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南是一片不平凡的土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旧称“管王之地”,具体包括大连市区以及普兰店、瓦房店、庄河、长海、金州、旅顺;营口市区以及大石桥、盖州。古时有“金复海盖,辽阳在外”的说法。其中大石桥市就是王德泰的家乡。
大石桥市地处辽宁省中南部,辽河下游左岸,南与盖州接壤,北与海城毗郊,东与岫岩相依,西倚营口市。大石桥市古为幽州属地,秦属辽东郡,汉属玄菟郡,唐属安东都护府,民国初始建营口县。1938年撤消营口县,分属海城、盖县两县所辖。1946年4月成立营口县,1992年11月28日撤消营口县设大石桥市。
大石桥市西部是一望无垠的辽河冲积平原,最低海拔仅2米左右;中部为平原和丘陵缓冲地带;东部为千山余脉;山地蜿蜒,沟谷纵横。老轿顶山海拔1033米,是大石桥市的最高峰。
家乡人民为出了王德泰这样的抗日英雄而感到骄傲。走进大石桥市烈士陵园,青松掩映、花草无声,天空澄碧、清风徐来,英魂忠骨安然长眠,一派肃穆庄严的景象。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谒坐落在陵园的革命烈士纪念馆,第一眼就看到了王德泰的画像,红色展板叙述着他的英雄事迹。
三国时期,山东学者管宁在海城的管宁屯,王烈在大连的三山岛,隐居讲学,使此地风俗教化迥异与关左其它地区,故后人称之为“管王之地”,又有“东方君子国”之称。
《嘉庆一统志》关于辽南人的记载:“性悍果,善骑射,性朴实,气刚健,习礼乐,尚诗书。”
《奉天通志·风俗》写到辽南的民风,“旧风朴直,其祭天地,敬亲戚、尊耆老、接宾客、信朋友。”
辽南,地貌独特,纵横轩轾,堪称“东北之江南”。这里的人们既有关东人的慷慨豪爽,又有江南人的工细婉约,言谈举止,通情达理,善解人意。
独特的文化氛围,温和水土和丰饶物产造就了辽南人“北人南相”,生活精明、细致、谨慎、讲究,喝酒浅斟细饮,家里窗明几净,过日子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清朝末年,清王朝统治岌岌可危,社会动荡,匪盗横行,十室九空。王德泰生于1907年5月23日,农历是清末光绪33年农历4月12日.属羊,时令小满。正是万物渐渐葱茏之时,村子里的家家户户却面临粮食青黄不接的困境,人们吃糠咽菜、艰难度日。
他的父亲王永德已经有了两个女儿,王永德盼着第三个孩子是个儿子,延续血脉、传承香火。
孩子“落草”了,在谷草铺成的产床上手脚乱动。在屋里忙活的接生婆把门推开一道缝告诉守候的王永德,“大喜呀兄弟,这个是带茶壶嘴的。”
男孩,我有儿子了,王永德浑身洋溢着喜悦,马上就去告诉父亲。得知是个男孩,当了爷爷的王永德父亲绽开了笑脸,腰板不自觉挺直起来,有了孙子就是三世同堂,就在村里有了不一样的气势。
怀里抱着儿子,母亲的心头百感交集,连生了两个丫头,公爹不说啥、母亲还是觉得抬不起头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不出儿子就比王氏家族其他的女人矮了一头。现在有了带把的,日子就不一样了。
那时,王永德一家住在奉天省盖平县第四区詹家屯村后王家庄,如今是辽宁省大石桥市博洛浦镇詹家屯村,百年变迁,沧海桑田。
王永德不识字,只会出力干活。家里仅有两间半简陋的土平房,住着王永德夫妇、两个女儿和他的父亲,已经挤挤巴巴。有了儿子,媳妇坐月子,土平房显得更加拥挤。
一家人过日子,就指望王永德“扛大活”挣点工钱。“扛大活”是东北老百姓的一种术语,是指农村中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出卖劳动力,为地主或富农人家当长工,农忙可以多挣点,农闲就只能在家闲着。王永德干活不挑不捡,给钱就干,农忙时起五更爬半夜,顶着星星走、顶着星星回,累得回到家倒在炕上就睡着了。
王永德的妻子过日子勤快,操持家务,缝补、刷洗,日子穷可是一家人穿戴利利整整;精打细算,带着女儿采野菜喂猪、喂鸡,过年杀猪,卖一多半猪肉挣点钱还能剩下头蹄下水,小鸡下蛋可以换点油盐酱醋;可是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还是手头拮据。
王永德自家有三亩薄田,平日里他父亲像绣花一样精心莳弄这三亩薄田,拾粪、浇水、除虫、拔草,一刻也不闲着,可是微薄的收入连缴纳苛捐杂税都不够。一家老小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就得忍饥挨饿。现在有了儿子,嗷嗷待哺,王永德感到肩膀上的担子又重了三分。
王永德祖籍山东莱州府,祖上清朝顺治8年跨海迁居盖平。王永德请父亲给儿子取名,父亲按着族谱排字、王德泰排到铭字辈,就给孙子取名王铭山,也许是希望孙子像座山一样稳稳当当、无灾无病,早日成为家中的顶梁柱。
“铭山、铭山”,母亲见公爹给儿子取好了名字,轻声的呼唤着怀抱里的婴儿。这时婴儿“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哭声响亮,惊动了屋外的爷爷和姐姐。就在婴儿的哭声里,母亲听见天际之外传来一声虎啸,仿佛在回应婴儿的哭声,在和婴儿比谁的声高。虎啸犹如沉闷的轰鸣,让母亲赶紧弯下腰,把儿子紧紧搂在怀里。
母亲问:“孩儿他爹,听见没,咱儿子一哭老虎跟着叫了,咱儿子属羊,这好不好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