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留得笑颜双”
1949年,新中国宣告成立。徐特立和熊瑾玎相聚到了北京,共同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孜孜不倦地忘我工作。徐特立年已古稀,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宣部副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等职;熊瑾玎则先后担任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从此,两人的交往更方便、更密切了。起初,徐特立住在西郊的香山,熊瑾玎经常去看望他,两人促膝欢谈,竟日不倦。4月的一天,他俩在香山合影,熊瑾玎特地题诗纪念:“莫嫌聚散总无常,分道驰驱体尚强。喜见燕京先解放,香山留得笑颜双”,满怀对往事的感慨,更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的建立而感到无比欢欣。
1949年4月徐特立与熊瑾玎在北京香山合影
1954年4月19日,徐特立兴致勃勃,邀熊瑾玎一起去游颐和园。两位老人皓首童颜,相聚一处,回首往事,感慨万千。熊瑾玎回家后犹欣欣然,夜不成寐,吟诗一首:“七一翁随八十翁,颐和园里寄游踪。亦趋亦步今犹昔,共踏湖桥夕照红”,感念在风风雨雨几十年中老师的谆谆教诲,感念两人携手并肩为救国救民理想而奋斗的艰难历程,以及60年后“今犹昔”、历尽沧桑情更浓的深厚情谊。
“徐老专家”非偶然
作为同乡、学生、同事和同志,更作为交往长达60多年的老战友,熊瑾玎对徐特立这位“当今一圣人”有着远远超过一般人的了解和认识。为了革命教育事业,为了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1957年以后,熊瑾玎不顾自己体弱、多病,年事日高,凭着对徐特立的深切了解,潜心研究徐特立一生的革命事迹,并深入到工人群众和青少年中去,广为宣传这位革命老人毕生坚持真理、不畏强暴、热爱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自传中,熊瑾玎对此总结道:“他老(指徐老)的生平,我比较熟悉。在他老70岁时,我写了一篇文章,题为《我们的师表》,同时在《解放日报》和《晋绥日报》上发表。1958年秋,应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之约,写了一本《徐特立老爷爷的故事》,前后印行了70多万份。又于1959年冬,应工人出版社之约,写了一本《革命老人徐特立》,预先在《工人日报》连续登载,得到很多读者的好评。以后印了80多万册单行本。这两本小书出版后,深得各方面读者之欢迎,因而各学校、各机关、各团体等,不断地邀我去讲徐老的革命故事,有些青年学生或青年教师来家访问,多半也是访问徐老的革命经历。我从1958年秋至1965年秋,在这七年中,忙于到各处讲徐老革命故事的工作。有人笑我是‘徐老专家’,自非偶然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于研究、宣传徐特立的革命精神、教育思想和崇高风范,熊瑾玎是做出了最突出的贡献的,是名副其实的“徐老专家”。而且,熊瑾玎成为“徐老专家”绝非偶然,那是建立在他们交往长达60多年、有着深厚交情基础之上的。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因为他们都有着关心国家、关心社会、一心救国救民的情怀,热爱教育事业并曾为此努力付出,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并不懈奋斗。这是他们亦师亦友一生情、为国为民献终身的内在原因。
1961年熊瑾玎(前排左五)给清华大学学生讲徐特立故事后合影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