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浮桥,宋代以来,随着赣州城经济的繁荣发展,为了沟通城乡交通,便陆续在章、贡两江上架设浮桥(古代称浮梁,现代称舟桥、浮桥)。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知军刘瑾在章水上架设了第一座浮桥即西津桥;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知军洪迈在贡江上架设了东津桥(即现在的建春门浮桥);淳熙年间(1174~1189年),知军周必正在镇南门外的章江上架设了南河浮桥(即南桥)。浮桥,对于沟通往来之交通,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直至1985年,西河人行桥建成后,撤除了西津门浮桥。1990年,南河大桥建成后,南河浮桥撤除。至今仍保存了最长的建春门浮桥。这座浮桥始建者是南宋历史文化名人洪迈,时任赣州知军。他著的《容斋随笔》,是唐宋规模最大、影响甚深的一部书,毛泽东很喜欢此书。这座浮桥全长400米,桥面宽5米,用100艘小船拼接而成,整座浮桥分为33组,每组3艘,用缆绳连接起来,然后用钢缆、铁锚固定在江面之上。赣江水运繁忙期,每天早上9时和下午4时各开启一次,让船只通过。过去很多临江的城市都有浮桥,现在已不多见了。这一古老的交通设施,在赣州沿用了800多年,构成了赣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人文景观。桥的那一头是古城郊。夏天傍晚,有不少人到浮桥下游泳。晚上有不少人在浮桥上纳凉,一些青年男女还喜欢到这里谈情说爱。
章江浮桥,2007年6月1日建成通行。其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悠闲地横卧在章江上,沟通南北两岸,将古老宋城与现代赣州用浮桥这根历史之链贯穿起来,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彰显宋城古韵和客家特色,给赣州增添古典之美和现代之感。浮桥由仿古木质桥体、南北码头、2艘趸船、2艘拖轮、管理用房等部分组成。桥面宽5米,是用5厘米厚的上等杉木板铺就,桥体由87艘小船编成30节浮桥船组成,这些小船全部采用耐腐蚀、不变形、吃水率低的上等檫木打造而成,船体沟缝也采用古老的技术,即用桐油、石灰、糯米浆沟缝防渗漏。桥北起章江北大道营角上路口,南接赣州科技馆、黄金广场,全长约350米。其为行人往返新老城区、观光休闲提供了便利,使名城又增添了一道靓丽的城市景观。
(图原南河浮桥)
寿量寺,位于古城区东隅(中山路建春门附近)。唐末五代后梁时,百胜军防御使卢光稠身患重疾,后为僧人道诚治愈。卢光稠为感其恩,遂捐赠东宅花园建寺,名卢兴延寿寺,后改圣量寺,宋代祥符年间改名为寿量寺。元末寺毁于兵火,明洪武年间僧人荣安重建,著名历史文化名人解缙题写了《寿量寺中兴碑词》。寺内原有尊高达6米的铁铸观音大士像,也是卢光稠出资所造,是江西省最大的铁造像,但在“文革”时期被毁。现寿量寺保存的建筑物建于清朝,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由佛教协会进行了修缮,并在大殿内重雕塑了一尊高达6米的木质观音大士像。寿量寺前殿有韦驮,后殿有地藏菩萨,东侧偏殿有伽蓝、药师菩萨,西侧偏殿有毗卢佛和千手观音,二楼存放有香港心明法师赠送的大藏经书一套。
拜将台,位于古城南与城墙连接(今儿童公园内),为大型弩台。长40米,宽35米,高9米,五代卢光稠时讲武处。宋代砖葺后,台左尚有一段城墙,弩台位居镇南门和东门的中心,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因卢光稠史迹口碑流传甚广,清乾隆间列为赣州八景之首:三台鼎峙。三台即城南拜将台,城西郁孤台,城北章贡台。 赣州总工会旧址,位于古城区西津路的广东会馆。该会馆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其南北长61.9米,东西宽19.8米,前后三进,砖木石混合结构。硬山顶.屋面盖琉璃瓦,山墙以曲线型的弓式山墙为主,具有岭南建筑风格。1926年11月初,赣州工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大会选举陈赞贤等33人为赣州总工会执行委员,陈赞贤为总工会委员长,钟友仟、萧韶为副委员长。赣州总工会即宣告成立就设立在此,内设组织、宣传、经济、女工、文书、总务等工作部门和纪律裁判委员会。总工会还成立了工人纠察总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