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炬,1921年11月出生于湖北南漳县,1938年8月参加革命,1942年9月毕业于延安医科大学。1944年和王树声大将结婚。历任延安中央军委门诊部、延安中共中央门诊部、延安中央医院、中原军区第一纵队卫生部、晋冀鲁豫中央局卫生科医生,湖北省军区卫生所所长、卫生科副科长,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局医政科科长,军事科学院门诊部主任,公安后勤部卫生处防疫科科长,北京304医院副政委、副院长。1983年离休,现为解放军304医院顾问。
杨炬老人的住所很好找,记者走进解放军报社的大院没有问一个人,就在西南角很顺利地找到电话中所说的那幢“灰色的老式平房”——王树声大将的家仍旧是在这原解放军总军械部大院的一角。
一位身着朴素的老人拄着拐杖精神矍铄地走了出来,她就是开国元戎王树声大将的夫人杨炬。杨炬,本名杨宗珍,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父亲杨吉僧是位中学美术教师。她家在当地也算一个大户,兄弟姐妹有10人,她在女孩子中排行老二。
在局外人眼里,杨炬的童年,不愁吃穿,不缺书读,是无忧无虑的;可又有谁晓得,从稍稍懂事起,她那稚嫩的心灵,就受到痛苦的折磨,只因信奉旧礼教的父母,早早就包办了女儿的终身大事,给她订下了一门“娃娃亲”,对方是一个地主家里的少爷。性格倔强的杨炬死活也不答应。
1935年5月,杨炬考入了襄阳省立第五中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炬和几个要好的同学群情激昂,整天议论着民族危亡、时不我待的话题。当时,有同学主张参加政府或民众抗日团体,也有同学想投奔延安。学校里有位思想进步的历史教师,经常在课堂上或谈话中对学生讲授一些革命道理,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情况,还介绍大家阅读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以及其他救亡书刊。杨炬深受熏陶,眼界大开。
1938年暑假,17岁的杨炬中学毕业了。为了抗日,她毅然决定与同窗好友金宇结伴,投奔早就向往的革命圣地延安!
杨炬的这一有志之举,受到倾向革命的胞兄、原西南联大学生杨宗权的全力支持。杨宗权当时正在陕西凤翔,参加了一个抗日团体,曾给杨炬介绍过一些延安编写的进步书籍,并极力支持她投奔延安。他怕年幼的妹妹主意难定,还专程请假回来,把杨炬和金宇带到武汉,并和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取得联系,又护送她俩到了西安,指引她们去延安的路,并约好随后在延安见面。于是他先转回凤翔,不料国民党军队封锁了边区,兄妹从此再也没有相会。
由西安到延安,遥遥上千里,既无火车,又不能乘汽车,沿途风沙弥漫,人烟稀少,只有沟沟坎坎的黄土高坡小路可行,这对两个初出茅庐的女青年来说,确实是困难重重。可是,延安的那一片光明深深吸引着她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经过艰苦的“小长征”,杨炬她们终于到了陕北,她被送入设在栒邑看花宫的革命干部摇篮——陕北公学分校三十八队,学政治、改造思想、进行军事训练,4个月后,又被组织送到卫生学校(后改为延安医科大学)学习医疗专业技术。学习期间,杨炬于1939年3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2年9月从学校毕业,当了医生,分配到中央门诊部。
然而,生活不总是风平浪静的。1942年,延安开展整风运动,运动后期是“抢救运动”。杨炬做梦也没有想到,她这个虔诚的年轻的革命者,竟被列入“抢救对象”,在大小会上,受到轮番追问,什么“你哥哥既然送你们到西安,为什么不一起来延安?”什么“你既然是地方家庭千金小姐,为什么会参加革命,是否有政治目的?”这些莫名其妙的无理而又可笑的问题,一度令杨炬十分委屈、气恼。她的家庭出身、本人参加革命的动机和经过,早在投奔延安和入党伊始,都已经毫不隐瞒地向组织上作了交代,为何而今又成了问题?最终,她依靠坚定的革命意志,经受住了这场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