叶剑英、陈赓等等。

    鲁迅落葬时,在数千人诵唱的挽歌与哀乐声中,一面大旗庄重地覆盖在了他的灵柩上面,旗上写着“民族魂”三个大字。

    1939年10月19日,在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举行的鲁迅逝世三周年纪念会上,北伐名将、新四军军长叶挺充满激情地说:现在我们在战斗中纪念鲁迅先生,当然是很真诚的,他是我们永远怀念的敬爱的战斗者。我是一个军人,十年内战时期,离开了武装战斗岗位,流亡在海外,读到了鲁迅先生的战斗文章。他在国内反动政府统治之下,用笔坚持着斗争,文章的战斗性又是那么鲜明、强烈,篇篇击中敌人要害。我读时心里感到非常非常的惭愧。现在我又回来了,回到战斗的队伍,今天特地来跟同志们一起纪念鲁迅先生。我们要向鲁迅先生学习,不仅要坚持战斗,而且要善于战斗,像他的文章一样,要打漂亮仗,有力地打击敌人。正是在叶挺将军的号召下,鲁迅精神很快地融入新四军的日常训练和战斗中。纵然是背信弃义的蒋介石发动灭绝人性的“皖南事变”,也无法使新四军这支铁军丧失斗志。

    老一辈革命家率先传承鲁迅精神

    为将鲁迅精神更广泛地传承下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付出了极大努力。在鲁迅逝世后的40 年间,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重庆谈判的紧张时期,还是在带领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征程中,毛泽东都带头孜孜不倦地研读鲁迅著作,利用一切机会弘扬鲁迅精神。直到逝世,在其床边,茶几上,书柜中,到处都有他翻阅过的鲁迅著作。

    毛泽东对鲁迅的尊敬与热爱,毛泽东对鲁迅精神的推崇和弘扬,还体现在他对鲁迅的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上。1938 年春,毛泽东从前来汇报工作的丁玲处获知萧军来到延安的消息,便亲自到招待所探望萧军,还邀请他和丁玲、何思敬、聂绀弩等共进午餐。1940 年6 月,萧军第二次抵达延安后,曾一度萌生离开延安的念头。毛泽东知道后,一次又一次挽留他,和他促膝长谈,听取他的意见,帮助他解开心头疙瘩。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毛泽东先后十次写信给他,多次接他到杨家岭谈话。1941年8 月,毛泽东从杨家岭住所步行来到“文抗”驻地萧军的窑洞探望。1945 年11 月,萧军赴东北前夕,毛泽东又两次亲切接待了他,语重心长地与他进行交谈,殷殷期盼他能加入中国共产党。毛泽东还邀请萧军去朱德总司令家共进午餐。饭后,毛泽东与朱德一道,一直送到大路旁才与他挥手告别。毛泽东对萧军的关怀,尤其是对鲁迅的评价,影响了萧军的一生。

    毛泽东如此,党和人民军队的其他领导人同样如此。自1938 年12 月黄源抵达新四军起,新四军的两任四位领导,都给他以特别的保护和重用。项英、叶挺、陈毅都曾指定黄源跟随自己视察前线部队。视察途中,三位领导与他谈话的内容都涉及到对鲁迅的认识。在与陈毅同眠一床的数个夜晚,陈毅多次与他谈及当年在苏区听瞿秋白谈鲁迅、鲁迅作品的情景。“皖南事变”发生时,项英专门发出指示,为黄源配备专职警卫员,同时还发给他一支驳壳枪。叶挺将军被囚后,依旧惦念着这位鲁迅的学生。由于讹传,叶挺在《囚语》中沉痛地写道:“(黄君)工作努力,成绩也甚好。在此次惨变中饱受奔波饥饿之苦,形容憔悴,又不免一死,痛哉!”黄源胜利突围抵达苏北盐城新四军军部时,代军长陈毅亲自出来迎接。刘少奇委派黄源担任由他兼任院长的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教导主任。提及当年在新四军的那些日子,黄源曾心驰神往地说:“在新四军,就像在鲁迅家中一样精神舒畅。”

    鲁迅精神不容诋毁

    在进一步学习和发扬鲁迅精神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少数学者、作家打着重评20 世纪中国文学的旗号,恣意贬低鲁迅。他们不承认鲁迅是20 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借口鲁迅没有写过长篇小说,否认鲁迅是中国乃至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家,否认鲁迅对20 世纪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作出的巨大贡献。从本质上讲,这是毁弃民族精神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一种表现。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心之力(组图)
·下一篇:习仲勋视教子为天伦之乐(图)
·谈毛泽东晚年读书生活
·毛泽东词《蝶恋花·向板仓》手稿揭秘
·我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点建议
·洪湖岸边红旗飘——叶昌保和他的“红色村庄”
·中国农业合作道路的曲折坎坷和坦途——在中国农业合作社首届(北京)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农村干部的一面旗帜——深切怀念史来贺同志
·尼联共(毛)的分裂、大选失利及未来政治走向
·乌克兰:抗议运动和法西斯
·赵树理和曲里村
·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特稿:将军胸怀 书写天下——鉴赏赵勇田珍藏的中国人
耿仲琳向“辞典”说不
耿仲琳:耿仲琳向“辞典”说不
十八大提出要重视“智库建设”
努力推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探索
韶山毛泽东图书馆
红色文化与中国梦
黎荣华:树碑昭英烈 存史启后人
特稿:树碑昭英烈 存史启后人
黎荣华:永远的老兵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