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相比,同这场战争对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影响相比,我们的抗战研究还远远不够,要继续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提要:今年是抗战胜利77周年,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表《对日战争宣言》90周年。走进历史是为了走向未来,纪念胜利是为了永远胜利。历史是现实的向导,当社会主义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我们需要在历史中寻找力量。
提起瑞金,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万里长征从这里起步。然而,本文阐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瑞金以及整个赣州是整个抗日战争的先声和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中国共产党在这里最早发出了救亡图存的号召,吹响全民族抗战的第一声号角;最早擎起二战反法西斯大旗;既是中国抗战文化的源头;也是二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策源地,是当之无愧地承载民族苦难,见证民族独立的重要精神源头。抗战历史文化是瑞金也是赣州具有国际反法西斯意义的文化新高地、新亮点,是最具特色、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很长时期以来,我们均习惯把它看作是红色苏维埃有机组成的-部分,尚未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而进行英勇斗争的壮丽篇章,从赣南在中国抗战史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贡献这一角度与高度去认识。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相比,同这场战争对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影响相比,我们的抗战研究还远远不够,要继续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习总书记强调,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加强规划和力量整合、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着力研究和深入阐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等重大问题。
遵循《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战略定位,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者和创新者,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在新时代长征路上,应当坚持守正创新,守住有形之根,弘扬无形之魂。构建传承保护抗战文化体系,加强对抗战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努力把赣州·瑞金打造为全国性的抗战文化研究基地。让历史照耀当下,也让历史指引未来。让抗战历史活起来,让更多心灵与文化相遇.在建设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上迈出坚实步伐。
(一)研究抗战文化,传承抗战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工程。
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从此每年的9月3日,从一般意义上的纪念日成为法定纪念日,这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第一个值得扬眉吐气的日子,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日子。
从上海建党到新中国成立,共产党人艰苦卓绝浴血奋战28年,而抗日战争整整14年,没有抗战胜利,中国就沦为殖民地亡国奴了。77年前,中华民族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一举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实现了中国由衰败走向振兴的伟大转折。一部抗日战争史,是中华民族由屈辱到自豪、由失败到胜利、由孱弱到刚强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精神重建、国魂再造的重要历程,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摇篮。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方主战场,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在历史的星空中定格成永恒。今天抗战的硝烟虽然散去,但国际社会仍处于多事之秋,天下仍不太平.重温那段血与火的悲壮历史,缅怀抗日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军旅作家王树增认为,抗日战争的研究也是当代史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近代以来我们中华民族是饱受欺凌的民族,鸦片战争之后历次异族入侵,我们基本上是以签订不平等条约和割让领土的屈辱而结束,当然抗日战争我们胜利了,虽然过程非常艰难。如果我们对这段历史研究不深、了解不深,我们愧对那些倒在战壕当中的前辈,愧对那段历史”。
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我大好河山。中华大地满目疮痍、战火漫燃,把中华民族推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寸山河一寸血,面对残暴的侵略者,在这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毅然决然地扛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在红都瑞金吹响了抗击外敌、赤色救亡的第一声号角!从瑞金开始带领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觉醒的中华儿女奋起反抗,用血肉筑起中华民族钢铁长城,用顽强奋战和巨大牺牲,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写就了惊天地、泣鬼神、壮国威的壮丽篇章!
在那场威武雄壮的战争中,中国人民之所以创造了弱国战胜强国的伟大奇迹,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意志,领导和推动了伟大的抗日战争,以自己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正如习主席所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抗日战争的胜利,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从此,再也没有侵略者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肆虐。伟大的抗战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元素和更为丰富的内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继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第二次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解放战争,也是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抗日战争,经历了一个由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由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再到战略反攻的过程。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14年抗日战争是一个整体,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的提法是“八年抗战”,实际上,自“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就已经开启。
回眸历史,我们发现:过去的年代,竟给真理的道路覆盖了那么厚重的深土。世界上总是有些东西,它的价值在历史的时光里.在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走向全民族抗战的过程中,尽管当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政府和武装力量还很弱小,却承担起了抗日民族先锋的历史责任,表现出了对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重大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肩负起全民族抗日救亡的历史重任,把自己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空前紧密地相连。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担负救亡重任,高举团结抗战旗帜,引领夺取胜利的正确方向。赢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今天印刻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抗日战争和留存于中国广袤土地上的抗战文化遗产,决不是一段平凡的时空和一些普通的物像。它隐藏着中华民族在“涅槃”中成长的密码,是我们民族发展进程中无法脱离的“场”。研究抗战文化,传承抗战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工程。就赣南而言,无论是对加强赣南文化自信、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样板,还是对促进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二)正本清源还历史原貌 十四年抗日战争是一个整体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专门解释为什么会有“十四年抗战”和“八年抗战”两种说法:“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是与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过程相联系的两个概念。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开始的全国性抗战,十四年抗战是包含从1931年开始的局部抗战在内的整个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人们习惯称作的“八年抗战”,指的是‘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于1937年8月发表了《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标志着中国政府正式进入抗战,全国抗战得以实现。而从当时国民政府的角度来说,在《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发布之前的那六年,则未入视野、不受重视,于是被淡化、以至“被消失”。
然而,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这一看法逐渐成为主流认识……习近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后,“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更是被多次提及。2015年7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学习时,习总书记说:“我们不仅要研究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8年的历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变后14年抗战的历史,14年要贯通下来统一研究。要以事实批驳歪曲历史、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的错误言论。”改“八年抗战”为“十四年抗战”,正是正本清源的开始。从8年到14年不是改变,而是还原历史原貌。历史上使用8年抗战的提法,是当时特殊历史环境使然。恢复14年抗战史的提法,更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涵盖了更完整的抗战史。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清醒认识了瑞金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
十四年抗战这个概念具有科学性、历史性、原则性与现实性。中国人民奋勇抗日、保家卫国的历史从来都是一个整体。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前六年的局部抗战是后八年全国抗战的基础和准备,全国抗战则是局部抗战的延续和发展。十四年的悲惨沉痛与苦难深重,十四年的艰苦卓绝与历尽险阻,十四年的百折不挠与坚贞不屈,是全民族对独立和解放的追求,是全民族对摆脱屈辱实现国家富强的渴望。十四年的牺牲奋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以淬炼升华。
强调十四年抗战是有重要意义的,有利于把日本对华侵略联系起来考察,说明随着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侵略中国,中国的抗战就开始了,局部抗战也是抗战。当然也应认识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全面抗战,是在国共两党取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识后在国家层面形成的抗战,是中华民族动员起来的全民族的抗战,是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做战略配合的抗战。从8年到14年不是改变,而是还原历史原貌。对于长久以来“八年抗战”的观念的改变、让“十四年抗战”观念走进教科书,是对功绩的承认,是对于长期以来在东北、华北地区坚持斗争的先烈们(如方志敏、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的致敬,是整个中国抗日战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抗战文化,习惯上大致分为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文化,以武汉、重庆为中心的国统区文化,以华北抗日根据地为中心的根据地文化,以桂林为中心的大后方文化和以北平、上海、南京为中心的沦陷区文化。由于所处地域、社会性质的不同,以上各区域的文化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抗日战争时期,赣州是整个抗日战争的先声和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1、最早高举全民族抗战旗帜,吹响了抗击外敌、赤色救亡的第一声号角
众所周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对中国东北地区悍然发动侵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白山黑水陷入痛苦,短短4个月,东三省大好河山沦落,3000万父老成了亡国奴;也就是说,日本大规模侵华是从这一天开始的。那么,遭受日本侵略后,中国方面有什么反应?是否束手就擒,坐以待毙?若不是,那么毋庸置疑,“十四年抗战”在史实上是成立的。那么,是谁积极号召和组织抗日?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面对日寇铁蹄,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最早发出了救亡图存的号召,率先举起武装抗日旗帜。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在“九一八事变”后第三天,9月20日,中国共产党出于民族大义,中共中央即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又派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赵一曼等到东北,领导各路游击队,并逐渐成为东北主要的抗日武装力量。9月22日通过了《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9月30日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主张同仇敌忾,全民抗战。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就连发电文,充分表达了对日方的“关怀”。同样是九一八事变的第三天,1931年9月20日蒋介石给东北地方长官发了一份电报,要求各地长官一定要保持克制,虽然日方侵略,但我们不能动,同时还要严格镇压老百姓的抗日运动,不能伤害友邦。
电文曰:“ 沈阳日军与我冲突,我政府正严重交涉中。各地方民众爱国心里之冲动,自所难免,但切不可有激烈反日运动及报复暴举。免人更有所藉口,使外交益陷困难。应力持镇静,严守秩序,请兄负责维持为要。”
1931年10月7日,当日军军舰开到镇江时,蒋介石发电文命令地方警察局要照顾好日本海军,还要帮他们买菜送到船上去。“日海军明日又来镇江,增加一艘。请注意,如其水兵上岸买菜等事,最好分与其交涉,由当地警局为其代买送船,以免纠纷。”
1931年11月27日,毛泽东代表刚刚宣告成立的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发表对外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以“反蒋抗日”建立统一战线,打破蒋介石对红军的“围剿”。
1931年12月14日,成功策动原国民党二十六路军在宁都起义,“回北方,打日本”。毛泽东曾在与参加宁都起义的部分同志合影上题词“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
1933年1月17日,临时中央政府和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宣言,首次提出中国工农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同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提出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联合全国一切武装力量共同抗日的主张。
1932年4月2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在瑞金发布了《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宣布苏维埃政府对日战争,号召全国工农兵及一切劳苦大众,一致起来进行民族革命战争,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争得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
1934年7月,红7军团受命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7月7日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7月15日,苏维埃中央政府和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方志敏临危受命,担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肩负起率领红军北上抗日的神圣使命。国民党竟调动20万江浙嫡系部队,对仅有8000多人的抗日先遣队围追堵截。最终经怀玉山血战,方志敏不幸被捕。他身陷囹圄,爱国之情尤炽,救国之心犹存。著就了《可爱的中国》不朽华章。
(粗略统计,自1931年12月11日毛泽东同项英等分别以主席、副主席身份,发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国民党反动政府出卖中华民族利益告全国劳动群众书》算起;到1934年7月31日毛泽东接受《红色中华》报记者采访,就目前时局与红军抗日先遣队问题发表谈话止,仅政府系统(含军委)发布的抗日宣言、通电、告民众书等文告,就有近30件之多。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共中央委员会在此期间发布的各式抗日文告,包括宣言、告民众书、致各级党部和全体党员的信等,也达30多件。中共提出重大抗日纲领、政策、策略,比如合作抗日三条件、抗日统一战线纲领、抗日救国六大纲领)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北上抗日迈出万里长征第一步……这同样也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任务的情况下主动做出的政治选择——军事上的战略转移和政治上的战略转变被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2、最早擎起二战反法西斯大旗 发布《对日战争宣言》
时光流逝,硝烟远去,但响彻于烽火岁月的救亡号角,响彻至今。检看一页页发黄的档案,时间,记下深刻的对比;历史,成为最好的镜鉴。中国是第一个奋起反抗,也是最坚决地反抗轴心国侵略的国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二战时期各大国对法西斯宣战时间表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对日本宣战——1932年4月26日 2:英国,法国,澳洲等对德国宣战1939年9月3日 3:意大利对英国,法国宣战——1940年6月10日 4:德国,意大利。和罗马尼亚对苏联宣战——1940年6月22日 5: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国和中华民国宣战——1940年12月11日 6:美国对日本宣战——1941年12月8日 7:中华民国对日本宣战——1941年12月9日 8:意大利对德国宣战——1943年10月13日 9:意大利对日本宣战——1945年7月13日 10: 苏联对日本宣战——1945年8月8日
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抱病在东华山发布了《对日战争宣言》。庄严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特正式宣布对日战争,领导全中国工农红军和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反对一切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以求中华民族彻底地解放和独立”。
同期发布的还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关于动员对日宣战的训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对日宣战向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宣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战争宣言》。核心是对日战争宣言。
纵观14年抗日战争、8年全面抗战历史全局, 历史雄辩地证明,面对外敌入侵,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擎起抗战大旗,自觉肩负历史重任,提出了正确的政治方针和军事方针,以自己的政治主张、钢铁意志和模范行动,一直战斗在抗日战争的最前列。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抗日的旗帜始终是最鲜明的,抗日的态度始终是最坚决的,抗日的行动始终是最积极的,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不懈奋斗。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全民族的觉醒和奋起。在这一战争中,代表着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列,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四)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中国拯救了世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为战胜日本法西斯、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伟大的历史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了这场胜利,中国人民用了14年;为了这场胜利,中华民族付出惨痛代价;超过3500万军民伤亡、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不下2000多次化学武器伤害、800余万劳工被强掳……为了这场胜利,中国军民奋勇战斗,中国战场抗击和牵制日本2/3以上的陆军兵力和相当一部分海空军力量;遏止了日本侵犯苏联的北进计划,牵制和推迟了日本南进步伐。可以说,没有中国战场的浴血奋战,其他国家将会付出更大代价,胜利也不会来得这么早。
中国共产党从战争一爆发就高屋建瓴、敏锐精辟且自始至终、一以贯之认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就断定:九一八事变“是世界新的帝国主义强盗战争的初步”。1936年7月,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指出,“日本侵略不仅威胁中国,而且也威胁世界和平,尤其是太平洋的和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是一个世界性的任务”。在全面抗战爆发前,毛泽东将抗日战争界定为世界性任务,已意识到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全面抗战爆发后,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很快就发表了《告国际无产阶级宣言》,宣言中强调:“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是世界无产阶级和一切先进人类反对野蛮法西斯主义的压迫的总斗争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共产国际的这个定位,为中国抗战国际意义的评价提供了支撑。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毛泽东将“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与世界的反法西斯运动”作为专门问题来讨论,指出:“中国已紧密地与世界联成一体,中日战争是世界战争的一部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不可能离开世界而孤立起来”。1939年,毛泽东在《抗战与外援的关系——〈论持久战〉英译本序言》中进一步明确:“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这一定位凸显了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194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分析局势时指出,中国抗战已经成为全世界总的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最终形成。1943年7月,《中共中央为抗战六周年纪念宣言》指出:“中国是反对法西斯同盟的一员”,“我们的抗战是在极端艰苦的情境中实行的。我们与苏、英、美诸同盟国是不同的,他们是先进的工业国家,我们是落后的农业国家。但是我们仍然艰苦地进行了整整六年的抗战,超过任何国家的抗战时间,这是由于全国人民与全军将士的努力。”通过比较,中共中央既阐明了中国抗战的艰难和支撑中国持久抗战的原因,又彰显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但是,长期以来,西方一些历史学家基于“西方中心论”的思维,存在忽视中国战场的历史偏见,在国际上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严重认识不足。最典型的表现是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或爆发点的认定上。欧美学者、日本学者一般认为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有的学者则把1941年12月7日日本轰炸珍珠港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点。总之,中国抗日战场不在这些学者的视野之内,是边缘的甚至可有可无的。这些认识完全不符合历史实际,是极不公正的,是对历史不负责任的表现。正如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所批评的,“人们总是习惯在欧洲的路灯下观望世界。”将德国进攻波兰作为二战起点,具有浓厚的“欧洲中心论”色彩,片面强调欧洲战场的地位,强调美国、英国、苏联等国的斗争,轻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起的作用,忽视和淡化了中国军民在抗战中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历史性贡献。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米特在《被遗忘的盟友:中国抗日战争》一书中对这种偏见也提出过批评。应该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给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应有的地位。国际学术界不少现代史专家认为,“九一八事变”才是二战真正的起点。因为事变后,日本无视国际社会的警告和调停并退出国联,从而破坏了一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进而成为远东战争策源地。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由于英、美等国的先欧后亚战略和对日本的绥靖主义政策,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几乎以一己之力单独抗击日本法西斯,使日本侵略者深陷中国战场的泥潭,把日本拖得要死不活。正是由于中国的牵制,打乱了其北进苏联、南下东南亚的狂妄计划,避免了苏联两线作战,延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国对战局的影响,成为盟军致胜利的关键,为同盟国集中力量应对欧洲战事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据美方统计日军在二战中死亡数为287万人,在中国被消灭150万人。中国歼敌最多。以日本军部统计,二战日军共伤亡195万人,在中国伤亡约133万人,其中死亡44.6万人,太平洋死亡19万人,苏联进攻东北死亡8万人,中国歼敌占百分之七十依然最多。日军公布伤亡人数总是力图掩饰自己的死伤.当时美军总数1100万人,用于亚洲的仅98万,不到十分之一,其他都在打德国。不是中国,美国能那么轻松?二战任何阶段,中国都是钉死日军的主力战场。连日本防卫厅战史研究:中国战场始终把180万的日军主力牢牢牵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