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的政治考验。
也就是在这一年,太行军区副司令员王树声奉命从抗日前线回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被分到中央党校学习,任军事队队长。在这里,他结识了杨炬并深深地爱上了她。在同志们的努力牵线和撮合之下,在王树声的“猛烈攻击”下,门诊部的“一枝花”终于被“大土包子”“俘虏”了。
1944年中秋佳节前的一天,杨炬结束了巡回医疗,回到延安。第二天一大早,王树声就拉上杨炬来到了西北联防军司令部。司令员贺龙、副司令员徐向前欢天喜地叫警卫员泡茶、拿月饼、端瓜子招待他们。
在闲谈中,得知杨炬是湖北南漳县人,贺龙摸着胡子,笑呵呵地说:“小杨,长征前我在湘鄂西根据地的那阵子去过南漳,湖南湖北,分南北而饮一湖水,我们还是半个老乡呢。所以,我算得上是你的娘家人哟。哈哈哈!”徐向前接过话头:“我在鄂豫皖呆了好多年,麻城又是我的管辖范围,树声一直跟着我。既然贺老总是你的娘家人,那我也算得上是你的婆家人哟!”徐向前朝贺龙点点头说:“我看呀,今天我们干脆就在这里把他们的喜事给办喽。亲家,你说呢?”
在一旁的与王树声同在中央党校军事队学习的陈赓,见此情景,一蹦三跳地跑到室外高处,双手卷成喇叭筒,大声地嚷着:“陈氏广播电台,现在播送新闻!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王树声和杨炬今晚要结婚喽!大家快来贺喜呀!”
婚礼就在西北联防军司令部里举行。徐向前把自己的卧室让出来,作为这对新人的“洞房”。两位老总亲自“指挥”身边的工作人员,办酒菜,布置新房。王树声的许多老战友也纷纷前来向他们表示祝贺。
就在王树声和杨炬新婚燕尔之际,毛泽东亲自点将王树声,要他率领一支部队南下中原,创建豫西抗日革命根据地。于是,王树声告别新婚不久的妻子杨炬,跨上战马,直奔中原。临别时,杨炬默默地为王树声准备随身携带的衣服用品,并细心地把一些常用药品装在了行李中。在分别的日子,杨炬把对亲人的思念、祝福、支持,化成巨大的力量,工作、学习得更加勤奋、更加出色。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为了抢夺胜利果实,又一次挑起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大举进攻我中原解放区。王树声率由第一纵队的第二、第三旅共9000余人组成的南路军从光山县泼陂河经鄂中向西实施突围。为减轻负担,突围前,部队已安排伤病员及许多老弱妇幼人员主动转移。怀着6个月身孕的杨炬,也属先遣之列。可她执意不走,理由是自己身体不错,能跟得上大队行动;再者,她身为军医,有责任在突围途中抢救伤员。
杨炬回忆说:“困守中原和中原大突围,我是身经其事、身当其时,与他患难与共。在国民党的重兵包围之下,军区部队缺衣少粮,没有饭吃。我身怀有孕,当时他已是40岁出头,要当爸爸很难得。但他深知,国民党军30万重兵包围,冲出去是一场恶战。我如果挺着肚子行军,对于他的指挥行动和我从事战场救护工作,都有诸多不便。他便与我商量打胎,说,战事在眼前,我不能关照你,是场恶仗,我们还是放弃这个孩子,等条件好了多生几个吧!”王树声说得轻声细语,但杨炬从他说话的声调和流露的眼神中看出,他下这个决心是痛苦的、也是坚决的。
两个警卫员不忍心40多岁的司令员没有孩子,暗中合计出一个偷梁换柱的办法,用自采的野草替换打胎的中药煎了让杨炬喝,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才这样保住了。
于是,杨炬冒着枪林弹雨随部队一起突围。期间,敌人前堵后追,每天枪炮声不绝于耳,这使杨炬深深感到,自己身孕沉重,双脚浮肿,行动不便,组织上总要派人照顾自己,如再勉强留下,势必拖累大队,尤其会使重任在肩的丈夫分心。经过反复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她还是听从了领导上和王树声的劝告,忍痛离队,化装转移。这年深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