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胸怀共产主义的理想,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金寨籍老红军朱国栋常常这样说。
朱老的家乡在安徽省金寨县朱家大湾(原属河南省商城县,现金寨县沙河乡梓树村),和我是同村人。
朱老戎马半生,从1930年2月到全国解放,在部队工作20年。
1949年11月起,朱国栋一直在铁路部门工作,先后在中南军区铁道司令部、广州铁路局、长沙铁路局等任职。
1962年3月,朱国栋担任长沙铁道学院第一任党委书记,从此开启了他的教育生涯,一干就是近半个世纪,即使退休后仍然一直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全部时间和精力没有离开过教育事业。
1998年,朱国栋荣获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
放下枪杆,拿起笔杆。刚到学校工作时,朱老有点犯难了,虽然之前朱国栋一直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但真的去做一所大学的工作,面对的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这对他来说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朱老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很快进入角色岗位。他说:“我自己没读过什么书,所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好好读书、读更多的书!”
面对大学工作中的许多困难。朱老说:“那时候,我也是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多方求助,向别人学习请教,经常泡在书堆中,常常一直到深夜。做好大学工作,是我新时期的一场战斗,我必须打赢。我不能让别人看不起,不能丢了家乡人的脸,更不能辜负了党对我的信任和重托。”
朱国栋担任长沙铁道学院党委书记21年,他带领院党委班子,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艰苦奋斗、严谨治学、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为加快我国铁路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合格工程技术人才。
十年动乱时期,在他和全院教职工的努力下,仍然为国家培养了2000名毕业生。十年动乱结束后,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较早地恢复招生和教学工作,尽力挽回十年动乱所造成的损失。
粉碎“四人帮”以后,他领导全院教职工,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坚持改革创新,理顺内外关系,发展横向联系,讲求办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把学院办成面向铁路现代化建设,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铁路高等学校,为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3年1月,朱国栋同志离休,享受副部级待遇,但他依然闲不下来,一直致力于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他明确表示:“人离休了,思想不能退步,对党的信念不能减退。要经常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尽力做些对党和人民有益的事情,坚持锻炼身体,力争身心健康,少给组织和同志们添麻烦。”
朱国栋满腔热情地关心青少年的教育与成长,创办和推动了原长沙铁道学院关心下一代事业,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为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献计献策。
朱国栋先后担任原长沙铁道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铁路老战士协会理事、中南大学铁道学院老战士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南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荣誉主任。
他不顾年老体弱多病,不辞辛劳,不要报酬,积极组建院、系两级关工委,一直到77岁高龄时,仍然坚持每天上午上班,亲自撰写关工委工作计划和调研报告,长年坚持为中小学生和大学生作报告,给青少年讲革命故事。2005年当选为中南大学首届党代会代表。
朱国栋同志还撰写了《中共皖西特委斗争始末》《红28军坚持鄂豫皖边区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政治工作的基本情况》《长山冲突围战》《生死跟着共产党》《红28军走过的长征路》等文章,审校《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等党军史籍,参编《中国工农红军第28军坚持鄂豫皖边区三年游击战争历史》一书。
也许是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朱老对家乡的教育更是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他每次回到家乡,总要到中、小学去看一看,深入到孩子们中间,给同学们讲讲故事,和大家一起开开心心享受一份短暂的温馨时光,想方设法为孩子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992年,朱老看到家乡梓树村小学还没有用上电,他多方筹集和争取资金1.5万元,为梓树村安装了变压器,为学校送来了光明,让孩子们告别了松节油和煤油灯时代。
2003年秋,朱老没有向省、市、县任何人打招呼,专门回到家乡沙河乡梓树小学,与这里的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度过了两天的悠闲时光。
白天,朱老和孩子们一起开心学习、活动,讲革命传统故事,鼓励大家好好学习,不负大好春光,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朱老还轻抚着孩子们的头说:“我们是老乡呢,不过我现在湖南长沙一所学校里工作,长沙是毛泽东主席早年读书和参加革命的地方,那里有很多好的大学,希望你们将来可以去那里上学。”
晚上,朱老和大家围坐于吊锅宴旁,喝着家乡的小吊酒,他谈笑风生,兴之所至,说起人生的经历和革命征程,那些艰难险阻,那些生死苦难,在他心里尽皆过眼云烟,纵使风云变幻,亦是波澜不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