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
长篇连载
>>
《历史转折之魂——西柏坡精神》
>>
正文
第十二章
2007-07-03 10:25:38
来源:《历史转折之魂——西柏坡精神》
作者:谢忠厚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
打印
】
【
投稿
】
【
纠错
】
【收藏】
【
论坛
】
分享到:
0
的过程。”1982年5月,邓小平在同外宾谈到我国的开放政策时强调:“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6]中共十二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虽然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邓小平提倡艰苦创业的思想,并未因此而改变,相反,在发展商品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表现得更加坚定和鲜明,更具新的特色。他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7]
以江泽民为核心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发扬两个“务必”的创业精神,号召全国人民“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8]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报告中说:“我国底子薄,目前处在实现现代化的创业阶段,需要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建设。一定要继承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提倡崇尚节约的社会风气。”[9]1997年1月24日,江泽民在中纪委八次全会上讲话时又强调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必须大力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这些论断,总结了几十年来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创造的宝贵经验,又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新的时代要求和新鲜经验,是对新时期继续发扬两个“务必”的创业精神和防腐蚀方针的重要性、紧迫性的高度概括。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中国共产党不但要有一套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而且要有一个包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创业在内的优良党风和廉洁政风。改革开放以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全国各地的反腐败工作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惩治、清除一批腐化堕落分子,如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等,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坚持艰苦奋斗精神、反腐倡廉、真抓实干的魄力和决心。第四,发扬民主,促进现代化建设。
西柏坡时期,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为实现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性转折而奋斗,创造了崭新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培养和发展了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奠定了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稳固根基。
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发扬民主提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高度。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民主化和现代化一样,也要一步一步地前进。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10]在中国,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就要致力于基本政治制度的完善。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邓小平所指出:“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11]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完善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于选举制度、议事规则等进行了积极而稳妥的改革,如扩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权限,在选举中实行差额选举等。为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在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和民主监督作用方面,也采取
了许多新的重要步骤和措施。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级状况的变化,邓小平还及时提出了爱国统一战线范围的扩大,把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明确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12]这一概括,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奠定了思想基础。他还进一步论述了新时期的知识分子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巩固和扩大了爱国统一战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明确了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以慎重、务实的态度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又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实现“政府廉洁高效”的新要求,标志着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西柏坡精神在历史新时期的重大意义
西柏坡精神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新中国脱胎于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对于中国怎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不能不基于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但是,党内历史上曾有一种右的偏向,认为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需要经过一个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有一种“左”的错误看法,夸大了资本主义成分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这些看法和主张,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状况缺乏深刻了解的结果,他们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所阐述的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及其制定的对官僚资本主义、对农业个体经济、对私人资本主义的各项政策,完全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因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这也正是西柏坡精神所贯穿的一条根本原则。
西柏坡精神的各项内容,无一不是毛泽东思想的体现,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两个“敢于”是克敌制胜所必须具备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初期谈到干部问题时曾指出:我们要造就成万数的干部和几百个最好的群众领袖,“这些干部和领袖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他们是大公无私的民族的阶级的英雄。”[13]“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对文中提倡的“富于牺牲精神”、“在困难中不动摇”、做民族的阶级的 “英雄”等传统革命精神的概括和总结。
两个“善于”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具备的革命信念和科学态度的统一。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对革命农民在乡里造、打破旧秩序所作的“十四件大事”给予高度赞扬,认为“农民打土豪劣绅这件事完全是革命行为”,不是“糟得很”。毛泽东在各个革命时期还数次表示坚决反对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使中国革命“半途而废”的右倾思想,描绘了新中国美好未来的蓝图。他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关闭窗口
·上一篇:
第十一章
·下一篇:
第十三章
loading...
评论加载中...
·
第十三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章
·
第九章
·
第八章
·
第七章
·
第六章
·
第五章
·
第四章
·
第三章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本
站检索:
标题
全文
作者
关键字
来源
黄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深切缅怀
特稿: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深切缅怀
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习仲勋
王小霞: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习仲勋
特稿: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习仲勋
特稿:周恩来的家风同毛泽东保持一致(组图)
周秉宜:周恩来的家风同毛泽东保持一致(组图)
特稿:周恩来的家风同毛泽东保持一致(组图)
一幕悲壮,一个故事(图)
不忘历史教训,铭记烈士功勋——茅山老区革命英烈事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习仲勋生平年表
毛主席语录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
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