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泰家境贫寒,4年制的初小,只念了3年便不得不中断学业,去杂货店当学徒。
1923年春节过后,16岁的王德泰经叔父王永年介绍、作保,来到盖平县城一家较大杂货铺当学徒。这家杂货铺有店员几十人,可是学徒没有指定的师傅,学会当店员要靠察言观色自己领悟,遇到不解的问题不能随便乱问。
当学徒从早晨站到天黑,见人就得热情打招呼,要满脸笑容、拱肩缩背、略微弯腰,买不买东西都要临走送一声:“谢谢您光顾,欢迎您下次再来。”点头哈腰忙活一天,王德泰晚上还得帮着算账、清理店面,伺候掌柜端洗脚水、端尿盆。
掌柜的告诉王德泰,“主顾是大爷”,店里不管多少样货品都得记得清清楚楚,哪来的、什么价、好处在哪儿,要一口清,让顾客听得明明白白。顾客要买什么,先要把货包装好了,一边包东西一边要把账算得分毫不差,接了顾客的钱先要感谢,马上找零,一分一秒耽误不得。越是顾客满意,生意越兴隆,得罪了顾客就是自断财路。顾客不容你,尽管有你叔父的面子我也不能留你。
王德泰想当一个好学徒。他腿脚勤快,待人礼貌,卖货实在,顾客都喜欢这个活泼热情的小伙子。店员们讨厌那些盛气凌人、态度蛮横的老爷太太、公子小姐,在他们眼里店铺的伙计不如他们牵着的宠物狗,店员稍有言语不周或动作慢了,开口就要训斥一番。就连店中的掌柜见了这种自以为是的上等人也要低三下四、小心伺候。
王德泰是新来的学徒,店员遇到蛮横不讲理的顾客就招呼王德泰答对,而王德泰总是从容不迫、手脚麻利、应对得体,让顾客挑不出毛病来。
没想到的是,原定学徒三年为期,期满转为正式店员,才能拿到工钱。王德泰在店里突然背部生疮,久治不愈,尽管认认真真干了一年半,可是不但不给治疗恶疮,撵他离开还不给一分工钱。王德泰只好空着手回家。
王德泰回到家中,眼见一年多没回来家境更加穷困,想到自己在外一分钱挣不来,还要父母给拿钱治疗恶疮,觉得让父母姐弟失望了,心中感到愧疚不安。他在家里治疗了半年多,贴膏药、喝汤剂、涂药膏,背上的恶疮渐渐好了起来。他急着出去挣钱,恶疮还没好利索,就前往安东(今丹东)投奔舅舅。
这位母亲的叔伯兄弟在鸡冠山附近开药铺。王德泰投奔舅舅,主要是打算学习中医,掌握一门吃饭的手艺。他给舅舅当徒弟,跟着舅舅上山认识药材、了解各种药材采集的节气和禁忌,回到药铺学着晾晒药材、切片打粉、配制研磨、煎汤制膏,把药材做成丸散膏贴,进行售卖。舅舅时常坐堂诊脉,为病人开方。王德泰就站在旁边给病人端茶倒水,按方抓药,给舅舅打下手。
王德泰用心学习,仔细观察,想着像舅舅一样开药铺赚钱,早点帮父母一把,让弟弟妹妹能上学读书。没过几个月,-/、1药铺里种类繁多、名称各异的中草药他就一样一样记准了产地、形状、性能、药效、用途等基本常识,成了舅舅的好帮手。
不过,在药铺忙活了半年,王德泰就离开了。因为中医博大精深,三年五年、十年八年都不一定能学成,就算学成了开药铺还得有一大笔本钱,更让他寒心的是,有钱有势的人来舅舅家看病,动不动大耍淫威,明明看不了的病逼着舅舅给治疗,不能立刻见效就又吵又闹,不但不给药钱还讹诈舅舅赔偿。
1926年春,王德泰靠着东挪西借的一点本钱在安东开了间杂货铺,想靠自己做生意多赚点钱。一天夜里,王德泰出门方便看见一位青年蜷缩着睡在店门口。4月的安东,夜里天气还是很凉,他怕这位青年冻出病来,就进屋拿出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给青年盖上。这时候,他才想起自己没被子盖了,又不好意思把青年叫醒,就索性和这位青年盖一条被子睡了。
这位青年叫许成浩,流浪到安东。第二天,许成浩醒来发现自己和王德泰同盖一床被子,非常感动,就对王德泰说:“你的心太好了,我还从来没遇到过像你这样的好心人,我俩交个朋友吧。”
王德泰在他乡做生意,没有人和他交往。许成浩和他年龄相当,也是在外闯荡,俩人经历也相似,交谈起来互相觉得相见恨晚,就相约结拜为异姓兄弟。许成浩比王德泰大两岁,成了他的兄长。
王德泰开杂货铺买卖实在,招呼顾客谦卑厚道,算账一口清、包装货品紧绷立整,回头客不少。可是本钱太少、不敢赊欠,进不来便宜货,利润太薄,加上没有人撑腰,苛捐杂税样样不少,渐渐的不但亏本,连两个人的饭钱都挣不出来了,只好把杂货店盘了出去。
王德泰拿着盘店剩下的一点钱不愿意清点,看一看身边的许成浩,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心中一阵茫然。王德泰心里明白不能回家去,不能再给家里添张嘴,一家人吃不上穿不上,他回去只能让父母的苦和累雪上加霜,可是眼下吃饭都快成问题了,总得有个落脚的地方啊。
许成浩是兄长,看着弟弟为难,就劝慰王德泰道:“老弟,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到我家乡去吧。那里地多、饿不着肚子,你这么能干说不定还能挣着大钱呢。”
王德泰点点头,他信任许成浩,把许成浩当亲哥哥,拿着仅有的一点钱做路费,来到了延吉县土门子聚落(今安图县石门镇茶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