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辛亥革命的分析与评价
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它推翻了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本主义性质的中华民国。作为这场伟大斗争的亲历者,徐特立日后多次对辛亥革命进行回忆和反思,撰写了《辛亥革命之始末》(1942年)、《从今日回忆辛亥革命》(1947年)等文章,对辛亥革命进行了比较深入、科学的分析与评价。
1.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徐特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对辛亥革命进行了辩证的分析:一方面,辛亥革命是很不彻底的,甚至是失败的——作为一场轰轰烈烈的追求资产阶级民主的革命斗争,辛亥革命极不彻底,“资本未完成,反封建也未完成,资本未落,封建残余仍存在。”[1]P471 “就辛亥革命一阶段孤立来看,不得不认为失败,即‘满清既倒,而有袁氏,洪宪推翻,又有军阀割据’”。[1]P278另一方面,从历史眼光来看,“辛亥革命有伟大的历史意义”。[1]P278一是“革命力量的伟大是空前的”:“辛亥革命双十节起义于武昌,距十一日后,即有湖南起义,不过数月,各省一致赞成革命。从前反对革命的官僚也赞成革命。昨日还是满清巡抚,今日即是民国都督,如广西的沈秉埅,江苏的程德铨,山东的孙宝琦等,而袁世凯以满清的重臣也赞成民国。最小的如地方劣绅,一旦革命,都转变为正绅。在长沙曾在旧历八月三十日做侦探的,在重阳以前即已发难,表示赞成革命,且积极工作。……反满清的统一战线不待争取而广泛的发展,直接间接的后备军起了绝对的革命作用,终使满清鼓励,而革命迅速的普遍全国了。”[1]P278辛亥革命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地将各种力量都卷入革命的洪流之中,彻底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二是 “(辛亥革命)这些失败的经验,却教育了群众,教育了革命党人。因此从一系列的革命运动看来,辛亥革命遗产仍然留给我们了。所以我党乃是辛亥革命的继承者。”[1]P278正是在辛亥革命的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近30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建立了新中国。
2. 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作为一场轰轰烈烈的伟大革命,辛亥革命为什么没有彻底成功呢?徐特立从四个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1]P278-282
(1)领导党“分子复杂,思想分歧,不是一个统一的党”,[1]P280缺乏战斗力。当时担任领导任务的革命党同盟会虽然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党,但成份极其复杂,其中有资产阶级(典型的资产阶级是国外的华侨)、无产阶级(最典型的是华侨中的海员工人和码头工人),有士大夫即进步的地主阶级,还有少数新军和广大的会门,在改组为国民党后甚至混入了许多官僚政客和反革命分子。相应的,同盟会会员的思想更趋复杂,既有孙中山等人主张的三民主义,也有蔡元培、吴稚晖、章炳麟等人主张的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新军军官则大多主张日本非民主的军国主义,此外还有徐锡麟、秋瑾等人的无政府主义,以及普遍的自由主义等。“由于革命派思想上的混乱,以至敌我不分,绅民不分,认敌作友”[1]P362,最终导致革命失败。
(2)忽视民权、民生问题。在同盟会的政纲中,革命领袖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被完整地表述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四句话。民族主义是孙中山首先揭橥的战斗旗帜,其主要内容是反满、反帝,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则是三民主义的归宿,“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家的生计,群众的生命”,[6]P802“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好像天空以内的重心一样”, [6]P825民生主义也“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大同主义”。[7]P355然而,武昌起义后,“中山提出革命不是止于民族主义,竟无人响应”,[1]P280大多数革命者“以为中国一切政治上的罪恶,只在皇帝和其贵族,把汉族的军阀、官僚和帝国主义与满清完全分开,因此模糊了整个封建制度的联系,仅仅铲除了封建上层的屋顶,即铲除一个皇帝就停止了。”[1]P363以为满清一倒就大功告成,从而革命很不彻底。
(3)革命党策略上的幼稚、不成熟。革命取得初步胜利,形势却已异常复杂:作为领导政党的同盟会内部矛盾冲突日益严重,革命营垒内部呈现出一派分崩离析的现象;帝国主义列强及袁世凯从外进行武力威胁,立宪派则从临时政府内部对革命派施加种种压力。内外夹攻之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决定将政权交给袁世凯,却天真地试图通过国会、法律等手段去加以监督,而根本没有考虑通过群众力量、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等实力对袁世凯的行动进行有力的约束,结果在袁世凯的阴谋下很快就表现为软弱无力,很快就彻底丧失政权。
(4)大多革命党人轻视理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明确指出“知难行易”。“因为中山注意理论,所以比其他革命党人更有远见。”[1]P281但是,“因为国人的理论过低,对于黄氏(黄克强)的实行,异口同声推崇之,对于中山,则谓之理想过高。因此,中山的革命方略,党员不能接受。”[1]P281大多革命党人重视实行而轻视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甚至“近视的实行主义者以为中山的理论过高,群趋近利,竟至与一切反革命合作,苟安暂时的和平,竟至断送了革命。”[1]P281
正如中共中央致徐特立70大寿的贺信所说:“你的道路,代表了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最优秀传统。”作为一位先进知识分子,徐特立怀抱救国救民理想,亲自参加了辛亥革命,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当他认识到这场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缺陷与不足后,又断然辞职,去寻找新的道路。徐特立不愧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优秀典范。
参考文献:
[1]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 徐特立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2]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 徐特立传[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3]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湖南百年志(1900-1999). 长沙: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0. [4]林增平.湖南近现代史[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39. [5]杨鹏程. 湖南辛亥史论[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53. [6]孙中山. 孙中山选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1. [7]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 孙中山全集(第9卷)[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