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还是又一次中了空城计?
都没有。毛泽东就根本没想到用什么计。此刻他所想的全是东北战场的决战,因为那儿双方正有150万大军在决战胜负。另外,还有淮海决战的打法。他正在起草发往辽沈与淮海前线的电报,一封连一封。这才是大事。
敌人来偷袭的事,没什么了不起,顶多如转战陕北那样,到太行山上打几天游击。决战的事是一刻都不可疏忽的。所以,他根本没想到什么空城计,实际上也没有什么计可施。
但是,有人却说,毛泽东不仅想到诸葛亮的空城计,他一边用计还唱了一嗓子:“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忽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是什么计呢?说是毛泽东写了一篇述评,警告敌人说:你们来了没好处,还是老实点为好。所以把敌人退走了。
这么几句话的述评怎么算是计呢?再说也退不了敌人的大兵啊。要不就是蒋介石不仅老实,而且发傻啦,毛泽东让他老实点退兵,他就老实听话,立即退兵了。
实际呢?是毛泽东在指挥决战的空隙,写了两篇新闻报道,将蒋调动的兵马,何军、何师、何骑兵、哪位军长、师长率领,动用多少汽车、工兵、打算要干什么……说得明明白白。
已经率军行至保定的九十四军军长、新编骑四师师长等,听到新华社广播,马上感到会有清风店罗历戎的下场了。那时这一带的广大地区也没有共军。没想到解放军的官兵靠着两条腿一昼夜竟能行军240华里!所以马上请示迅速撤回北平。此刻蒋介石也正有此顾虑,于是便答应请求。
五大圣地之一
后来,在五在书记离开西柏坡以后,这儿与井冈山、延安等处并列,被称为五大圣地之一。正是为此,还需要把西柏坡后来发生的一次“桑田变沧海”的巨变,作一点扼要交待。
早年,在清咸丰三年以前,西柏坡这个村子的位置,座落在这块河谷小平原上,位置偏北,距北面的柏树坡要比其它山坡近,即在前面说过的那块苇田的南面,那条稻田中间的大道南北。村庄很大,而且富足,在一个传说故事中,竟有“小北京”之称。可是,就在这一年,被滩沱河发来的一场洪水,把整个村子都卷走了。
逃出来的人,就在紧靠柏树坡脚的一块地势较高的平地上建了新村,即毛泽东居住时的这个西柏坡,那时才只有80多户人家。本书前几章在记述五大书记的"故事"中,顺便记下了这个村子的环境和一些风俗民情。再过几年,或者说不久以后,便没有人知道这些情况了,包括乡亲们与毛泽东等人交往的这些小事。
因为那时的那个西柏坡已经不存在了!还有那时的西柏坡人,以及那时在西柏坡住过的中央机关王作人员,随着历史的脚步成为历史消失以后,这些小事,还有谁能知道呢?这里记下的,想会成为这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值得保留的一份历史参考资料。
为什么那时的那个西柏坡不存在了呢?这是在中央机关迁往北平第10年发生的变化。从1958年开始,在这里修建一座大型水库,次年拦洪,那时的那个西柏坡,原有的村庄,包括中央局大院,衬前那数千亩稻田,都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的海底。不仅是这一个村子,在这儿上下40里之内,滹沱河两岸的几十个村子都淹进去了。前面提到的中央直属机关住过的20多个村庄,都在这淹没区之内。
当然,这跟咸丰三年那次不一样,那是“老天爷”干的一件坏事,这是人为的一件好事,是为了整体的更大的利益,而牺牲的局部的小利益。
这就是现在这个西柏坡了。是由柏树坡的坡脚前面及现在这个村子位置的山下,迁到山坡上面来的。迁村时,已由毛泽东居住时的80多户发展到105户,当时迁到山上来20户,其它户因山上缺耕地迁往外地了。后来又有迁回来的,现在的西柏坡又有48户人家。
中央局大院也同时迁到了原来那座柏树坡北面的山上。山上本来没有一个大院的地方,是用炸药炸掉了半个山头,虽然没有原来那个大院的地面大,但大致的架势儿差不多。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