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梁远启:“陕南王”四进陕南写传奇
2022-10-25 14:50:29
作者:梁远启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陈先瑞,安徽金寨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和军事指挥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四次转战陕南,为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被毛泽东誉为红军的“陕南王”。将军足迹所到之处,包括商洛、安康、汉中在内的陕南全境。

    一进陕南:独立领导游击战

    1934年12月8日,陈先瑞随北上长征的红25军,经豫陕边界的铁锁关抵达洛南县。这也是陈先瑞第一次进入陕南。中共鄂豫皖省委和红25军决定,选择鄂豫陕边作为立足点,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一)勇挑重担,创建根据地

    当时,陈先瑞任红25军233团政治处主任,兼任该团第3营政治委员。1934年12月下旬,陈先瑞正率部队在镇安县九甲湾(今属山阳县)一带发动群众,突然接到命令,让他立即到军部报到,红25军政委吴焕先要与他谈话。原来,红25军决定把陈先瑞留下,带领该团3营7连的六七十号人,于鄂陕边果的勋西、山阳、镇安等地,发动和组织群众,创建革命根探地。第7连对外改称“鄂陕游击师”,由陈先瑞任师长。组织上考虑到当时陈先瑞腿伤尚未痊愈,专门给他配了一个大个子警卫员,以碰到危急情况,好背起他就走。从此,陈先瑞就离开主力部队,独力撑起一方工作。陈先瑞按照吴焕先的指示精神,积极建立游击武装,逐步站稳了脚跟,初步打开了局面。 

    1935年2月,鄂豫陕省委决定建立鄂陕特委和鄂陕游击总司令部。由陈先瑞任游击总司令,下辖五路游击师和总部战斗营(由7连扩编而成),地方武装发展到2000余人。4月,陈先瑞当选为鄂豫皖省委委员。

    7月13日,红25军主力北出终南山,威逼西安,随后,继续开展长征。当时,省委曾两次写信给时任鄂陕特委书记的郑位三和陈先瑞,就红25军的行动以及坚持陕南斗争的方针任务,作了具体部署和指示,但因种种原因,这两封指示信均未能送到,因而,郑位三、陈先瑞当时并不知道红25军的行动去向。

    红25军主力走后,国民党军仍以20多个团的兵力,对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实行“划区清剿”,斗争形势极为严峻。鄂陕、豫陕两地惨遭敌人破环,第九路游击师叛变投敌,其他各路损失也都很严重,好不容易创建的根据地危在旦夕。

    (二)着眼大局  力挺郑位三

    不久,留在根据地的鄂陕、豫陕两个特委,从报纸上获悉红25军已转战到陇南陇东的消息。两个特委便于1935年9月9日在商南县梁家坟举行联席会议,一致同意将两个特委组成中共鄂豫陕特委(又称陕南特委),以统一领导和坚持斗争。会议在讨论特委书记人选时,发生了激烈争论。时任豫陕特委书记的李隆贵,自告奋勇要当鄂豫陕特委书记。由于他抢先发言,加上郑位三也不好反对,一些人便开始支持李隆贵。陈先瑞对此非常着急,他深知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和一个好的书记,一支小部队是很难坚持独立斗争的,而郑位三同志理论水平和威望都很高、组织能力强、经验丰富、沉着冷静、善于从实际出发,同志们都亲切地称他为“位老”。从坚持鄂豫陕边斗争的大局出发,推选郑位三为特委书记是合适的。于是,陈先瑞抢着发言,摆事实,讲道理,力挺郑位三担任特委书记。在陈先瑞等坚持下,会议经过一番讨论,最后一致推选郑位三为特委书记,陈先瑞等当选为委员。以后看,选举郑位三担任特委书记非常正确。鄂豫陕边区之所以能长期坚持游击战争,不断取得胜利,与郑位三的正确领导是分不开的,他很好地发挥了“主心骨”的作用。而自告奋勇的李隆贵,则在抗战开始后,携款潜逃,不知所终。

    (三)灵活机动  连破“两围剿”

    根据新组成的特委决定,鄂陕游击总司令部战斗营以及第六、七路游击师和山阳西区游击大队,与豫陕游击师的四个游击大队,共同组成红74师。10月6日,红74师在商南县碾子坪正式城立,陈先瑞任师长,全师编成两个营、一个手枪团、一个特务连,共700余人。红74师组成后,独力坚持了鄂豫陕边区游击战争,巩固和扩展了这块来之不易的根据地。

    红74师刚刚成立,各路敌军便蜂拥而来。鉴于敌强我弱的实际,陈先瑞决定避实击虚,专打敌保安团队,同时加大向群众宣传力度,让群众认识到红军没有走,从而稳定了军心民心。

    1935年12月6日,陈先瑞指挥红74 师首战青铜关关旗开胜,歼敌庞炳勋部一个营,毙伤敌营长以下100余人,缴获长短枪70余枝、轻机枪5挺。

    12月27日,红74师一举切攻占宁陕县城,全歼保安队400人,并缴获一个武器库,一下解决了部队装备问题。随后,陈先瑞指挥部队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于1936年春节前后,先后两次奇袭占领佛坪县城,在宁陕、佛坪之间创建了新的革命根据地。至此,打破了敌人的第一次围攻。

    1936年2月,敌人又调集十几个团的兵力,以严密封锁结合跟踪的战术,对红74师发动第二次围攻。敌除以一部分兵力分驻各县城、集镇和交通要道外,其余全力对宁陕、佛坪地区进行“围剿”,企图将红军消灭在该地区。

    陈先瑞发觉敌人企图后,决定避开强敌进攻,西去位于陕甘边区的双石铺(今凤县县城),尔后再行东返,以迷惑和调动敌军。2月中旬,红74师由佛坪西去,一路横扫敌民团和保安部队。在双石铺,陈先瑞指挥部队首先歼灭敌保安团300余人,缴枪200余支,接着又在百余里的公路线上,挖路基、割电线,并缴获敌人5辆军用汽车,得到大批面粉和弹药,使敌人交通中断半个月之久。

    红74师远程奔袭双石铺,凤县、宝鸡等地接连告急,设在西安的西北“剿匪”总部,也惊得连日派飞机进行侦察。这一连续的作战行动,与红一方面军此时发动的东征战役,恰好形成东西两线的战略配合。

    1936年2月 28日,当敌第49师跟踪追击而来时,红74师又调头东返,进入秦岭山区,攀陡壁、坐“雪滑梯”,连续4天4 夜在秦岭上下翻越几次,并攀上海拔3700多米的太白山。经过半个多月的艰苦征战,克服重重困难,终天突破了敌军四、五个团的围追堵截,于3月中下旬胜利返回到宁佛地区的东江口作短暂休整。至此,敌第二次“围剿”也被打破,全师部队又经受了一次严竣考验。

    (四)主动出击  巧演“闹华山”

    一天晚上,原红25军手枪团战土程福才,从陕北经关中到达东江口,送来《八一宣言》和《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等重要文件。至此,和上级“失联”已久的陈先瑞,终于与中央和上级取得了联系。 这次看到中央文件,使陈先瑞在后来的斗争中有了行动依据,斗争策略和领导水平有了新的提高。1936年3月24日,郑位三、陈先瑞以化名,向中共中央写了关于红74师成立经过及有关情况的报告,交由程福才带往陕北。

    1936年5月,红74师缴获敌人一份电报,得知敌人又调令约20个团的兵力,计划开展第三次“围剿”。针对本次敌人围剿部署,陈先瑞决定将部队“化整为零”,深入敌后,变被动为主动,牵着敌人走,相机消灭敌人。随后,红七十四师兵分三路,于6、7、8月份,深入敌后,四处打击敌人,破坏敌人交通,打乱敌人围攻部署。在鄂陕边界的梁家坟地区,陈先瑞指挥部队利用雨夜袭击赵川民团,击毙作恶多端的民团头子赵平甫,群众高兴地唱起赞歌:“一阵雨,一阵风,云消雾散太阳红;家家户户迎红军,红军来了救百姓”。

    1936年9月中旬,驻扎陕南境内的几支敌军,大都西调,根据这种迹象,陈先瑞估计到陕甘边战事告急。当然,此时的他并不知道,长征北上的红二方面军,时已相继占领两当等县,正在围攻凤县。陈先瑞趁机于9月底在宁陕县猴子坪将部队集中休整。同时,为了掌握情况和配合行动,派手枪团一个分队尾随敌人西去,一面跟踪侦察,一面袭扰敌人。至此,敌人企图在3个月内消灭红军的计划又破产了。

    为了策应陕甘战事,陈先瑞率红74师主动出击,转战于镇安、柞水、商南、洛南等地。继而东出鄂陕边界展开攻势。11月下旬,商县驻军长官公秉藩亲率装备精良、战力较强的别动队及保安团1000余人,向红74师扑来,双方于富水关打了一个遭遇战。狭路相逢勇者胜。陈先瑞指挥红74 师奋勇冲杀,集中火力向敌发起攻击。激战近一小时,终于将敌击溃。此战,毙伤敌近百,俘敌中校军官一名,缴获20响驳壳枪50支、机枪7挺。这一胜利充分显示了红74师的过人战斗力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鼓舞了部队的斗志和群众的斗争情绪。

    随后,红74师又乘胜北上,一路打到华山脚下,演出了著名的”闹华山”好戏。陈先瑞先是指挥部队在华山脚下转了三个大圈,又派出少数部队 上华山,张贴标语,大造声势。一时之间,搅得敌人四处告急。毛主席后来对陈先瑞说:“中央红军西征出动,你们就在南面闹华山,配合得很好啊!”

    (五)三原改编   踏上新征程

    西安事变爆发后,根据中革军委指示,红74师改编为南路抗日军(对内仍称74师),由陈先瑞任军长,全军共1700余人。随后,奉命赴潼关、灵宝之间展开行动,以配合东北军、两北军阻止国民党“讨逆军”对西安的进攻。

    1937年1月22日,红74师奉命到达商县地区,与南下配合友军作战的红15军团胜利会师。红15军团首长徐海东、程子华等,对红74师独立坚持陕南游击战争,给予了很高评价。

    与此同时,在与国民党关于红军驻防区域的谈判中,蒋介石提出必须让徐海东、陈先瑞部放弃陕南开至渭河以北。而毛泽东在同意徐海东部撤离陕南时,以陈先瑞部“是陕南土著部队,不愿开渭北,无法勉强”为由,“坚持该部留在陕南”。后经与顾祝同交涉,终于达成此项协议。这一驻防区域的划定,意在防止内战再起时,以便陕南陕北红军相互策应。

    1937年2月初,红74师进驻镇安、柞水等地,后移长安县大略口驻防整训。这时,全师三个团共2100余人。1937年8月,陈先瑞奉命率部开赴三原,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后方留守处,后为西北留守兵团警备第4团、警备第1旅第2团。从此,这支独立坚持鄂豫陕边游击战争的队伍,投入了抗日救亡、保卫陕甘宁根据的战斗。

    有趣的是,国民党一直把陈先瑞的名字讹传为“陈光瑞”,且1936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发布的《红军将领给蒋总司令及国民革命军西北各将领书》上的46名红军将领署名中,也把陈先瑞写成了陈光瑞。对此,毛泽东在接见陈先瑞时风趣地说:“不管是先还是光,你在国民党那里挂了号的。你的名字,我早就从报纸上知道了,人家还要活捉你,赏一万元大洋,你知道吗?一万元大洋可不少啊!”

    二进陕南:整合疲师抗强敌

    1946年2月,陈先瑞所部改编为中原军区第15旅,下辖第43、44、45团,王海山任旅长,陈先瑞任政委。6月26日,国民党军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中原军区部队实行分路突围。当时,旅长王海山率第45团随同中原局和中原军区领导机关行动,于7月中旬突围到陕南商南县境;政委陈先瑞率第43、44团,随南路王树声第一纵队行动,越平汉路西渡襄河,于7月下旬进入鄂西北武当山地区。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陈先瑞率部在房县、竹山、勋县边境地区开展游击活动,牵制和消灭敌人,就地开辟以武当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

    (一)临危受命  二次进陕南

    这时,陈先瑞忽又奉命率部再入陕南,就任豫鄂陕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建国后,李先念才告诉陈先瑞这次调动的原因,因为陈先瑞曾经在陕南坚持过近三年的游击战争,对当地情况十分熟悉,又有着丰富的独立领导游击战争的经验,便于领导和开展斗争。所以,才有了这次调动。

    根据中原局电令,陈先瑞率部于1946年9月初由房县出发向西挺进,由冷水滩渡过汉水。之后,就沿着他当年入陕时所走过的一条道路,经勋西边界的崇山峻岭北上,沿途打退敌人的重重堵截,穿过地势险峻的一、二、三天门,再次进入陕南地区。

    中原突围,各路部队损失都很惨重。陈先瑞所率领的两个团,总共只剩下1000余人,而先期突围到达商洛的第四十五团,所遭受的损失更重。

    (二)针锋相对  坚持豫鄂陕

    面对疲师弱旅的严竣局面,结合当时的斗争情况,根据过去在陕南的斗争经验,陈先瑞提出了坚持豫鄂陕斗争的想法:一是加强各级领导;二是稳定部队的思想情绪;三是避开敌人主力,进行灵活的游击战;四是放手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大力加强地方政权建设。他的意见,得到大家的赞同。随后,陈先瑞配合豫鄂陕军区司令员文建武、政委汪锋,指挥军区部队采取分散斗争的方式,发动和组织群众,巩固扩大根据地,积极反“扫荡”反“清剿”。

    陈先瑞率部进入陕南时,敌人第一次“清剿”正在进行。陈先瑞配合军区司令员、政委一方面积极解决粮食和冬衣等困难,一方面积极开展反“清剿”斗争,各部队都打了一些大大小小的胜仗,到10月底,取得第一次反“清剿”胜利,豫鄂陕边区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从1946年11月下旬起,国民党军调集9个正规旅和17个保安团,对豫鄂陕根据地进行更大规模的第二次“清剿”。此次,敌人采取分区“清剿”和反复“扫荡”的战术,同时加强经济封锁,妄图将根据地一块一块地吃掉。根据分工,陈先瑞到第一、第五分区指导和帮助反“清剿”斗争。他带领一个连队,由洛南出发,经商县、山阳、镇安、柞水,一直到佛坪,转战几百里,期间打了好几仗。这是一次极为艰难、险象环生的远程跋涉!由于兵力弱小,较之当初由武当山进入商洛,更是困难重重。沿途所经过的集镇及交通要道,全都被敌人封锁得严严实实,随时随地都会受到敌人的围追堵截。陈先瑞仅带着一个连队,凭着熟悉的地形道路和机智勇敢,穿插迁回,昼伏夜行,经过半个多月的奔走战斗,终于抵达宁陕地区。据陈先瑞回忆,一次宿营时,岗哨因过于疲劳而睡着,敌人都快摸到门口了,陈先瑞恰好起来小便而发现敌人,立即组织撤退,差点被敌人活捉。

    1946年11月底,陈先瑞在柞水县丰家河召开第一、第五军分区干部会议,研究具体的反“清剿”措施,号召同志们团结一致,战胜敌人更大规模的全面“清剿”。

    鉴于敌人反复“清剿”,根据地日益缩小,分散兵力进行斗争已难以歼灭分散之敌,1947年1月上旬,豫鄂陕边区党委和军区决定将几个军分区主力部队,集中组建第一野战纵队,东进豫西,到外线作战,以减轻内线压力。1947年2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同意,豫鄂陕边区党委、军区及行政公署北渡黄河,开往山西晋城休整。

    (三)整合部队  组建二纵队

    豫鄂陕边区党委、军区及行政公署北上后,陈先瑞根据边区党委和军区的决定,负责留在根据地,收扰整编各军分区所属部队。在伤残病弱较多,缺衣少食,武器弹药严重不足,整个部队作战能力较弱的严竣局面下,面对敌人残酷的军事“围剿”、经济封锁和恶劣的自然环境,陈先瑞指挥部队采取机动灵活、兜大圈子、避强击弱等战术,毫不动摇地同敌人进行斗争,在给敌以狠狠打击的同时,有效保存了自己。

    1947年2月,陈先瑞将各分区剩余的部队2700余人集中起来,组成军区第二纵队,陈先瑞任司令员。新组成的第二纵队,一路冲破敌人的围堵,于3月20日从渑池北渡黄河,于22日抵达晋城,与先期到达的军区主力部队(即第一纵队)会合。

    部队休整期间,李先念、郑位三等先后从延安来到晋城,主持召开了团以上领导干部会议,总结中原突围的经验教训。陈先瑞参加了这次会议。会后,豫鄂陕军区第一、二纵队统一编成一个纵队,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7月下旬,豫鄂陕边区党委、军区及行政公署撤销。至此,陈先端也调离他原来的老部队。

    三进陕南:艰苦开辟根据地

    (一)奉调新部  横扫豫西

    1947年7月,陈先瑞奉中央军委电令,调任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副军长。38军原为西北军杨虎城旧部,下辖17师、55师及1个教导团,后起义脱离国民党反动集团。该军军长孔从洲原为旧军人,对我军作战、作风等还不熟悉,陈先瑞名为副军长,实际负责军长的工作。  当时,正值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阶段,38军在陈(赓)谢(富治)兵团编成内,随陈谢大军行动。

    1947年8月22日夜,陈先瑞等指挥第38军由平陆县茅津渡成功渡过黄河,随陈谢大军纵横豫西。我军抢抓敌陕东兵团尚未完成集中的有利时机,积极歼灭分散守备之敌,仅半个多月时间,便歼敌3万多人。38军在战斗中也得到很大锻炼。

    (二)三进陕南   协同作战

    9月23日,中央军委电示陈谢:“以三十八军一部开文底、逼近潼关佯动,迷感敌人;以刘(金轩)旅附三十八军一部,立即西进,相机攻占洛南、商县、商南、山阳诸县,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据此,陈先瑞率38军第17师及教导团,于9月24日从潼关万仓地区进入陕南。9月28日,17师、陈谢四纵12旅(即刘金轩旅)在陕南重镇龙驹寨(今丹凤县城)胜利会师。这是陈先瑞第三次进入陕南。

    9月29日,17师、12旅召开联席会议,商定:以12旅负责丹江以南地区,向山阳、镇安和鄂西北行动,创建陕南根据地;第17师则于牡丹江以北牵制敌人,掩护和策应第12旅向南展开,同时指挥陕南独立团(由第38军教导团改编)就地开展斗争。

    17师、12旅两支部队进入陕南,直接威胁到胡宗南集团在关中地区的安全,配合了西北、中原我军的斗争,犹如在敌心脏上插上一把尖刀。因此,国民党军立即调集重兵,进行疯狂围剿,企图乘我军立足未稳,一举予以歼灭。

    面对严重敌情,陈先瑞要求同志们认清形势,树立信心,增强斗志,准备熬过一个极端困苦的冬天,实现党中央赋予的开辟豫陕鄂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他结合陕南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在陕南长期斗争的切身体会,提出一套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作战原则,实行“兜圈子、绕弯子、钻空子、插档子”的灵活战术,巧妙地与强敌进行周旋,拖住敌人、消耗敌人,寻机歼灭敌人。

    期间,陈先瑞指挥部队历经艰险,多次从敌人重兵之中穿来插去、杀进杀出,使敌人“围剿”的计划彻底泡汤。1947年9月下旬到年底,短短几个月时间,17师和12旅即攻占十几座县城,解放大块地区。由此,两支部队不但在陕南站稳了脚跟,并消灭了大量敌正规军和地方团队,打掉了敌人的地方政权,建立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1948年1月,陈先瑞调任豫西军区副司令员,负责在豫西地区执行剿匪任务。他正确执行剿匪政策,广泛开展群众的剿匪斗争,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基本严肃清了豫西地区的土匪武装,使豫西、陕南两地连成一片。

    (三)新式整军  提升战力

    剿匪工作结束后,陈先瑞立即赶回陕南,开展新式整军运动。经过此次整军,部队面貌焕然一新。随后,他指挥17师参加了宛西战役,具体执行围歼西峡口守敌的战斗任务。虽然西峡口防御工事非常坚固,但由于新式整军大大提高了部队战斗力,调动了部队作战积极性,因而攻城之势锐不可挡,很快便占领西峡口,俘守敌700余人。宛西战役后,陈先瑞又挥师西进,于5月17日收复商南县城,5月21日再次攻占龙驹寨。到1948年5月,民主政权已发展到14个县,根据地跨越鄂豫陕三省边界,面积达1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主力部队12旅和17师由1.2万余人发展到2万余人,地方武装发展到近万人。

    至此,自陈先瑞率17师进入陕南以来,经过8个月的艰苦转战,熬过了一个多雪困苦的冬天,最终实现了立足陕南“作为夺取大西北之一翼”的伟大战略任务。

    四进陕南:解放全境迎黎明

    (一)不计名利  不当正职当副职

    1948年5月,陈先瑞所率领的17师根据中原局电令,与第12旅共同组成陕南军区。陈先瑞第四次进入陕南。

    陕南军区成立前,陈赓司令员专门找陈先瑞谈话,传达陕南军区组建方案,让他任军区政治委员。陈先瑞考虑到自己一直做军事工作,更适合指挥作战,因此,他从更好地开展工作的角度,主动提出不愿意做政治工作,宁可当军事助手。对他这种不计较个人名利地位、一心为革命事业的优秀品质,陈赓司令员非常赞赏,给予了高度评价。于是,陈先瑞担任了陕南军区副司令员。

    陕南军区组建后,司令员刘金轩即率12旅等部前往参加襄樊战役,后又派出部队参加淮海战役。期间,陈先瑞组织军区其余部队实施了均县战斗、黄龙滩战斗和房竹战役,前后三战三捷,共歼敌3000余人,收复和解放了均县、房县及竹山县城。同时,积极配合地方党委和政府开展根据地建设,以小部武装清剿匪特,既当战斗队,又当工作队。到1949年4月底,根据地土匪基本剿灭,社会秩序日益安定,新生政权得到巩固,根据地逐步巩固扩大。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宋庆祝:纪念抗美援朝七十二周年
·下一篇:无
·特稿:“陕南王”四进陕南写传奇
·华军:红色记忆陕南王,中将军衔陈先瑞。人间冷暖放牛娃,不负使命闹革命(组图)
·特稿:红色记忆陕南王,中将军衔陈先瑞。人间冷暖放牛娃,不负使命闹革命(组图)
·胡遵远:红军“陕南王”、“将军班”班长——陈先瑞的长征故事(组图)
·特稿:红军“陕南王”、“将军班”班长——陈先瑞的长征故事(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梁远启:“陕南王”四进陕南写传奇
特稿:“陕南王”四进陕南写传奇
宋庆祝:纪念抗美援朝七十二周年
特稿:纪念抗美援朝七十二周年
非凡十年,孟河交出亮眼答卷!
非凡十年,孟河交出亮眼答卷!
以石作“画”非遗传承人用盆景讲述长征故事(组图)
以石作“画”非遗传承人用盆景讲述长征故事(组图)
余爱水:哺育的力量
怀念河南人民的好书记徐光春(组图)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