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远,1912年6月出生于湖南浏阳。193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2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先后担任红7军第19师55团特务连战士、班长、排长、瑞金卫戍司令部警卫连政治指导员等职。1944年10月,调任新四军第7师含和支队政治委员兼含和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和含地委书记,为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夺取和含地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学木工初识真理,有缘分参加革命
何志远1912年6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张坊乡,童年时期因家庭贫困,后来还是靠着祖母砍柴、烧纸叉赚钱,才供他上了半年私塾。从小就给地主放牛、背柴,受尽奴役和压迫。到了8岁时,又上过一年小学,很快家里条件实在支撑不下去了,9岁的何志远就和祖母一起砍柴,干起了体力活。在一个小学同学的介绍下,何志远跟着一位木匠师傅学起手艺。师傅是个很神秘的人,平时总在巫庙里干活,巫庙是团总驻地,他常常去开会。后来才知道师傅是区总工会的负责人,从师傅那何志远听了不少新鲜的道理,逐渐开了窍。在党的进步思想的影响和熏陶下,他向往革命,追求真理,这样一起干了半年多木工活,师傅突然就不见了,这才听说他原来是共产党员。师傅走了,已经“开窍”的何志远感觉到和师傅有缘分,和共产党有缘分。于是,他一边跟着另一个木匠师傅继续干活,一边探寻革命。不久家乡开始闹革命,有个同行师兄经常到湖南浏阳和江西万载交界的地方去,那地方闹革命早,他接触了些干革命的人,回来就经常讲起红军、共产党怎么好,还秘密组织了农会、青年会等。早就对革命心向往之的何志远也参加了农会,一边做木匠,一边干起了革命。1930年10月何志远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党团组织正在扩红,他毫不犹豫地就参加革命,毅然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新兵营训练了一个月,何志远就参加了战斗,初次作战很英勇,战斗也很顺利。时光荏苒,不知不觉,这个和革命有缘的新兵就变成久经沙场的“老战士”了。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秋收和中央革命根据地一、二、三次反“围剿”。主力红军长征后,他留在西南地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斗志不衰,吃尽千辛万苦,为保存革命力量作出了贡献,也为以后干革命打天下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抗战在和含,办报搞宣传(鼓斗志)
1942年,皖江区党委在新四军7师政治部主办的《战斗报》基础上,创办了《大江报》作为区党委的机关报,皖江广大军民通过《大江报》及时了解到党的方针政策、国内外大事和本地区新闻,是区党委最有力的宣传工具。含和支队效法皖江区党委,创办了含和支队机关报《山猴子报》,先为含和支队办的一份军报,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它逐渐成为和含地委的机关报。1944年10月,何志远调任含和支队政委、和含地委书记①,上任伊始,注重抓政治宣传工作。随着和含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军事斗争不断取得胜利,为了及时反映部队战斗生活、精神风貌,加强部队和民兵建设的宣传工作,何志远要求从新加坡归国参加抗日的侨胞陈积勤和从军部学习后来到和含地区的女大学生李伊,深入部队,负责报纸的采访和编辑,并扩展了版面,办了《副刊》,发表了一些战士创作的枪杆诗、快板、曲艺等文艺作品以及部队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歌曲和漫画,使报纸受到了人民群众和广大战士热烈欢迎②。
《山猴子报》开始由8开光连纸油印,有正反两个版面,随着何志远和地委及支队的重视,增加了办报人员,增添了办报设备,每期可以印刷500多份,由不定期出版到一周一期,最后定位3日一期③。每当国际国内出现重大新闻或地区的重要活动,以及在战斗中取得重大胜利,报社还组织编写“号外”,及时将这些消息传播出去。1945年7月,国民党向根据地大举进攻,和含地区党政机关转移到与和县交界的无为县东乡,何志远仍然坚持党的宣传的重要性,要求《山猴子报》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继续坚持出版。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何志远在《山猴子报》人员陆续被调出的情况下,要求《山猴子报》以“号外”的形式,印发了朱德总司令发布的对日开展全面进攻的命令④,指引部队前进方向,鼓舞战士斗志。
1944年10月28日至31日,何志远刚到新四军第7师含和支队任政委,日军400余人和伪军警卫第2师两个营,在飞机掩护下,对安徽省和县、含山县进行“扫荡”。敌兵分多路,四面包围,合击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寻找新四军主力部队。含和支队领导研究决定,分散行动,寻机歼敌。由独立大队第5中队在丰山李一带伏击敌人,第7中队在夏万家一带截击敌人。河西大队派出多路小分队直捣敌伪据点。含巢大队时分时合,打击进犯金鸡岭的敌人。独立大队第3中队、教导队、特务连捣毁姥桥、黄山寺等日伪军据点,袭击沈家巷、裕溪口,威胁敌人后方。含和支队在孙仲德和何志远等领导下,经过4天激战,粉碎了敌人的“扫荡”。毙伤日伪军200余人。新四军亡两人,伤14人⑤。
三、召开会议,部署北撤
1944年10月,何志远任含和支队政委、含和军分区政委及和含地委书记。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军民正沉浸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喜庆之中,为争取国内和平,制止内战,中共中央根据敌后形势需要,下达了北撤的指示,要求根据地的新四军第7师部队及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干部撤离皖江根据地。为了安全、妥善的转移,驻扎在皖江根据地的新四军第7师领导经过充分研究,命令和含支队除了保证和含地区党政干部安全转移外,还要掩护7师军政机关安全转移,同时,还要掩护沿江支队安全渡江⑥,并做好留下人员工作。这时,含和支队支队长孙仲德已经离开支队,另有任务,这副重担便落在政委兼地委书记何远志和副支队长马长炎的肩上。9月20日,皖江区党委曾希圣、李步新仍暂留皖中坚持,主持撤离前有关工作。下旬,皖江区党委紧急召开了各地委书记会议,传达了中央和华中局关于北撤的决定,并布置两件任务:一是部署安排地方干部北撤;二是部署留下坚持地下斗争的人员。会后,和含地委书记何志远召开和含地委会议,决定:(1)立即进行动员,凡能撤退的脱产干部和党员干部,身份已经公开的人员,尽可能动员和组织安排他们北撤。(2)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进行广泛宣传,说明我党、政、军北撤是党中央为了中华民族利益,我争取和平团结、避免内战而作出的重大让步。(3)认真做好物资保存、文件处理和大江币回收等有关撤退的善后工作⑦。根据皖江区党委指示精神,和含地委还对留下坚持斗争的人员作出以下规定:1.凡是脱产干部,身份已公开的人员,除组织上安排留下坚持工作的以外,能撤离的尽量撤离;2.因故不能撤离的(干部、党员)、身份已经公开的可以采取各种方式隐蔽下来,待我军返回时,再接关系;3.留下的人员中,如被国民党发现,要挟自首的,可以用公开名义(如工农青妇会员或一般工作人员)来应付敌人;4.已经暴露的共产党员,在迫不得已时,以不暴露组织、出卖同志为原则,也可以向敌人假自首,以求生存⑧。由于何远志等和含地委领导考虑细致、周到,并作妥善安排,致使留下人员,没有发生重大问题,也为解放后保存了一大批干部。
在安置留下人员的同时,何志远积极配合副支队长马长炎做好北撤工作。和含地区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新四军7师连接2师、军部的战略走廊,除日常的交通任务由这里完成外,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也都是通过这条交通线来进行的。这次北撤途径和含、直达淮南,应该说是7师的一种选择。但考虑到桂顽漆道征对皖江地区情况熟悉,他必定对这条线路加强防务进行阻截。因此,选择这条线路北撤危险性极大。针对这种情况,马长炎和何远志研究,建议从巢湖北上。9月中旬,马长炎和何远志在雍家镇、裕溪口一带驻地召开了支队营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了师部交给的任务,部署了支队安排,号召全体指战员以党性和生命作保证,坚决完成任务。于是,为了引诱漆道征作出7师要从和含北撤的错误判断,必须大造声势,决定以计取胜牵着漆道征的鼻子走,使其就范。首先,命令机智勇敢的吴瑞生率领一支部队打回江全去;其次,命令老练稳重的时生和王荣森各率一支部队沿乌江向江浦打去;第三,命令英勇善战的何国斌率领一支部队打回含巢;最后,命令机智多谋的夏长胜率领一支部队打回南义、娘娘庙。而主力则埋伏在裕溪口附近,根据敌情变化,伺机出击。5支部队星夜出发,进入了原和含、江全地区,他们一方面刷标语、散发传单、召开群众大会,打造北撤的舆论;另一方面切断公路交通,攻打敌人据点,做着为“北撤”扫除障碍的准备。漆道征得知含和支队5支部队的行动,更加坚信了他对7师要从和含北撤的判断,他洋洋得意地对部下说:“含和支队兵分5路,倾巢出动打回和含,就是为他们的师部北撤开辟道路,我们一定要使他们的计划不能得逞。”他马上命令所属171师两个团和2支队保安团,由巢湖周围向淮南铁路沿线急进;命令原在肥东设防的138师进入全椒,沿滁河设防,企图凭借淮南铁路和滁河两道防线,阻截7师北撤。正当漆道征陶醉于自己的准确判断,梦想一举阻截7师之际,我7师抓住时机,组织军、政机关干部,在3师16旅的配合下,按照事先的部署,组织了大批民船隐蔽地从巢湖南岸起航,顺利地渡过巢湖,采取强行军的办法,通过日伪占领地区抵达淮南。10月8日,新四军军部向中共中央报告:“7师部队北渡巢湖,至今尚顺利,第一批6团已安抵淮南路西。”何远志等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高兴,他们深深地舒了一口气,感到肩上的担子轻了一半。而漆道征知道这一消息后,脸色铁青,气急败坏地在自己的头上打了一拳说:“我上当了!”⑨
何远志与马长炎率部掩护7师师部北撤任务完成后,立即命令各支部队分头隐蔽撤回,仍然集中在雍家镇、裕溪口一带。封锁住长江渡口,阻止国民党军进入沿江地区,掩护沿江支队迅速北渡过江,与含和支队会合。随后,马、何二人仍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调整部队,摆出了由和含北上的姿态。当漆道征命令所属部队加强和含防务时,马长炎与何志远立即将含和支队集中,按战斗序列经和含直径向北,中途立即命令部队掉头南下,后队改作前队跑步前进,急奔巢湖南岸,与事先隐蔽在这里的沿江支队一同登上民船,扬帆北渡。待漆道征知晓后,率部匆匆赶到巢湖边上时,含和支队与沿江支队的船已靠北岸,他只能呆立在巢湖岸边望湖长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