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式潜,字乐陶。地下斗争时期曾化名徐大河、李公然、赵政。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和(县)江(浦)中心县委书记,兼任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第1大队政委,后第1大队扩编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新编第7团时,兼任政治部主任,领导和江地区党政军抗日斗争,他积极组织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发动人民群众,动员知识女性参加一大队文工团,积极加强地方党组织建设,收编地方两支游击队,壮大抗日武装力量,为和江地区抗日斗争作出一定贡献,和江地区人民永远怀念祁式潜同志。
新7团政治部主任祁式潜
名门望族子 学联领导人
祁式潜(1915-1966),原籍山西寿阳。1915年出生在江苏扬州,他的父母两家,在晚清时代是名重一时的书香门第、名门望族,因“世谊”而联姻。祁式潜出身官僚世家,曾组祁隽藻(1793-1866)是四朝文臣:道光和咸丰年间宰相,历任国子监祭酒、户部右侍郎、兵部尚书、户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礼部尚书;有“三代帝王师”之称兼任道光皇帝的上书房总师傅、咸丰皇帝的太子太保、同治皇帝的弘德殿授读;祖父祁世长历任翰林院编修、工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父亲祁友蒙历任南河同知、湖北知府。清流首领、两江总督、军机大臣张之洞的女婿、浙闽总督卞宝第的儿子卞綍昌做媒,祁友蒙娶其妹、卞宝第最小的女儿卞缙昌为妻。卞宝第(1824-1893),字颂臣,祖籍江苏仪征,世居扬州,是仪征卞氏最具传奇和影响的人物。他人生最为辉煌时以闽浙总督兼摄福建巡抚、船政大臣、福州将军、陆路提督、福建盐政、福建学政,人称“七印总督”,他是传统卞氏“忠贞世家”的后裔。民国初年,祁友蒙同妻子卞缙昌来扬,从东圈门外日渐衰败的清代同治年间江西吉安知府何亷舫府第(壶园)购得何氏部分东宅,即后来的东圈门20号,人称“祁氏山林”或“祁家大院”。
祁隽藻塑像
祁世长塑像
卞宝第像
1915年,祁式潜就出生在“祁氏山林”,他幼时勤奋好学,聪颖过人,家教甚好,为以后成长打下基础。祁式潜在“祁氏山林”一直生活到12岁,度过了青少年时代。1927年,他与两姐随母亲卞氏离开扬州至南京依亲。同年,考入南京钟英中学住读。南京钟英中学1956年改名南京第23中学,2000年合并为南京第三初级中学,现已改为原名。“钟英”二字据说是取南朝孔稚珪《北山移文》一文首句“钟山之英,草堂之灵”中的“钟英”,表示钟山脚下,哺育英才之意。钟英中学且是南京名校。
在钟英中学他和刘西尧(建国后曾任二机部部长、教育部部长)及胡笃弘(胡叔度,建国后外交部西欧司司长、中共外交学院党委书记)、胡笃冲(胡畏,建国后任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兄弟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经常在紫金山麓、秦淮河畔纵论国事。1931年9月24日,南京全市大中学校罢课,要求抗日。祁式潜作为钟英中学选出的罢课学生代表,第一次崭露头角,充分表现了他的组织和宣传才干。1933年秋,在中共南京特别支部的领导下,王昆仑、孙晓村、曹孟君(皆为中共秘密党员)等秘密发起组织南京读书会,会址就在成贤街王昆仑住处。
这时候,祁式潜已从钟英中学毕业并且考入南京大学化学系肄业,他与同学们一起参加了读书会,利用每周六晚上或周日上午进行国内外时事分析,并学习沈志远翻译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李达翻译的《政治经济学基础教程》等马列主义学说。并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发展进步力量,开展抗日爱国运动。1935年夏,“华北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侵略华北的步伐,意图将华北五省成为东三省之二。是年,北平爆发了“一二.九”学生运动,面对这严重危机的时刻,南京读书会在无锡万方楼会议上,决定筹组南京各界救国会,祁式潜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打破以往科学救国思想,他从理学院的化学系转到文学院的政治经济学系,努力学习革命理论,并以更加饱满的革命热情投入到抗日救国的行列中去。
南京大中学校学生集会
南京彩霞街
1936年8月1日,在南京党组织的发动下,各学校进步学生代表30余人在彩霞街28号集合,正式成立南京学生界救国会。会议选举产生9名执行委员,制定秘密学联工作纲领,祁式潜、李庚等人是秘密学联的领导者。学联成立后,执委会曾多次召开会议,此处成为秘密学联的活动总部。南京救国会召开各校学生代表会议,祁式潜和他的金大同学李庚(建国后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兼中国文联出版社总编辑)、胡笃弘及中央大学、中央政治学校等南京大中学校的代表约30人出席,中共地下党员孙晓村、狄超白作了时事报告。会上宣布成立南京学生救国联合会(简称南京秘密学联)。学联确立“组织秘密,活动公开”的原则,选举产生6人组成学联的执委会,祁式潜被选为学联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长。此时他还未满21周岁。从此以后,祁式潜作为南京秘密学联的主要负责人和他的战友们,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了南京学生界的抗日救亡活动,壮大了革命力量。有诗赞道:
式潜望族子,祁氏传文人。 钟秀读书毕,雄心处世新。 学联开导者,言共话迎真。 抗日方明志,救亡即事仁。
情投意合结良缘 志同道合干革命
1936年的夏天,华东地区各教会大学在浙江举行联合夏令营。在营地,祁式潜第一次见到金陵女子大学的学生代表居瀛棣。居瀛棣虽是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院长居正的女儿,但她却丝毫没有大小姐的做派,偏爱穿布衣布鞋,还让家中佣人直呼自己姓名。居瀛棣的直率、朴素、干练给祁式潜留下深刻的影响。在得知她的身份后,祁式潜就把她当作“外围团体”的发展对象。随后,祁式潜经常将书借给居瀛棣,但居瀛棣只爱看小说,理论书籍往往原封不动地归还。几次接触,祁式潜便更换策略,常与她说些革命者艰苦奋斗的故事,居瀛棣慢慢地对革命有了初步认识。随着二人感情地升华,居瀛棣革命的思想渐入心底。1937年,此时担任中共南京市委委员的祁式潜奔走在抗日救亡前线,居瀛棣则在母亲的要求下,带着妹妹前往湖北避难。在湖北的日子里,居瀛棣听着从前线传来的消息,深感“读书救国”难有出路,决心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家里人似乎知道她的想法,对她严加看管,居瀛棣最终没能如愿。1938年夏,身为中共长江局青委委员的祁式潜奉命赴成都,向中共成都市委青委传达长江局指示,并顺便看望了此时就读于当地金陵女大的居瀛棣。这一次重逢,坚定了居瀛棣参加革命的信心。她对祁式潜说:“我决心离家参加任何救亡工作。”一日清晨,她趁着母亲还在熟睡中,悄然离家,跟着祁式潜离开了成都,前往中共在敌后建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起初,居瀛棣所在的新四军游击队只有3支枪,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队伍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日军闻之丧胆的铁军。在艰苦的环境下,她的思想受到教育和熏陶,认识不断升华。1939年2月,在安徽省立煌县(今金寨县)白水河新四军第四支队兵站,居瀛棣经中共鄂豫皖边区常委方毅和何伟的介绍,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随后,在根据地同志们的见证下,居瀛棣与祁式潜结为革命伴侣。从此,二人携手革命、共同抗战,这对伉俪的传奇故事一度在鄂东、苏皖等地区传颂开来。陈毅还曾当面夸居瀛棣说:“连你都加入我们,这说明我们走的路是对的,是得人心的!”
有诗赞道:
志同报国承天命,前进并肩亦见亲。 抗击倭兵共携手,辞行乡梓自为民。 无私已晓文章正,有路更知主义真。 意合情投结连理,江山雨过盼新春。
中共皖江省委委员 和江中心县委书记
1938年8月,中共中央长江局成立了中共皖东工作委员会,任命刘顺元为书记、李世农为组织部长、喻屏为宣传部长、谭光廷为民运部长。1939年1月,皖东工委由巢县柘皋转移到全椒大马厂二胡冲杨,设在该村杨姓住户家,位于村庄中间,房屋为砖木结构,青砖小瓦,占地300平方米。1939年4月,中共中原局决定:中共皖东省委改称中共苏皖省委,刘顺元为书记,增补郭述申、方毅、祁式潜为委员。
中共苏皖省委旧址
苏皖边区政府旧址
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第1大队驻地旧址——现和县香泉镇龙山村钟太三自然村
随后,中共苏皖省委派出工作团到全椒赤镇、古河一带开展建党工作,并派祁式潜到和县、江浦一带开展工作。省委决定:“成立和(县)江(浦)中心县委,祁式潜任书记兼一大队政委,张恺帆与童浩生为县委委员,统一领导和江地区以及一大队的党军工作。”1939年5月,祁式潜以苏皖省委委员的名义,随新四军第4支队第1大队来到靠近沦陷后的南京江浦地区与和县交界处,在此建立了和江中心县委,他兼任中心县委书记,苏皖省委江浦办事处主任及抗联会主任,与日、伪、顽进行了殊死的斗争,接受了严酷的战斗洗礼。和江中心县委在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第1大队的配合下,深入农村,开展建党工作,组织农抗、青抗、妇抗等群众团体,开辟和建立了和江抗日民主根据地,并派出工作团到和县、江浦一带宣传抗日,发动群众,发展党员,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他们在集镇和村庄到处书写抗日标语,举行集会、演讲、唱歌、演戏,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动员群众参军参政,组建抗日队伍,开展抗敌反顽武装斗争,开辟农村抗日革命根据地,配合主力部队开展游击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日寇、反革命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