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鼎三足之下,有3个小小的圆形基座,其上分别镌刻着“赣州客家联谊会”、“闽西客家联谊会”和“梅州客家联谊会”字样,3个基座依次为红色、类似花岗岩色及青色。这几种颜色分别代表着赣州客家人生息的土地以红壤为主,闽西客家人生息的土地花岗石资源丰富,梅州客家人生息的土地以青石为特色。 在纪念鼎朝北望中原的方向,可以看到鼎身上的铭文。铭文分“纪”和“颂”两大部分。“纪”精辟地概述了客家先民的南迁历史,阐明了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及铸鼎的意义。“颂”既叙述了客家人的发祥及昌盛事迹,也歌颂了客家人的精神。 为纪念客家先民南迁,特意让载着客家先民南迁纪念鼎的船只沿着客家先民南迁路线,从纪念鼎制造地南京出发,跨长江,入鄱阳湖、溯赣江而上,过十八滩,最终安置于赣州古城区龟角尾公园的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坛上。在纪念坛上安置铜鼎,一则有定鼎之意;二则铜鼎的三足,寓意客家人的大本营立足于闽粤赣三省;三则铜鼎为古代祭祖之重器,意有插置香烛的实用功能。
宋城历史公园,为加强赣州古城墙地段的保护和合理开发,21世纪初已在其两侧开发建成宋城历史公园。该公园施工设计图以美国龙安建筑规划设计顾问有限公司的《江西赣州古城墙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为规划设计准则,以“展古城风貌、沐文化传统、创休闲空间、建旅游名城”为规划设计理念,以古城区西津路至东河大桥下古城墙及其外侧至贡江岸线,全长约为3600米,建成开放性带状公园。
宋城历史公园将八境公园、滨江公园、郁孤台公园、龟角尾公园融入其中,采用自然式总体布局,在植物配置上,讲究植物群落的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及常绿落叶树种的合理搭配,以形成疏林草地的植物景观,更好地烘托和体现古城墙的韵味;在植物品种上,主要选用乡土树种,如樟树、八月桂、广玉兰等,同时在城墙内外配置银杏、红枫等有色叶木,结合小品设置,烘托古城墙庄重古朴的历史氛围;在地面铺装材料方面,主要以清石板、抛光卵石、清砖、红砂岩为主,与古城墙的总体风格保持一致;园内建筑以仿古木结构亭廊为主,还设有坐凳、石雕塑等小品设施,所有的小品设施的造型与风格都与古城墙周围环境协调一致,以形成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的休闲公园,展示古城墙的风采。 宋城历史公园从涌金门至建春门,平均宽度约为40米,同时建成八境公园东大门、涌金门广场、建春门广场,重建建春门古码头、建春门城楼,并改造了中山路、濂溪路等道路。 文庙,建在古城区东南,现厚德路东段的北侧,地踞高阜。唐代为紫极宫,宋代改为大中祥符宫后又改无妙观,明代道士刘渊然受法于此而改为祝圣道场,清乾隆元年为县学。文庙具有双重功能,一是作为祭祀孔圣人的场所,二是作为赣县县学的学宫。这一带自宋代以来就是赣州古城的宗教文化区,至今仍是赣州城保存名胜古迹最集中的地方。文庙的东侧是慈云寺及其附属建筑舍利塔,西侧是武庙;与文庙隔街相望,从东到西依次是光孝寺、廉泉夜话亭、濂溪书院。现存文庙建筑群是清代县学。原占地约1公顷,整个建筑群分为三组,采用平行轴线方式布局。除少部分建筑损缺外,其大部分仍保存完好,计有位于中轴线上的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东庑、西庑、大成殿、崇圣祠;位于东轴线上的魁星阁、尊经阁;位于西轴线上的节孝祠。现存建筑物总面积3000平方米,占地(包括广场)约7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仍不失当年殿宇宏敞、气势雄伟的风貌。文庙建筑群的平面布局采用传统的中轴线对称方式,主要建筑构筑于主轴线上,并由围墙结合建筑物形成院落。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成门与大成殿之间,利用东庑和西庑及名宦祠、乡贤祠,将屋面连成一片,形成了一座具有南方建筑特色的天井式院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