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愧烂书。
山河添豪壮,风雨更歌哭。唯念诸伯仲,时发一短呼。
文革时期出现大量诗词,当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以为,上述三项是主因。
二、文革诗词作者的社会属性
文革诗词数量繁多,内容丰富,其作者几乎涵盖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其内容则反映了文革的整个进程。为进一步研究分析,我作粗线条的归纳分类,希望能理出一个文革诗词的纲要。
1、中共领袖和高干的诗词作品
中共的高级干部中,具文学素养和喜好诗词者,为数不少。在文革残酷的斗争较量中,起落浮沉,成功失败,皆决定了这些高干诗词的内容、倾向和格调。
1966年6月,正是文革拉开序幕之时,毛泽东写了一首七律《有所思》: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恁栏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这是毛泽东有关文革题材公开发表的唯一一首诗词,其生前曾反复修改并予审定,可见其本人对此诗的重视。此诗的基调是歌颂文革,而文革已受到历史的鞭挞。故有方家评之:“于今看来,它是一首有遗训价值和无可替代的文献价值的代表作。”
而毛泽东的一批战友,在文革中跌落万丈深渊,他们的诗词又是另种情景。如被判为“叛徒”、“中国最大保皇派"的陶铸,身患绝症,与妻子曾志生离死别之时,写下一首《赠曾志》:
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
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残。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此类“蒙垢余生”后之作,皆沈郁苍凉,甚有感染力。然就以陶铸而论,其当年在广东大反“地方主义”,害死不少地方干部,“如烟往事”,是不应该忘却的。
2、作家、学者、文化人的诗词作品
这类文化、教育界的高级知识份子,多擅长诗词,在文革中,多有遭批斗、抄家、下放干校劳动的经历,所历所感,随时入诗。故在文革诗词中,这类人的作品所占的份量最大,艺术性也最高。
此类文化人中,史学家、学者、诗人陈寅恪颇具代表性。1966年4月,即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文革前夕,陈寅恪写下此生的最后一首诗《丙午清明次东坡韵》,为其《诗集》的压卷编。此诗尽抒“丙午清明”“魂已断”的凄清、沉痛和愤慨:
史书既欲尽烧灰,何用今朝上冢哉。南国高楼魂已断,西陵古渡梦初回。
贤妻孺仲恹恹病,弱女渊明款款来。翻忆凤城一百六,东风无处不花开。
1966年8月23曰下午,北京红卫兵把市文化局收存的一大批珍贵的京剧戏装和道具,堆在国子监孔庙大院焚毁。萧军、老舍、骆宾基等二十九个著名作家、艺术家,分别挂上了“黑帮分子”、“牛鬼蛇神”的大牌子,被勒令跪在火堆前,头杵地,挨了三个多小时毒打。老舍被打得头破血流,晕倒在地,折磨至翌日才释放。老舍,当日就自沉于太平湖中。萧军为此写下《国子监》一诗,描绘了文革中极为惨烈的场景:
烈火堆边喊“打”声,声声入肉地天惊。藤条皮带翻空舞,棍棒刀枪闪有风。
俯伏老翁呈瘦脊,恐惶妇女裂褫裎。“英雄”猛士多年少,袒露臂章耀眼红。
3、普通干部和平民知识份子的诗词作品
以人数而论,这部份人在中国社会中是一个十分浩巨的阶层。他们也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而在十年浩劫中,虽然处境各有差异,但多数人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冲击,他们在文革中皆有痛苦的经历和苦涩的回忆。
游街示众,乃文革一大景观,大江南北,随处可见。当年为哈尔滨六中教师的叶昌,当然难逃此劫。被批斗游街之时,叶昌有感而口占《游街四首》,此为其中一首:
头戴高冠颈挂牌,牛鬼蛇神伫列开,草索系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