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籍老红军朱国栋1918年11月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朱家大湾(原属河南省商城县,现金寨县沙河乡梓树村),193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2月参加革命并在商城县委共青团训练班学习3个月后,1930年5月回到家乡任商城县沙河区工会青工干事、常委,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直到1943年被组织安排赴延安学习,先后在大别山区开展革命工作13年。
对于朱国栋来说,金寨不仅是生他养他的地方,更是他长期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因此他对这一方水土,有着一份特别的情愫。用朱老夫人的话说:“老爷子在长沙的时候总是念着金寨、念着家乡,他总是说,革命和人生不能忘本,这里是他的根!”
浓厚的家乡情结,一直在朱老的心头萦绕。即使自己能力有限,也一定要为家乡做点什么,朱老总是这样想。
1983年,朱老回到家乡,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农村带来的可喜变化和金寨贫困的现状后,他总是夜不能寐,心情十分沉重。
革命胜利30多年,金寨却依然如此落后。他当即联络原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林维先、原北京军区副政委陈祥、原交通部副部长汪少川等6位同志,联名写信给党中央,详细陈述金寨的贫困实际情况,并表达了曾经转战在大别山区、尤其是坚守在这里的红28军战士的强烈愿望,希望中央加大支持力度,回报老区人民。
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批示,安徽省委、省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制定了9项具体扶贫措施,有力加快了金寨脱贫攻坚步伐。这一次的联名写信,后来被誉为“将军上书”,在当时传为美谈。
1987年,为解决家乡沙河乡的电力供应和农田灌溉,朱老除了积极组织专家对该乡修建龙潭河水库进行论证外,还与同属金寨沙河籍的老红军、湖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张竞一起,多次向安徽省委、省政府争取支持。两人因为这件事情联络沙河乡人民政府的信件就有10余封。1998年,我在沙河乡政府办公室工作,在整理过往档案时有幸得见,朱老那略带行楷的字迹,让我记忆犹新。
1992年,朱老看到家乡梓树村小学还没有用上电,他多方筹集和争取资金1.5万元,为梓树村安装了变压器,为学校送来了光明,让孩子们告别了松节油和煤油灯时代。
1999年5月,朱老再一次回到家乡沙河,当时,沙河乡是有名的“全国灵芝第一乡”,群众发家致富,备受赞誉。在与沙河乡党委、政府及乡直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中,朱老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很认真地说:“在发展种植、养殖业中,为提高效益,群众往往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这些对人体有害,要多施农家肥,沙河乡是灵芝生产大乡,更要注意这一点;现在都在搞扶贫,但不能只是送钱送物,送的钱物花光吃光,结果年年扶贫年年贫,要多找项目,送技术,送本领,扶贫的最终目的是让贫困户能自力更生,发家致富;发展经济也好,引进资金办企业也好,一定要注意资源的合理利用,不能破坏生态环境,不能吃子孙饭。”现在看起来,这些朴实的话语,依然让人振聋发聩,确实是一语中的,切中要害。
2003年秋,朱老回到家乡沙河乡梓树小学,与这里的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度过了两天的悠闲时光。白天,朱老和孩子们一起开心学习、活动,讲革命传统故事,鼓励大家好好学习,不负大好春光,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朱老还轻抚着孩子们的头说:“我们是老乡呢,不过我现在湖南长沙一所学校里工作,长沙是毛泽东主席早年读书和参加革命的地方,那里有很多好的大学,希望你们将来可以去那里上学。”晚上,朱老和大家围坐于吊锅宴旁,喝着家乡的小吊酒,他谈笑风生,兴之所至,说起人生的经历和革命征程,那些艰难险阻,那些生死苦难,在他心里尽皆过眼云烟,纵使风云变幻,亦是波澜不惊。
2004年秋季开学前夕,家乡的梓树小学收到了从新加坡辗转寄来的5000元汇款,汇款人却是长沙铁道学院的朱国栋老人。原来,细心的朱老听说家乡中、小学正在进行危房改造,朱老一时拿不出钱来,就赶紧打电话给远在新加坡某中学任教的女儿,让她为自己代交了这笔捐款。因为担心其他币种在老家不好用,他一再嘱咐女儿要寄人民币来,后来还专门打电话给梓树小学的负责人,问收到钱没有,到底是不是人民币。那份关切之情,让人觉得非常贴心而温暖。
2009年5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在金寨县举行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91岁的朱老应邀参加活动,他不顾高龄体弱,坚持参加了纪念大会、座谈会等系列活动,并捐赠家乡2万元启动红军纪念碑建设。朱老在大会发言中感慨万千地说:“我作为一名红军老战士,有幸参加今天的纪念大会,心情非常激动,心中感慨万千。此时此刻,我怀念领导并参加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已故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加怀念光荣牺牲的红军老战友!红军战士建立起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彪炳千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革命精神将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