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村也有上过北京,下过天津卫,跑山西做小买卖的人,他们回来都说,哪儿也不如俺这里好。也许是人人都说自己的家乡好。”
“你们这里确实是个好地方。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我看你这里是滹沱河百害,唯富西柏坡这一带。你这里富足得很,而且山川风光秀丽。说实话,我是感到西柏坡要比我们韶山好多呢。我很喜欢西柏坡。当然,也喜欢我的家乡。”
这时打村里跑来两个六七岁的小孩子,进了蔓菁地,跟主人连招呼都不打,各自拔下一棵,把叶子拧下来,擦擦蔓菁上的泥土。拧叶子时留下个手握的把儿,蔓菁的尖头朝上,用牙啃起皮儿,一条一条地啃到叶根处,啃的很熟练,正好把皮儿啃卷下来。啃完了,红皮子卷成一圈花儿,中间露出圆圆的,雪白雪白的瓢儿。然后“咔喳,咔喳”地吃起来,吃的分外香甜。
小李讷原来可能是不知道蔓菁能生着吃,或者是没想到要吃。
现在看着那个跟她大不了多少的小女孩子吃的那么香,她也有点馋起来,可又不敢去拿,就悄悄跟江青说:
“妈,我要吃蔓菁。”
“老乡的东西,我们不能随便吃。”
“不,我要吃!”
“我们可有三大纪律……”
“让爸给我买!”
她俩说的话,让正在拔蔓菁的阎庆云听到了。他冲着那个男孩子喊了一声:
“二毛子,拿几棵蔓菁到码头那儿洗一洗!要洗干净。”
“啊。”男孩子大概也听到了李讷说的话,他一手提两棵,照样留下把儿,把叶子拧下来。洗净后又提过来。
阎庆云用手指了指李讷,让男孩把蔓菁送过去。李讷却不敢接。毛泽东看出女儿想吃,就对阎庆云说:
“你今天破个例吧,我知道你们不卖菜,可你不卖,我这个小孩就不能吃。我们的规矩她是不敢破的。”
“你们的规矩中还有一条叫军民一家,要吃个蔓菁拿钱,就不是一家人了!”
“常言说,亲兄弟细算帐,帐算细了,关系会更好;如果不算帐,时间一久关系会弄坏的。”
“你说的这个道理我懂。可俺们这里的规矩不能破。甭说本村人吃几个蔓菁,就是到了外村也是随便吃。比方吧,俺们村没种枣树,到了北边三里远的梁家沟,到谁家的枣树底下都随便吃。那又红又甜的大红枣,吃个肚子圆,再装上两口袋,保准没人问没人说。孩子吃个蔓菁我要收钱,那就叫乡亲们骂死了!”
那个叫二毛子的小男孩,把洗净的蔓菁用镰刀削去了皮儿,又给李讷递过来。李讷很想要,却又不敢接。毛泽东感到一时说服不了老乡,就对李讷说:
“你先收下吧!”
李讷接在手里笑了,咬一口尝尝,果然好吃。她又递给妈妈尝,江青吃了两口,说:
“有甜味儿,跟水果差不多。我们真该买一筐当水果吃。这里的水果少不好买到。”她想老乡可能卖给或送给一筐,可老乡只管装筐往家运,直到她们离开蔓菁地,也没说卖或送的话。
李讷吃完蔓菁,正要继续往东面走,从中央局大院出来几个小孩子向她追来,嘴里喊着:“李讷,等等我们!”这几个孩子一边打闹-边跑,跑过了菜地边儿,跑进了一块刚出土的麦地。毛泽东知道他们都是大院里的孩子,就用严厉的声音喊了他们一声:
“你们还要不要吃饭了?”
“毛伯伯,我们怎么了?”小孩们听到毛泽东训他们,都停止了跑跳。有个小孩问了这么一句。
“看看你们的脚下踩的是什么!”
“是麦苗儿,麦苗儿,快出去吧!”他们只顾玩儿,没注意是麦田。
孩子们都规规矩矩站在路边上,毛泽东走在他们的眼前问:
“你们每天吃的馒头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食堂打来的。”一个小的说。
“食堂从哪里弄来的?”毛泽东又问。
“是用麦子磨的面粉蒸的。”一个大点的孩子说。
“麦子是从哪儿来的?”
“是农民伯伯种的。”
“农民伯伯费了多大的劲才把小麦种出来,却让你们给踩坏了。那就是说,你们明年不想吃饭了,因为踩坏了麦子,没饭可吃了!”
“我们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