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的深秋,甘肃静宁被一抹迷人的金黄所染透,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劳苦大众迎来希望的时刻。中国工农红军,这支属于人民自己的队伍,踏上了这片土地。
心中怀揣着“翻身梦”的13岁小羊倌吕新院,在短短的18天里,深刻理解了“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的口号,毅然决然地跟随着红军,踏上了远走他乡的革命征程,一直朝着光明的方向前行。
这一年的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议,确定将陕北作为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的落脚点。不久之后,毛泽东、彭德怀等领导的陕甘支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最后一道封锁线。拂晓时分,他们离开了通渭县城,三个纵队分左中右三路并行,向静宁县界石铺镇挺进。当晚,部队在界石铺镇宿营,官兵严守纪律,秋毫无犯地驻扎在梁梁峁峁之间。
红军将缴获的战利品进行了分配,大部分物品都分给了群众。发放仪式在界石铺镇那座历史悠久的古楼内举行,盛大的场面吸引了方圆几十里的群众。吕新院也挤进了人群,他得到了一双从未见过的蓝色新袜子,这对他来说是一份难得的惊喜。
在界石铺镇驻扎的18天里,红军官兵深入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进行演讲,宣传革命理念。这些深入浅出的演讲,如同照亮沉沉暗夜的一道道光,激发了穷苦农民的革命热情。他们纷纷扔下磨破双手的锄头和镰刀,拿起能够喷射出仇恨的枪杆子,决心跟随着革命理想高于天、根子深扎大地的红军队伍去闹革命,共同迎接新中国光明灿烂的前程。
从未进过学堂的吕新院也被这些演讲深深吸引。虽然有些红军官兵的口音浓重,让他难以完全听懂,但“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的口号却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
这个在苦难中长大的孩子,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终于等到红军开拔的日子,他下定决心要追随这支队伍。于是,他像往常一样打开羊圈,装作若无其事地去放羊。然而,他却趁机赶着地主家的200多只羊追上了红军队伍,神不知鬼不觉地加入了这支浩浩荡荡的革命队伍。
“红军叔叔,求求你们把我带走吧!我也想当红军!”吕新院带着近乎哀求的语气说道。他瘦弱的身躯和坚定的眼神让在场的红军官兵无不心生怜爱之情。
这支部队是战功卓著的红3军团5师15团。团首长在询问了吕新院的名字和年龄后,沉思片刻说道:“地主如果知道是你把羊赶到部队来了,一定会找你家人的麻烦,不如你改名叫余新元吧!”
从此,那个在界石铺镇上挥舞着羊鞭、四处奔跑的少年吕新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走在红军队伍里、呼吸着革命英雄主义气息的余新元。
余新元加入红军后参加的第一场战斗是山城堡战役。他所在连队下达了两项任务:一是要勇猛顽强、英勇杀敌;二是每人要从敌人手中缴获一定数量的武器弹药。由于年龄小且缺乏战斗经验,他被安排在队伍的最后面。
然而,初次走上战场的余新元却展现出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他想尽办法消灭遇到的每一个敌人,最终缴获了4枚手榴弹和300多发子弹。
硝烟渐渐散去后,漫山遍野的尸体在余新元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初战立功的喜悦被渐渐冲淡,他的心头涌上一股莫名的恐惧感,竟忍不住“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哭声引起了指导员的注意,他走到余新元身边问道:“你哭什么?”余新元伏在指导员胸前抽泣着说道:“我害怕!”
指导员深知如何激励这些“红小鬼”们,他故意严厉地说:“当红军可不能哭鼻子,要是害怕就卷起铺盖回家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