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早上好,欢迎收看人民网视频访谈。为迎接建党90周年,回顾党的光辉历史,讴歌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特别推出大型对话栏目“缅怀革命先辈”人物系列访谈。今天,我们在演播室非常荣幸地请到了开国元勋、大将王树声之女王宇红女士做客本网,与我们共同追忆王树声大将一生的光辉岁月。首先我们欢迎王老师,王老师您好。
[王宇红]:各位网友早上好。
[主持人]:王老师,我们都知道王树声大将一生当中从来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而且很多人知道他曾经说过一句话,说“职务大小,都是为人民服务,我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争名誉地位的权利。”,您觉得父亲是不是一生都在用行动诠释这种精神?您怎样理解他的这种言行?
[王宇红]:我父亲那一辈的共产党人,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用自己的一生去诠释什么是为人民服务。我父亲去世以后,读他的一生,你能看到有很多战争残酷的考验,还有政治磨难的考验,所以在那个年代,我觉得有的只是流血牺牲,没有什么名利。我的父亲曾有很多次跟我讲过一句话,就是中国革命死了多少人啊。我那个时候还小,只有十二三岁,但是我能感觉到他那种感叹。最近几年我走过很多地方,也读了很多历史,能更加理解父亲当年讲的这句话,因为我走过很多,像湖北、四川、甘肃这些地方,你到那看烈士碑、烈士墓,你可以加深理解父亲当年说的那句话。对于我父亲来说,有太多的亲人、百姓、战友死在他的前面,对于他来讲,他是属于那种有崇高理想的,被赋于伟大的历史使命那一辈人,对他来讲不会为自己争取什么东西,他们属于无私奉献的一代人。
王树声对党忠诚:穿越沙漠 一路乞讨回延安
[主持人]:其实就是在他们那个年代,在他们的生活或者在他们的生命里就没有“名利”这样的词,这也是您对于他的这句话的解释和理解。其实我们一起来回忆将军的革命经历,他的革命经历非常具有传奇的色彩,比如1937年3月份西路军失败之后,王树声大将也是身遇危难,但是他之后矢志不渝,一心向党,最后一路乞讨,历尽艰辛,辗转才回到延安。您可否给我们讲讲父亲这段经历,或者其他发生在他身上的传奇故事。
[王宇红]:父亲的革命经历随意的抽一段,对于现在来讲都能编出很好的影视题材。但是我感觉说到历史,真正的历史是血腥的,是残酷的。在1937年3月14日,就是红西路军的专业委员会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在甘肃肃南县的石窝山上面,对于西路军来讲,这段历史对于我们来讲是挺沉重的。1936年10月份,西路军的21800将士西渡黄河,到了1937年3月份已经有5个月的时间了,这个时候已经折兵大半了,也就是说仗打不下去了,所以最后一次的会议也叫石窝山的分兵会,最后的决议是我的父亲率领一个军队,大概也就六七百人,分兵了,这几支队伍出去了,最后我的父亲在祁连山打了三天的战,我后来去过祁连山,也是3月份,那个地方已经是冰天雪地冷得不得了。
[王宇红]:后来我的父亲一心要回延安,要找到党。最后打到剩他一个人的时候,最后的兵、将全都没有了,他越过腾格里沙漠,我最后看地图找这段,在过民勤县的时候,因为也没有吃的,什么都没有,他就昏死在沙漠里了。后来好像有个电影也在写这段历史,但是我没有看过。这时候就有一个老乡,有人说是一个小商贩把他给救了。这段历史我父亲没有给我们过,但是后来我知道,到解放以后我父亲一直在找这个人,有名有姓的,当时托兰州军区,托部队找这个人,一直没有找到。到我父亲1974年去世以后,我母亲还在找这个人,也找不到,找不到这个人,也找不到他的家人。有的人就说,当时可能是神仙救的。
[主持人]:就有点传奇了。
[王宇红]:对,找不到了。还有一个故事,1944年11月的时候,我父亲当时受毛主席嘱托,组建河南人民抗日军和河南军区,1944年的时候任司令员。1944年底他离开延安南下,这段回忆是当时给我父亲做警卫工作的叔叔,他现在在天津,我也听他讲过,但是他在这本书的回忆录里也写了这一段。到了1945年2月8号,他们就走到山西南边的中条山,刚刚翻过中条山,要渡过黄河,当时很冷,黄河里都是大块大块的冰,回忆录上写的是,波涛滚滚黄河水,掀起很多巨浪,无数漂浮的大冰块从上游撞击过来,互相撞击挤压,发出的声音让人毛骨悚然。
[王宇红]:当时他们到那个地方,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上没有村庄,下没有店铺,后头还有日本鬼子在追,当时的情况特别紧张。正在这个时候,看见黄河对岸过来一个人,一个挑着担子的老乡。他们说“快看,有一个老乡挑担子过来,赶快问老乡”。老乡说冰桥很快就会冲散了,你们要过的话要赶快。当时就给他讲一些革命道理,当然也给他钱,老乡才说出来。当时就命令部队赶快过黄河,几千人就这么过去了,刚刚过去就听见一声巨响,冰桥一下就没了。这时候日本鬼子就追过来了,只能看着黄河打几枪。这个故事在当地变成了一个传说,就叫龙王架冰桥。
王树声28岁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 从农民成长为大将
[主持人]:这也说明王树声大将当时的带兵能力,包括他的精神感染着一些人,慢慢传诵下来就变成传奇的故事。我们说王树声大将带出的部队也有很多故事可讲,因为他的“能攻善守、智勇兼备”的美誉,一直在老百姓的心中传诵着,王老师您有没有在王将军的文集里面,听说过他的经典战例,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
[王宇红]:红四方面军是一支特别能打仗的部队。红四方面军的军训词是“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那时候我到四川的通乡县,有一个红四方面军的旧址上面有军训词。我父亲的革命历程可以反映出四方面军历程的一部分。红四方面军是成立于1931年11月7日,到今年是成立的80周年,这支部队诞生于鄂豫皖根据地,发展壮大在川陕根据地,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27年的黄麻起义和1929年的“商南起义”和“六霍起义”,所以我们叫鄂豫皖,等于是湖北、河南、安徽,在三省交界的地方,大别山区的地方。
[王宇红]:这个历史再追溯就到我的家乡,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原来叫乡,现在叫镇。那个地方1926年诞生了农民协会,1927年有了县,农民自卫军,后来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从农民起义,当时就是红英红缨枪、梭镖,最后离开川陕根据地的时候已经发展到数十万人的部队。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的父亲参与领导了黄麻起义,创建了鄂豫皖苏区和川陕苏区,创立红四方面军,从鄂东军开始,是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第二路的副司长,从团长、师长、军长,后来到了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在当副总指挥1933年的时候他只有28岁。在父亲百年诞辰的时候,中国科学院编了一本《王树声文集》,这里面有很多故事。
[主持人]:都是他打仗的故事。
[王宇红]:也有他解放后的。我看了看,他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吧,等于这支部队,当时他们那些人的讲话,就是从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最后发展成为一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主力红军,所以这个过程要现在说是挺伟大的一个过程。
[主持人]:挺了不起的。
[王宇红]:挺了不起的过程。有一篇文章,王宏坤上将,我称呼他是四叔,等于他和我们家是亲戚,是我们王家的亲戚。他在里面有一篇文章写的,那就是很真实的了。我父亲刚刚去打仗的时候,也不会,有很多东西也不懂,只有在战争中慢慢学习、慢慢摸索,很艰苦的过程。他举了一个例子,1932年的时候,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到四川去,那时候我爸爸率领73师,当时张国焘跟着这个师行动,我四叔王宏坤率领十师,他也是十师的师长,陈昌浩是跟着他活动的。下了秦岭就看见西安坝子,他说这时候杨虎城知道了,以后就急了,赶快派他的部队去堵截红军。杨虎城派的是陕军精锐部队,我爸爸当时率领的一个团,打到这个地方,把前面部队打回来了,这时候张国焘就急了,因为前面团打到这个地方,再过不去的话,整个大部队都过不去,紧张得不得了。
[王宇红]:这时候王宏坤就说,他当时负伤了,伤还没有完全恢复,等于还没有在前线领着部队,这时候陈昌浩说你赶快指挥一个团去救,然后让我爸爸的团撤回来。当时书里描写的比较有意思,来敌是陕军的精锐部队,地形对他很有利,一开始我父亲大意了,他们没有让自己的主力团做前卫,相反让最弱的一个团走在最前面。敌人是有备而来,结果前面被打回来了,敌人就趁机堵住了我军前进的道路。这时候顿时我军的状况很危急,张国焘急得不行,王树声紧张了,感觉压力很大,陈昌浩命令把部队撤下来,这时候我爸爸倒很镇定,他回答说,这个团不行,我还有主力团,说着,带着主力团冲上去了,结果打开了通道,打个大胜仗。因为当时他还有病、有伤,还没有恢复,正好让他去,他领着团就去了,到那儿以后战斗结束了,结果还打了一个胜仗。
王树声对自己要求严格 战友说“做他的部下挺倒霉”
[主持人]:所以说王树声大将我们从这个战役中看出骁勇善战,因为心理有底,所以不怕战争赢不了。
[王宇红]:有些时候是没有经验的,你不能预估,因为当时的部队还没有说经历过很多战争。
[主持人]:刚才您说的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就是这个意思。其实我们也知道在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中也涌现了很多军事人才,在我党我军的现代史上能称得上是军事家的,资料说是36位,您父亲王树声大将就是其中一位,您觉得大将除了在战争中学习打仗这样一个客观的实践经验以外,还有一些什么样主观的因素或者性格上的特点会让他成为一名军事家?
[王宇红]: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时候只有20多岁。
[主持人]:很年轻。
[王宇红]:对,很年轻。我看书里写的,当时领导农民去打土豪、斗地主,那时候的人,一组织农民就是成千上万的。我听我父亲亲哥哥的女儿说,她说我的父亲年轻的时候脾气是很刚烈的,而且做什么事情是敢作敢为的,就是这么一个性格。当然你要说最后战争年代一些主观因素,但是我觉得有几点,一是对党非常的忠诚,那是绝对的,没有第二个字的。对党事业忠诚是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还有就是勇敢、坚定,不怕吃苦、不怕牺牲。还有就是能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能努力学习,刚开始说白了就是土农民,不会打仗,慢慢那么学习,要勇于去学习,不能怕失败,有很艰苦的过程。
[王宇红]:还有一点就是很有担当,一个战打下来,写总结的时候,从来都是说我哪个地方做得不够,哪个地方有错误,我在这个职位,这个东西由我来担当。而且在战争中,战友怎么就跟着你打仗?现在讲是个人魅力了,以前就是身先士卒。我从文章中看到很多细节的东西,并不是说你在红军时期就当了师长了,但是你永远都是在战士中间,在你最苦、最难,打冲锋的时候,最高指挥员一定在前面,这是一个表率。而且有的书写的文章说,当时在过大巴山的时候,12月份很冷的天气,他就能嘱咐到每一个人需要带两三双草鞋,带几天干粮,每个人要带一捆稻草,冰雪的时候你可以铺在路上,晚上你可以稍微暖和一点,实在太冷的时候可以烧火用。过大巴山的时候,形容上七十里,中间再有七十里,下再有七十里,而且山上要过夜。
[主持人]:能不能这样说,您父亲的这种身先士卒,他的这种性格特点,在战争当中表现出来的表率作用也是他带兵打仗的特点?
[王宇红]:是。
[主持人]:您能跟我们说一说,他带兵打仗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特点吗?
[王宇红]:勇于担当,后来到鄂西北的时候非常非常艰苦,开辟根据地,领着那些人在大山里打游击。我爸爸最后离开这个地方以后,他的总结,想了很多,我们当时有什么地方不够,我们部队有什么问题,写了很多。以至于后来跟他一块儿工作的一些同志说,王树声说的过错太多了,以至于好像我们真的很不够,实际上是做了很多工作,坚持了当地的武装,坚持当地的斗争。
[主持人]:就是要求太严格了是吗?
[王宇红]:别人就说,用现在的话就说,我做他的部下挺倒霉的。
[主持人]:其实这也说明为什么八大军区司令员当中有六位司令员是王树声大将红军时期的部下,这是不是可以解释他能培养出这么多优秀将领的原因之一呢?
[王宇红]:要我讲的话,革命战争的考验、历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将领。像《亮剑》电视剧大家都很熟悉了,它反映的这些将领的原形就是来自四方面军的。因为我们家乡是一个老苏区,所以很多高级将领当时参加革命的时候是受我父亲的影响到了革命部队,他们是上下级的关系,但是也是出生入死的战友,所以他们的那种感情,后来我也是看我父亲跟他们之间的来往,我觉得他们那种感情对于我们现在这些后来人很难有。
[主持人]:那是生死与共的。
[王宇红]:对,生死与共的。举一个小小的例子,我的父亲去世以后,1974年1月7号,去世后的第二天还是第三天,田普阿姨,许世友叔叔的妻子,他当时听说我父亲去世以后很悲痛,因为当时中央军委专门有一个文件,说各大军区司令不能来参加王树声的追悼会,所以他不能来,他就让田普阿姨连夜赶到我们家,天已经很晚了,田普阿姨就来了,她说许世友叔叔当时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在家里嚎啕大哭,可是他不能来,他就让田普阿姨来。
王树声全家为革命付出巨大代价 共牺牲13位亲人
[主持人]:我们再来回忆,王树声大将一生经历了很多传奇和坎坷,我知道您父亲全家一共有13位兄弟姐妹,等于家人都参加革命了,但是最终就剩下您父亲,其实对于这样的牺牲,父亲有没有跟你们讲过,或者说他曾经后悔过所有人去参加革命,或者他对于这样的事情他自己是怎么看待的?
[王宇红]:讲家里的事情,我父亲给我们讲的还是挺多的。他是1926年2月份加入的中国共产党,是在家乡比较早期革命者之一。我父亲的个人经历是挺坎坷的,他童年的时候,9岁以前就没有父母了,但是他的奶奶给他带大的,那个时候我们家被叫做破落地主,那时候我们家还是有地可以出租,有那种作坊,那时候我那四叔还在我们家打工,家庭条件还可以,所以他可以去读书,他的奶奶把他送去读书,他不读书也不能接受革命思想。后来在他的叔伯大哥王幼安,我们家里面最大的一个大哥,在他的影响之下接受革命思想,参加革命。王幼安是1922年、1923年的党员,在我们家乡传播革命思想的第一人,他1928年就被杀害了。
[王宇红]:刚开始在接受革命思想以后是革自家的命,当时组织王氏家族起来造反。后来到了红四方面军1932年离开鄂豫皖苏区的时候,我们这个家因为战斗牺牲的,还有当时张国焘搞肃反扩大化被杀的,被国民党抓走后来失踪的孩子一共有十多个人,等1932年撤离的时候只剩下我父亲一个人,后来都没有了。讲一个小故事,他的奶奶是姓丁,和当时的一个很大的恶霸地主,她是恶霸地主的姐姐,是很近的关系,后来和他们打土豪分天地,打过来、打过去,最后那个大恶霸被我爸爸抓起来了,这样的话人家才服你,要不然的话,你又是地主,跟恶霸又是亲戚,怎么可能跟你去闹革命,所以把这些都抓起来杀了,这个大恶霸是他的亲舅公,后来到我们家,我爸爸说我们那个房子被烧过七次,最后一次把他的奶奶从屋子里抓出来,搁到旁边,拿椅子,你坐着你看着,你是我们丁家的姑娘,我不杀你,但是我烧你的房子,但是你的孙子把我们家打成这样,就让她看着把房子烧掉,是很残酷的。最后这个奶奶把我爸爸带大,最后流落、逃荒也死了。
[主持人]:为了革命事业,经历了家破人亡。
[王宇红]:像张国焘肃反扩大化的时候,我爸爸讲过,我是10几岁很小,他可能也知道我听不大懂,但是他也跟我讲。他说我的亲妹妹当时被张国焘杀的时候,当时她死的时候只有23岁。
[主持人]:就是您的亲姑姑。
[王宇红]:对。在苏区这种事不只我们一家,我看过一个记录,我爸爸在1951年由中央组织了一个老区慰问团在家乡做调查,详细记录了整个乘马岗区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牺牲死亡的人数,被毁的房屋、村庄有多少多少个、多少多少间,我爸爸有一个表,他自己做的,那个本子我还留着。我们家乡乘马岗是全国的将军第一乡,在1955年授衔的时候就有26位将军,是很厉害的。父亲对家乡的感情是非常影响我的,他对家乡的那种感情是深深的一种眷恋。后来我的母亲把他的骨灰从八宝山安放在家乡了。
王树声大将吃食堂排队打饭 被人称为“王大爷”
[主持人]:其实我们可以看到王树声将军为了革命的事业,家里的一些人都为革命事业牺牲了。这也体现了王树声将军在革命中英勇善战的一面。我们也想知道,王树声将军在生活上、家庭上对你们是怎样的?但是我们了解到1974年1月7号您父亲去世的时候,王老师您还不到20岁?
[王宇红]:不到19岁。
[主持人]:在这样成长的过程当中有没有关于父亲的一些记忆,一些画面,或者他对您的言传身教是怎么样的?
[王宇红]:我只能讲一点小事情,我们是从小就上寄宿的学校,从幼儿园开始上,挺小就去当兵了,在父母身边的机会挺少的。
[主持人]:小时候基本上就是跟老师在一起是吗?
[王宇红]:对。你说他告诉你,你应该怎么样,你不应该怎么样,我的记忆中是没有的。但是从一些很小的事情,从他的言传身教,你能感觉到他做人的精神和风格。一些小事情,在家的时候跟父亲去散步,我们家住在解放军报社的大院里,我们是从1957年就住在那,当时我父亲组建总军械部的时候,当时是一块平地,什么也没有,到现在是全军的绿化优秀单位。那时候跟着父亲,晚饭以后跟他散步,他在院里散步,走到哪都跟人说话,像门卫、战士,到花房跟种花的师傅,走到哪儿说到哪儿,那时候我小,也跟着他后面,走到那儿就问,你从哪儿来当兵的,你家乡怎么样,现在够不够吃啊,粮食多不多。1959年到军事科学院当副院长以后,书里也提到他到大食堂排队买饭,都是我跟着他去的。还有特别有意思的是,有一次下班很早,就到大食堂,到厨房后面去了,我记得那时候有个老师傅姓郭,人家都叫他郭大爷,他问郭大爷今天有什么好吃的,他说酱肉,就切一块,郭大爷叫他“王大爷”,现在讲叫平易近人。
[主持人]:其实他就是跟群众、老百姓打成一片,在战争时候结下这种情义。
[王宇红]:对,特别关心战士,爱兵如子。
[主持人]:除了战功之外,王树声大将的逸闻趣事大家也很感兴趣,听说将军很善射,有“神射手”之称,即使年逾花甲仍然能百发百中,是这样吗,能否给我们讲讲这方面的故事?
[王宇红]:有一个警卫员回忆文章中写的,我们家院子里有梨树,文化大革命之前我们家有很多枪,长枪短枪,文化大革命都收走了。后来我们家留了一个气枪,后来人家就说,你能打中那个吗?结果我爸爸拿着气枪对着梨,一枪把梨把打下来了。
王树声大将向警卫员道歉 有自责精神敢担当
[主持人]:这全是他在战争时期积累的经验。我们还知道王树声大将还是一个写“检查”最多的将军,说写检查好像是犯错误,但是我们从这个背后可以看出将军是一位非常自省,有责任心的将军,在《王树声军事文选》中,建国前的文章有46篇,文章标题中带有“经验教训”和“检讨与反省”的,就有6篇之多,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检讨。您觉得为什么这种自责精神伴随了父亲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