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第1版,第226页——227页。)
隔了一两个月,刘少奇等人让孔祥祯给监狱内写了第二封信。说明上次的信是中共中央代表胡服(刘少奇)让写的。特别强调这是中央的指示。信中说,上次去信后,未见你们的动静,因此胡服同志和北方局让我再给你们转去这封信,再给你们作如下指示: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考虑到你们经过长期斗争考验的,党认为为了争取你们尽快出来为党工作,你们不但可以,而且必须履行敌人出狱手续;这样做是符合党的最大利益的;党认为你们过
去坚持不在敌人“反共启事”上捺手印,做得完全正确;但你们那时的斗争,还是在小圈子、
小范围内的斗争,现在要求你们出来在广阔范围内作斗争;现在形势变了,国民党安内攘外,登 “反共启事”司空见惯了;正因为你们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的,所以你们更有条件,这
是特定的条件下所作的决定;党现在向你们做出保证,在政治上和组织上中央完全负责,政
治上不以叛徒论,组织上不歧视你们,要完全相信中央;如果你们接此信后,仍然拒不执行,就要犯更大严重的错误。根据信的内容,还根据其他途径得到的消息,狱中党支部肯定了中央的决定,将信的内容分头传达给全体党员讨论。大家认定,执行中央的决定,是根据党章个人服从组织的原则来执行的。
于是,从1936年8月31日至1937年3月,狱内党员安子文(化名徐子文)、刘澜涛(化名刘华甫)、杨献珍(化名杨仲仁)、薄一波(化名张永噗)等61人分9批在《华北日报》、《益世报》上连登监狱拟好的"反共启事"。出狱后,他们立即与中共党组织接上了关系,并及时被安排了工作。这批人出狱后,被派往山西、河北、北平、天津等地领导革命斗争,加强北方党的力量。
1936年8月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写信给刘少奇和中共河北省委。指出:"北方党的工作,自胡服同志到后,有了基本上的转变"。主要的表现:在政治领导的加强,纠正了过去河北党中严重的关门主义倾向,且能采取适当的方式,直接影响全国统一战线最有权威的刊物。表现在努力扩大抗日战线,不仅企图建立华北各界的救国联合,而且能顾及全国,在学生、军队、农民等群众中,均有较好的成绩。表现在组织上,河北的党不仅能够帮助环绕河北各省建立党的组织,而且能够顾及到上海、西南、武汉等地党的建立等等。"这些主要转变,是已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开展着光明灿烂的伟大前途"。(《刘少奇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第157页。)
1936年8月9日, 张闻天写信给刘少奇。信中说:“北方工作,我们认为自你去后,已经有了基本的转变。大家都很高兴,望继续努力,并经常把新的问题与新的经验告诉我们。” 1936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呼吁:“立即停止内战,组
织全国的抗日统一战线”。1936年9月24日,中共中央派潘汉年再赴上海与国民党谈判。蒋介石在解决了“两广事件”后态度发生了变化。11月10日,陈立夫约见潘汉年时,代表蒋介石答复说:既然共产党开诚合作,那我就好任意提条件了——首先对立的政权与军队必须取消,其次红军只可保留3000人,师长以上的领袖一律解职出洋,半年后按才录用,军队解决后,你们所提的政治各点就好考虑了。潘汉年当即予以驳斥,指出国共谈判的前提是讨论合作。陈立夫又提出,你我均非军事当局,可否请周恩来出来一次,蒋愿与周和谈。潘汉年义正辞严地回答:如不把贵党的条件报告,仅说蒋介石要见他,周恩来是不会出来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执行了蒋介石不抵抗日寇侵略的命令,使东北迅速沦亡,受到国内舆论的强烈谴责。他不敢揭露事实真象,代罪受过,1932年下野。1933年4月11日出国考察。在张学良出国期间,蒋介石几次欲调东北军参加“围剿”红军,均被各军、师长拒绝。蒋遂调张学良回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