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是20世纪90年代东阳山路)
唐末卢光稠得谭全播佐助在虔州起义成功,自任虔州刺史。时进入五代,其武装割据使虔州保持了33年的相对稳定时期。有史载“唐末卢光稠斥广其东西南三隅,凿址为隍三面阻水”,即指卢光稠将高琰创建的土城,由l平方公里扩建到3平方公里。扩城的同时,卢光稠将唐代的阳街、横街,扩成6条街,即增修了斜街(今阳明路经和平路至南市街)、阴街(今坛前经灶儿巷、生佛坛前接南京路)、剑街(今濂溪路接中山路)、长街(今赣江路接百胜门即东门)。卢光稠还修建了皇城、拜将台、寿量寺。皇城尚遗存城东墙、南墙、西墙部分墙体和墙基,皇城内还有射箭坪唐宋遗址等。寿量寺是卢光稠的家庙。这些遗址、遗迹是唐宋古城总体结构的实物例证。卢光稠开创了赣州五代繁荣期,经历千年,仍有不少纪念他的其它遗迹。如南康康王庙,上犹卢王峒与太傅山等。 宋朝(960~1279年),虔州(绍兴二十三年即1154年改称赣州)兴盛繁荣为全国三十名城之一。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翰“知虔州,城滨章贡两江、岁为水啮,孔宗翰伐石为址,冶铁锢之,由是屹然。”“州守孔宗翰因贡水直趋东北隅,城屡冲决,甃石当其啮,冶铁钢基,上峙八境台”。即此时虔州已由土城修缮为砖石城。继而,知军刘彝创建城内排水系统福寿沟。知军刘瑾修建西河浮桥,名知政桥。知州洪迈修建东河浮桥,名东津桥。伟人毛泽东收藏了40多年,多次阅读,甚至在病重的逝世前还阅读的《容斋随笔》一书的作者就是这位南宋时在赣州任知州的文学、史学家洪迈,且《容斋随笔》这部书最初就是在赣州雕版印刷的。知州周必正修建南河浮桥,名南桥。由此可见,宋朝的赣州城不仅已形成为军城格局,在军事防御和水利防洪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而且进一步解决和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中排水系统、防洪措施和津梁交通的问题。其保障、延续至今仍发挥作用,这时期的规模就是赣州古城区的大部,赣州称为宋城,和成为不可多得的文物胜地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主要是赖此古城区大部的总体结构。玉虚观也是此时所建。伟人周恩来与鲁迅的先祖、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即周濂溪曾在玉虚观讲学。赣州城至今仍有濂溪路。宋时有著名的民族英雄、知州文天祥在赣州举义旗,率领以客家人为主力军的轰轰烈烈的抗元斗争。而唐宋八大家之苏东坡依孔宗翰的虔州图画作《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为中国旅游文化史上的一大创举。“虔州八境”遂为中国各地以及日本等国所模仿。
元朝设总管府于赣州路,至元十五年(1278年)驻行中书省事,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驻行枢密院事。曾称赣州行省,辖福建、广东、江西广大地区。赣州“地重而物富,邑之雄也”。明朝设置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节制江西、福建、广东、湖南4省布政司使,在此设11任都御史,时王守仁即王阳明在赣州大建书院兴社学。赣州为宋明理学发祥地之一。赣州城至今仍有阳明路。 明末清初,民族英豪杨廷麟在赣州组织的大规模的悲壮的抗清保卫战,使得赣州享誉“忠诚府”。荷兰人约翰•尼霍夫清顺治年间访问过中国,他在《荷使初访中国记》中说:赣州是“中国最有名的城市之一”,“该城的城墙高大坚固,用砖头砌成,所有的炮眼有盖子,盖子上面画着凶恶的兽头,绕墙走约需二个小时,站在城墙向北望去,可看见来自数省的数不清的船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