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洛阳师范学院“践行荣辱观,重走长征路”社会实践队的十名队员,五天,行程160余公里,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红二十五军长征洛阳段,开河南省大学生重走长征路的先例,并在洛阳嵩县木札岭竖立两块纪念碑,永恒的纪念长征。
经过充分的前期准备---师生们探访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了解红二十五军长征历史;制订周密的计划,为几天的行程做好充分准备---2014年7月,洛阳师范学院“重走长征路,传承革命精神”社会实践队组织骨干教师及部分学生共9名在音乐学院艺术楼前集结完毕,音乐学院团总支副书记池琳琳从团委副书记严涛手中接过队旗,带领队员们踏上“红色征程”。
队员们将首先赶赴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信阳市罗山县铁铺乡“何家冲”;接着向西北行至南阳市方城县“独树镇”,二十五军长征中的重要战役“血战独树镇”就在这里打响;再到洛阳市嵩县“木札岭”,最后出“明白川”,重新丈量红二十五军长征路“河南段”。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虽然对革命老区的艰苦有一定的估计,但却还是没有想到,革命圣地,生活竟然还是如此的艰苦,长征路上的战士们的生活竟是如此的艰辛。
重走长征路第一站:何家冲
“何家冲”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这里有何氏祠、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红二十五军长岭岗战斗旧址••••••这些红色故地静静的伫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无言。
翻过山峰,走过草地,越过渡桥,我们到达了红二十五军出发时集结队伍的白果树下。千年树下,我们齐声朗诵毛主席的《七律•长征》、高唱《闪闪红星》等革命歌曲。随后,我们集结队伍,排成一列准备出发。就在这时,突然传来一声“可找着红军了!”我们转身一看,是前来何家冲参观的游客,其中有一位身穿军便服的叔叔握着一名队员的手说道“找了一路的红军,原来你们在这儿啊!”夸张的神情引得一群人发笑。我们一行人却不约而同的严肃了起来,整理服装,排好队列,接受大家的“检阅”,整齐响亮的口号让我们收获了游客们掌声,也深切地感受到了身上红军服的份量。我不自觉地整了整戴在头上的八角帽,因为上面有一颗闪闪发光的红五角星,红五角星是党的象征,是革命的象征!没有红星,怎么算得当了一次红军呢?
那时开始,我们不再抱怨衣服的厚重。80年前,正是无数身穿红军服,头戴红军帽的战士用12个月,在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别截,路上说不尽的艰难险阻的情况下,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2万余里,纵横11个省,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毛主席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78年后的今天,身穿红军服的我们有这样的机会能够真实地去回顾峥嵘岁月、感受长征精神,我们要做长征精神的继承者、宣传者,完成好这次光荣之旅。
第二站:纪念独树英魂
29日中午,一路颠簸后,我们来到了位于南阳市方城县七里岗的长征路第二站独树镇。1934年11月26日下午1时许,红25军到达独树镇七里岗沿岗脊背进,当要接近许南公路时,埋伏在公路两侧的敌军突然发起攻击,红军一时陷入被动。红军只有2900多人,而敌军却有数万,英勇的红25军浴血奋战到天黑,在夜里由老乡带路,冲出合围,进抵伏牛山东麓。“血战独树镇”,是红25军长征中生死攸关的一场血战,与“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著名战斗共同载入史册,充分说明了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纪念碑”和纪念碑下的烈士陵园周边这样的荒凉,景区建设尚未完工遭搁浅,歪斜的规划图,丛生的杂草阻断了通向纪念碑的石阶。
纪念碑高高的耸立于七里岗之上,形如刺刀,雄视苍穹,寓“血战”之意。站在纪念碑前,回忆起那段血色的历史,我们神情严肃,眼神里充满了敬意,而这份敬意中又怀着多少的歉意呢?80年前,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浇灌了七里岗土地,而今天,他们的墓前却杂草丛生、无人问津。我们口口声声说,没有革命先烈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我们的行动又在哪里?传承革命精神,怎样去传承?责任感、使命感;爱国、爱党、爱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这样的话题从什么时候开始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在思考,也在反省。
我们队伍中,有7名党员,纪念碑下,老师带领我们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在血色长征路上,这激情澎湃的入党誓言依然铿锵有力,但也拷问着我们每一名党员的心灵。
纪念碑下的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数百名为了革命和新中国献出宝贵生命的“无名烈士”,我们能做的却只有在这一尊尊“无名烈士之墓”前深深地鞠躬,寄托我们的敬意和哀思,轻轻地擦去墓碑上的灰尘,深切缅怀这些用鲜血染红了共和国国旗的伟大英雄。将近40度的气温,大理石墓碑晒得滚烫,队员们忍着灼热,一块又一块地擦着,气氛很是凝重。一名队员在擦拭墓碑时一滴滴水珠落在了墓碑上,我恰好看到,不知道是汗水还是眼泪。经过擦拭的英雄墓碑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穿着红军服的我们顶着烈日驻足、凝视,久久不愿离开。
第三站:重走木札岭
29日下午,我们转战到洛阳嵩县木札岭,寻找06年我校在这里树立的纪念碑,经过多方询问,非常遗憾地得知当地修建景区时拆除了木札岭的这块纪念碑。队员们听到消息后十分沮丧,虽然8年前那10位走长征路的学长学姐早已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但是了解过他们经历的我们对于这块纪念碑也有着和他们一样的感情。无奈,只能重整精神,踏上征途。循着8年前的足迹重走木札岭,当年板脚的石子路早已变成了平坦的柏油马路。路两旁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农家旅社,亮堂整洁,依靠旅游资源迅速发展的木札岭几乎已经看不到昔日农村的影子。同样一块土地,当年战火纷飞,如今安宁祥和。跨越时间的长河,我们用心感受着这来之不易的巨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我们口中唱的,也是心中想的。身着红军服,肩扛鲜红队旗的我们俨然也成为了景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一路上收获着游客和老乡们的赞赏和鼓励。就在我们一路高歌,在长征路上昂扬前进时,巧遇平顶山“又一春”老年歌友会,盛情邀请我们到他们的驻扎地一观,干净的农家院里,扬琴、二胡、笛子,小提琴、手风琴、电子琴,专业的音响,巨大的歌谱本,歌友会的规模和专业化让我们这群音乐学院的学生赞叹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