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头条>>正文
红色头条:李忠杰老师撰写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大辞典》序言(组图)
来源:顾克美专业评论
作者:顾克美
浏览次数:
2024-11-04 13:56:49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我陆陆续续为不少书写过序,但这次却是怀着非常沉重的心情,为朱发平同志的这本“书”写序。

    因为这是一本特殊的书,也是一本命运坎坷的书,实际上到现在还不能称为书,因为它迄今还无法正式出版。而作者朱发平同志,更是一个特殊的人,也是一个命运坎坷的人,是一个痴迷于对红军长征的研究而几十年不改初心的人。

    对朱发平同志,原来我并不认识。2014 年 10 月,我去四川泸州参加纪念石厢子会议暨川南游击纵队历史影响研讨会,当地党史部门的同志向我介绍有位叫朱发平的同志花费 30 年心血编写了一部庞大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大辞典》,希望我见见他。

    随后我与朱发平同志见了面。了解情况后,我明确告诉他,如果你刚准备干这件事,或刚刚动手,我一定劝你不要干。因为这件事太难了,靠你一个人是不可能干成的;但你已经干了 30 年,而且基本成功了,那我就不能再阻拦你,只能对你表示赞赏、肯定和鼓励了。

    我说,你搜集、编写的内容非常广泛、细致、丰富。这样的辞典,即使由党史部门来编,也是非常困难的。你帮党史部门干了一件好事,自己却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令人钦佩。我鼓励他,既然走到了这一步,那就只能走到底,继续努力,尽快修改成熟后,争取出版。我还与时任泸州市委书记蒋辅义同志说了这事,建议泸州市委和有关部门给予支持。后来蒋辅义书记确实给予了关心和支持。泸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和朱发平同志还专门到中央党史研究室来做过汇报。

    我采取这种态度,完全是凭着一位党史部门领导者的责任感,也是凭着一位普通人的良心。为什么要讲到良心?因为朱发平同志几乎以毕生精力从事长征史的研究,而且经历了无数的艰难曲折,牺牲了自己的身体,也在相当程度上牺牲了自己的家庭。凡是有点良心的人,只要知道他的经历,且不说会不会掉下热泪,至少也不能以傲慢的态度不屑一顾。

    朱发平同志是重庆师范学院(现重庆师范大学)历史系科班出身。本来可以安安稳稳地做他的本职工作,平平安安地过他的家庭生活。但是,由于他对中国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怀有深厚的感情,很快就痴迷上了红军长征史的研究,并开始编写《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大辞典》。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朱发平同志终于编成了这本共有 1200多万字的大辞典,包括综合卷和一系列分卷,建立了包括人物、行政区划、社会组织、事件、文化五大类别近 190多 个小类的长征大辞典体系。

    我浏览了这部书的书稿以后,感到非常惊讶。

    惊讶之一,首先是它的规模之宏大。皇皇上千万字,而且是辞典,即使组织多个部门合编,也得十年八年才能完成。我们中央党史研究室把过去已经发表过的各种长征回忆录加以汇编出版,就花了十来年的时间。仅仅一个人就要编出这种大规模的辞典,不难想象,要花多大的精力和多长的时间!

    惊讶之二,是它的内容之广泛。这本大辞典,把涉及红军长征的几乎所有人、事、地、物、文,无论大小,都涵盖在里面了。红军长征经过的所有地方、包括重要的各种村落,红军长征涉及的各种人物、无论名人还是非名人,甚至连红军吃过的各种食物、包括五花八门的野菜,都一一列举,令人目不暇接。如果我们正规编辞典,是不会把这么多的内容都编进去的。但他却能编则编,凡涉及红军长征的,差不多应有尽有了。

    惊讶之三,是它的编纂之细致。所有的内容,都不是简单照搬现成的书籍,而是进行了大量的考证,采集、综合了各方面的资料。所有的内容,都努力按照他所学习和掌握的史学原则,实事求是地考查和撰写。为此,作者搜集了大量资料,特别是各地党史部门出的书籍资料。很多内容还亲自进行实地考察。很多别人想都不会想的事情和物品,他都能够通过考证,写了出来。

    惊讶之四,是编写态度之认真。我主编、参编过很多辞典,深知作者的态度认真不认真,对辞典的质量关系极大。有些人领了任务,但不当回事,随便抄点什么资料,草草交差。有的自己不写,交给学生去写,自己连看都不看。但朱发平同志为了编写这部辞典,花费了巨大精力,不仅逐字逐句逐条爬出上千万格子来,而且反反复复地修改、加工、核对、完善,尽量消除可能存在的差错。他几乎是把他的生命与这部书的质量联系在了一起。

    更令人感动的,是朱发平同志为研究长征和编写这部大辞典的付出。

    他付出了自己生命的大部分时间,不仅付出了自己的青春,还付出了自己的壮年,付出了自己的老年。他把这件事当作了自己的全部生命、全部希望。他四处查阅资料,常常是赶夜车出行,多次在车站等处过夜。在重庆石桥铺半夜的一次躲雨时,差点被主人家当作小偷。他把自己仅有的工资收入大部投入了研究工作,还先后投入30余万元,算上利息一共达上百万元,负债累累。还要供养没有工作的父母,帮助读书的两个弟妹。由于专注研究,对妻子有所冷落,最终导致了离婚。几年后才组建新家庭,现在的妻子还没有工作。离婚当日,朱发平大哭不已,对天长叹,大声吼叫:“红军啊红军,为了你们,我朱某人算是对得起你们了!”。

    他付出了自己生命最宝贵的健康。为了研究和写作,他长期坐冷板凳。

    他付出了自己生存的社会环境。他始终执着于这项研究。所做的工作,别人很难理解,也就很难给以支持和关怀,甚至还可能给以批评和嘲笑。对于地方来说,研究整个红军长征的事情,并不是必做之事,地方干部即使不支持,也没有什么不对之处。只有到近年来,党中央强调学习党史,弘扬革命精神,许多地方才重视起自己的红色传统,但对于朱发平来说,多少已经晚了。所以,多年来,朱发平就像一叶孤舟,漂泊在无边无际的汪洋大海上,任凭风雨的侵袭和鞭打,只能靠自己的信念和希望活着和坚持着。

    我在逐步了解了他的经历和这本大辞典的内容后,基本的判断是:编这样规模的大辞典,应该是我们党史部门或其他权威部门组织实施的事情。单靠个人的力量来研究和编写,既缺乏必要的权威性,也力所不及。假如一切都刚刚开始,那我当然会毫不犹豫地阻止他。但问题是,人家已经做了几十年,而且已经做出来了。这样一套皇皇巨著,是他的全部心血、全部生命铸成的。只要我还有一点良心,我能高傲地加以排斥和贬斥吗?

    从内容上来看。这部辞典并不是草草糊弄出来的,而是非常严肃、非常认真的。基本的内容和观点符合我们党对于长征历史的基本评价。其内容,具有相当大的独特性、原创性、科学性。最主要的是,它的内容极其广泛和细致,弥补了我们党史部门没有研究、甚至不会去研究的大量史实。因此,它至少可以作为我们官方研究的补充和参考。既然我们自己没有编,现在有人编了,至少不是坏事吧?

    个人写史、编辞典,确实不具有官方机构的权威性。但历史难道只能由专门的官方机构研究和编写,其他任何个人都不能研究吗?大量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官方写史和民间写史,只要是认真严肃的,都各有长短。对后人来说,这两种史书可以互补、印证并供辨析。全国各级党史部门的人数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大量的课题都需要各方面的人士参与。如果个人的研究与官方机构的研究,基本的立场和观点都是一致的,那更不能简单排斥。所以,既是基于自己的良心,也是基于职业的理念,我对朱发平同志的研究给予了一定支持。我在有关的会议上介绍了这件事,与泸州当地的领导交换了意见,指示当地党史部门给予必要的关心和支持。

    我让他们将书稿送到中央党史研究室,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审议、讨论和研究,提出了进一步修改加工的建议。我还建议朱发平向他所在的九三学社中央汇报,得到了重视和支持。前前后后,这些不同的方面和部门都做了必要的努力。但我 2015 年离开领导岗位,2018 年退休。此后,我对这件事就无能为力了。这部书稿交给了中共党史出版社,编辑部做了许多工作,

    但直到现在,还没有得到正式出版的指令和批准。而且估计会很难出版了。因为按照现在的规定,要出这样的书,必须首先经过中央党史部门的审读批准。我以前也分管过审读工作。如果按照公事公办、官事官办的做法。我完全可以说:这样的大辞典不宜由个人编写出版。一句话就可以将其打入冷宫。我自己也没有什么不理直气壮、不心安理得之处。对此理由如何看待?我前面已作分析。再一个理由:我们没有时间来审读这样规模的书稿。这句话是事实,中央党史部门的任务重,时间少,确实很难安排人来对此书加以审读。其结果,当然也就是打入冷宫。还有一个理由:该书内容太广、太细,我们无法审读。这大概也是事实。因为朱发平所写的很多内容,即使党史研究的专家,也未必见到过、涉猎过。无法判读,也就干脆不读了。诸如此类,能怪谁呢?似乎怪不得任何人。

    在这过程中,朱发平同志将他的书稿作了多次调整、修改,以尽量符合审读审批的要求。我还建议朱发平,如果个人编辞典难以被人接受,那就改个书名,叫《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史考录》吧。但遗憾的是,无论是什么理由,无论想什么办法,这部书的命运,都没有能够出现转机。

    我深知,公事公办与个人良心,多数情况下是统一的,但有时候未必能够统一,如果公事公办仅仅作为搪塞的理由时,更是如此。我是靠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和普通人的良心仁义支持了朱发平同志的研究和编写的这部书,但我无权要求别人也靠良心去捅破所谓“公事公办”那层窗户纸。

    好在有担当和良心的不只是我一个。给予朱发平同志支持的还有我前面提到的很多单位和个人。特别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四川省红军长征干部学院得知这部书的情况后,已经同意在学院内部的网上挂出来,并在内部由古蔺教学点印行。这就是我最前面说的,这部“书”的“书”字打了个引号。因为它不是经国家批准的正式出版物,而只是一部内部印行并在内部官网上使用的参考资料。尽管如此,这对朱发平同志来说,都是一件莫大的好事,无异于是他拯救生命的一剂强心针了。无论如何,这种方式多少还能发挥一点这部书的社会作用,总比将其毕生的心血永睡箱底或付之一炬要好得多。相信朱发平同志会从心底感谢四川省长征干部学院的。

    对于四川省长征干部学院来说,这不仅是一件善举,而且也是有意义的事。因为四川曾经是红军的重要根据地,也是红军长征经过的重要地区之一。红军长征的历史和遗址遗迹,是四川省的宝贵历史财富。作为长征干部学院,当然要用红军长征的历史、传统和精神来教育干部。所以,到长征干部学院来学习的各级干部,如果稍稍浏览一下这部独特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大辞典》,查查自己关心的史实和与本地有关的风情掌故,对于更加真切地认识和理解红军长征,认识和理解四川人民的英勇奋斗和历史贡献,应该是有帮助的。

    我从2021年6月就写了这篇书序的开头。在该书印行并上网之际,我终于完成了这篇简单的序言,其过程就不赘述了。近日,我的家人阳了几个,我也忙得一塌糊涂。但想想朱发平同志的难处,如果我再不抓紧写完,怎么能够安慰他那颗已经千疮百孔的心灵。于是,终于给这篇序言划上了句号。当然,我希望句号还不是终结,后面的省略号看看怎么填补吧。

    相信读者如果能看完这篇序言,也许就能理解我为什么是怀着非常沉重的心情来写这篇序言的了。

    谢谢大家!

    (2022年12月25日)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红色头条-胡山:丹青翰墨山河秀 邮简浩气天地宽——“我和我的祖国——第五届中国当代名家艺术精品展暨文创高峰会”侧记(组图)
·下一篇:无
·中红网-陈金平:中央苏区六日纪行系列之八:第十四届中国民间艺术节——规模宏大
·中红网-陈金平:中央苏区六日纪行系列之七:沙洲坝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各部委旧址
·中红网-曾莹:孤军向北之十三《封神之战二》
·特稿:万寿阳光老年公寓的红色传承(组图)
·特稿:湖南革命军事馆文物征集工作推进会在京举行(组图)
·用滚烫的文字回馈热爱的土地——解读忽培元乡土情怀及其新作《同舟》(组图)
·中红网-刘佳:范长江新闻学院举办从践行“四力”谈《拥抱母亲河》采写体会专题讲
·红色头条-胡山:丹青翰墨山河秀 邮简浩气天地宽——“我和我的祖国——第五届中
·共青团长安区委举办“双争有我·书香河北”全民阅读主题活动(组图)
·特稿:长征,兴国子弟兵最无畏——“铁血长征,兴国脊梁”之三(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红色头条:李忠杰老师撰写的《中国工农红军
陈先义:清内奸、挖倭寇 ,构文化之防
中红网-陈业秀: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四周年
中红网-陈金平:中央苏区六日纪行系列之八:
中红网-陈金平:中央苏区六日纪行系列之七:
【党史教育】追忆红军长征在贵州的历史
任弼时二女儿任远征逝世,享年89岁
任远征在北京逝世(组图)
任弼时二女儿任远征逝世,享年89岁
中红网-曾莹:孤军向北之十三《封神之战二》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