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面一辆车赶上来了。少奇跳下车来,问明了情况,立即扶总司令上了自己的车。他还把车上原来跟随他的几个警卫员撵下来,请朱总的警卫上了车。这时,刘澜涛骑着马赶上来了,少奇又把他拉上了车。这么一来,两位中央领导人,一位晋察冀的领导人,还有几名警卫,挤在一辆吉普上,奔城南庄来了。
聂 老总在城南庄村边的树林里,组织了个欢迎晚会。无非是由火线剧社、战地服务团演出几个节目。台子和场地是现成的,因为从抗战开始即在这个树林里的沙滩上,召开大会,祝捷会、群英会、军民联欢……场地大得很,比世界上最大的大会堂都要宽敞得多。台子是修好的,台前放一张单桌,后面放几条长木凳,讲话台、主席台都有了。台下的树上贴几条红绿纸的标语,到会的人一"拉拉",比赛起了唱歌,有时还把锣鼓一敲,扭上两场秧歌,真够红火热闹的。
这个欢迎会也一如既往,即如往常的联欢晚会。只是在舞台的上面横挂了一条红布,布上贴了写在纸上的几个大字:欢迎工校来到晋察冀。
为什么又出来一个"工校"呢?不仅老百姓看不懂,连地方机关的一些干部也弄不大清楚。仅知道是由陕北来了个"工校"。不懂就不懂吧,反正不能写欢迎中央工委,更不能写欢迎朱总司令和刘少奇同志……,只能写出中央工委的这个代号。因为敌人不仅占据着保定、石家庄,而且周围的大部分县城都还在他们手里。中央的行动,不能不保密。
演出结束,少奇和朱总都很高兴。可能是从这晚会上得到了点什么,或许是看到了一点晋察冀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情况。少奇站起来,指指舞台上面那个大横标,对聂荣臻说:"我们的物资困难,不必使用那么大一块新布,用纸写条标语也就可以了。或者不写也许更好呢。"没等聂老总答话,他又说,"可能是你们表示隆重热烈的意思。其实,处处事事都应该想到战争,即使一尺布、一斤米都要用于解放战争,而不放在可用可不用的地方。"
聂老总诚恳地点了点头,表示接受。
少奇为何不批评召开欢迎会,而批评用了一块布呢?因为这个晚会不单是为了欢迎才开的。在这个边区政府所在地,过一段时间以后,总要有一次演出,机关、军民都参加,一半为了宣传,一半为了娱乐。这时没有电影,地方旧戏也停演了,只是演的新戏。这次欢迎会实际上是聂老总的一次"借花献佛",只写了条横标,却是一举两得。他说明了这个意思,少奇和朱总才同意的。
少奇和朱总听取了晋察冀的工作汇报以后,便请聂老总一起商定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的住址。要设在晋察冀,要到河北省来,这自然是在陕北就定了的。河北的范围很大,究竟住在哪里好呢?少奇忽然想起,他们从陕北动身时,毛主席高高兴兴,也是随意地对他说了这么一句:"你们到白毛女的故乡去吧!"
于是,他问聂老总:"白毛女的故乡在哪里呢?"
"噢!有啦。"聂荣臻好像忽然想起了什么,"白毛女的传说出在平山,那是个好地方。甭看喜儿一家穷得过不去年,那里倒是个富饶的地方。连这里的老乡都有这么一句俗话:‘阜平不富,平山不贫!'尤其是那滹沱河两岸,可是我们晋察冀的乌克兰。"
"我看一下平山的位置。"朱总想看地图,有人递给了他,他一边翻着又说,"要跟全国各地联系较为方便的地方即交通比较畅通却又不能在大平原上。"
"要考虑到最后指挥大决战的适当位置。"少奇又加了一句。
"它的位置在太行山与华北大平原相衔接的地方。这里从抗战开始即是我们的根据地,群众基础很好,不过平山的面积很大,东边靠近石家庄,西面与山西接壤。中间,或靠东-些较为合适。用不用到那一带去看一看。"聂老总介绍。
"去看一看吧?"少奇跟朱总商量。
朱总派了他的秘书潘开文、卫士长齐明臣,由聂荣臻的一位副官处长陪同,骑马来到了平山城。三人以县城为起点,沿滹沱河往上。先由南岸往西,走出六十多里,到洪子店镇,然后再由北岸往东,一个个村庄全都看过。看它的位置、环境、交通……三人一致看中了西柏坡。
这是个七八十户人家的小村,坐落在滹沱河北岸一个向阳的马蹄形山弯里。显然已经进了太行山,却又可以不翻一座山岭,沿着河岸通向大平原。村前是一片开阔而又肥沃的稻田,河渠纵横,杨柳成行;村后是层层叠叠的群山峻岭,山上松柏苍翠,鸟语花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