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办事处宣传委员万法权(左一)在向前来郝堂村参观的年轻人介绍抗战时期这里的红色革命历史的情景。
五里店办事处包郝堂村干部宋文静(右一)在向郑州来的游人介绍郝堂村的革命旧址遗迹时的情景。
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办事处郝堂村是抗战时期我党领导开辟出的信罗边抗日根据地。最近,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红色传承专业委员会党史专家李建设围绕四望山的革命历史,翻阅查找了大量的史资料,挖掘整理出了信罗边抗日根据地革命斗争历史,以及信罗边县委在郝堂这段历史。1940年3月,为配合我军挺进平汉铁路线以东,建立铁路以东抗日根据地,以及配合皖东和皖中新四军反国民党军事斗争的需要,信应地委在豫鄂边区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决定再次开辟信罗边地区的工作。我党派信南县委组织部长段远钟、民运部长鲁彦卿越过平汉铁路,到杜家畈、两河口、当谷山等地,同留在信罗边地区的党员取得联系,尽快恢复开展工作。并同当地一些士绅建立统战联系。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信应地委认为信罗边地区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开展工作的条件,遂决定成立信罗边工委,隶属于信南县委领导。任命段远钟为工委书记、郭纶为组织部长、鲁彦卿为民运部长、朱钫为军事部长;派遣了一部分干部,迅速开辟信罗边地区的工作,使之同信南抗日根据地联成一片。同月,段远钟带工委机关干部和一个连的武装部队抵达信罗边的左家店、杜家畈,以此为中心活动于朱堂店、当谷山等地。不久,信罗边工委即在严家楼建立了信罗边地区党的第一个区委级地方组织。并成立了由乡民兵游击队组成的区警备队。这样初步完成了开辟信罗边敌后根据地的工作。
随着战事的发展,为了在敌后建立真正符合人民群众意愿的抗日政府,使其成为保护各抗日阶级利益的政府。1940年2月1日,中共中央针对全国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情况和抗战发展的需要,及时作出指示“要巩固与扩大各个抗日根据地,在这些根据地上建设完全民选的、没有任何投降分子参加的抗日民主政权”。3月6日,中共中央又作出了指示:“我们所建立的政权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种“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产生,应经过人民选举,由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组成。根据中央这一决定,豫鄂边区党委抽出大批干部到各县,准备抗日民主政权的选举筹备工作。
信罗边地区的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是在根据地的扩大和巩固中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1941年9月,信应地委决定在信罗边地区建立“信罗边行政委员会”,任命鲁彦卿为委员会主席。随着信罗边地区抗日武装力量的加强,根据地的巩固和社会秩序的安定,群众抗日团体的组织和群众抗战积极性的提高,根据地的党组织即发动群众进行根据地抗日政权的建设工作。1942年秋,信罗边县委在郝堂组织召开了信罗边参议会,选举中间人士马楚桥任信罗边参议会议长,周叙久、郑风刚、刘荷百、汤玉龙、李子实、周异香、周辑武、曹楚伯等民主人士为参议会议员,选举蔡韬庵任信罗边县县长。
信罗边县政府,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由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组成的地方自治政府。我党致所在敌后建立这种地方自治政府,就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团结根据地内所有抗日阶层的人民积极参加政权管理,将千百年来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权机构彻底改造为广大人民群众管理和掌握的政权机构,成为坚持敌后抗战需要的政府。由于信罗边县敌情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县政府不是依据边区代表大会条例,在县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的,而是在由根据地内各乡自治政府选举后,由各进步阶层人士、群众团体代表组成的参议会上选举产生的。华中局1942年3月16日扩大会议的决议明确指出:“代表会与参议会是有全权的,有选举各级政府与撤换各级政府之权”。从参加选举的人来看,《豫鄂边区选举条例》规定:“乡代表大会之代表采取直接选举制,……边区及各县代表大会之代表均暂采取间接选举制,各由其下级代表大会选举之”。参加县参议会的参议员,多数是经保民大会和乡参议会选举出来的,对于那些没有参加选举的一些居住在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实业者、大族族长,共产党也以诚恳的态度邀请他们参加抗日政府的选举工作。象被选为信罗边县参议会议长的马楚桥,淮南县参议会副议长祝金门、胡辑五等,都是党邀请参加县政府的选举工作的。因此,参议会和代表大会两则的职权及人选的产生,实质是一致的,只是名义上有所不同。由县参议会选举产生的县政府是在民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府,完全符合《豫鄂边区各级代表大会组织条例》和《豫鄂边区各级政府组织条例》的规定,具有法律地位。
信罗边县政府成立后,面对根据地出现的“财源枯竭”和粮荒的严重局面。信应地委和信南、信罗边县委、县政府动员党政军干部100余人组成了开荒队,动员了左店、杜家畈等地的基层干部,牵着耕牛,带着农具,到土城、辛店、上天梯、曹楼、双桥、冯家楼等地开荒1000多亩,并种上庄稼,然后交给当地群众管理。为保证农业的丰收,信罗边县委、县政府积极组织动员群众开展冬季农田水利建设,广泛开展了兴修水利的“千塘百堰”运动。信罗边县委和后来又将县政府改为行委会,动员群众和部队修建了辛店台子湖水库和渡槽(后来被群众称之:红军桥),保证了1000多亩耕地的灌溉,确保了信罗边区的粮食丰收。
信罗边根据地在信罗边县委、行委的领导下,地方武装和民众自卫组织及自卫斗争,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起来。基干队的对敌斗争不仅仅只袭击小股日军和力量弱的鬼子据点,而是发展到联合行动,袭击大股日军和重要据点。1944年4月,土城、辛店等4个乡的基干队300余人,在信罗边总队1个连的协助下,向信罗公路上日军重要据点中山铺发动进攻,一举歼灭日军100余人,缴获机枪3挺,山炮2门,战马20匹。彻底摧毁了据点。为此,信罗边县委、行委大张旗鼓地表彰了参战人员,授予土城、辛店基干队“民兵英雄”光荣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