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抓住机遇 整合产业建设大北京旅游经济区 |
2006-04-21 17:02:37 |
来源:刘筱秋 |
作者:刘筱秋 |
浏览次数: |
|
|
|
|
建设大北京旅游区或者叫京津冀旅游一体化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现代旅游业起步时,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七五计划”,就明确提出了“立足河北,依托京津”的发展战略,此后河北省历次旅游五年发展规划都把京津冀旅游一体化的问题摆在宏观战略的高度加以强化。1995年由京津冀三省市旅游部门发起的以“北方旅游交易会”名义出现的旅游联合组织,是我国最早的旅游联合体,近十年来已经发展成为北方十省市常设紧密型旅游促销联合体。应该说,京津冀旅游一体化是相关各方共同关心、多年来悉心探索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多值得称道的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与京津冀山水血脉相通、共处环渤海经济中枢的客观条件和当前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潮流要求相比,与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已经起步的诸多旅游合作区域的发展势头相比,不能不说京津冀旅游合作区,或者说以京津冀为核心的大北京旅游经济区战略思路的实施还处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尴尬局面。重新审视建设大北京旅游经济区得天独厚的客观环境,紧紧抓住当前京津冀经济一体化潮流涌动的战略机遇期,实现旅游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的战略突破,已逢破题关头。
机遇: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势头强劲
申猴之年,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话题再度热眼时,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各个时期,作为首都的北京,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中占尽了先机,可以说,在现代中国,没有哪一个地区拥有京津冀三角带这样优越的城市发展平台,包括珠三角和长三角,他们的政策、资源、人才、技术在相当长的时期都无法和京津比肩。但,相对于上海和广州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先进的京津对于环渤海表现的却主要是反拉动——吸附这一地区的资源、资金、人才,对区域经济的反哺作用却显得相当疲弱。而落后的河北在开放意识方面、在进入市场角色方面表现了相当的疏慢。
从1992年北京市在《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提出首都圈的概念之后,有关单位和专家学者就开始提出了旨在加强京津冀经济协作、实现共同发展的一系列设想。河北省从上世纪90年代初明确提出了“环京津、环渤海”的两环带动战略。200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在其《面向新世纪建设“大北京”》的课题报告中,提出了“大北京”地区规划的基本思路,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02年,吴良镛先生主持、国内多学科100多位学者参与完成的《京津冀北城乡发展规划研究》,被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望改变京津冀北地区城市发展长期缺乏协调的状况。今年2月12日,国家发改委主持在廊坊召开的“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对三地一体化进程表示了较高的热情和期望,经过充分协商,初步达成了旨在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廊坊共识。全国“两会”期间,京津冀经济一体化成为代表委员们的热门话题。为加快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国家有关部门将启动京津冀区域发展总体化和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统筹协调区域发展中的城镇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问题;共同构建区域统一市场体系,消除壁垒,扩大相互开放,创造平等有序的竞争环境,推动生产力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产业合理分工。京津冀一体化已经不仅仅是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理论问题,而且成为三方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实践问题。6月26日有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山东7省市区高层参加的环渤海合作机制会议,由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主持,在廊坊召开。正式成立了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联席会议,千里之行已经扎扎实实地迈出了足下的第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