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承藻,1905年10月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斑竹园镇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国解放后在成都军区后勤部工作,1958年因病离职休养,1963年2月4日在成都病逝。
一、九死一生的革命生涯
1929年5月,漆承藻参加了著名的商南立夏节起义,后加入红十一军第三十二师。红三十二师是红四方军三支源头部队(红三十一师、三十二师、三十三师)之一,从此开始了戎马一生的革命生涯。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成立后,漆承藻所在部队改编为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三团,先后任该团二营五连班长、排长、副连长,后升任十一师师部特务连连长,参加了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和潢(川)光(山)四大战役,亲历了鄂豫皖苏区第一到四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10月鄂豫皖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漆承藻随红四方面军主力撤出大别山,西行转战三千里,于1932年12月下旬翻越大巴山进入四川,随部队开创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3月,担任红四军十师三十团供给处处长的漆承藻,随红四方面军离开川陕根据地长征,期间三过草地,两越雪山,历尽艰险,九死一生。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漆承藻所在的红四军十师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漆承藻先后任一营副官、团部管理主任等职,参加了著名的夜袭阳明堡机场以及百团大战等一系列战役战斗。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他长期带病工作,直到1944年4月因身体实在无法支撑,才奉令赴延安休养。
解放战争时期,漆承藻先后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改为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第三纵队新兵团供给处长、二十三团供给处长等职。1947年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吹响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号角。1948年参加了淮海战役。1949年随第二野战军解放大西南,入川后先是任酉阳军分区供给处长,后调成都军区后期部工作。此后,他一直在四川工作、生活。
漆承藻作战十分勇敢,先后六次负伤。特别是在1934年4月的万源保卫战中,时任红四方面军十二师三十六团特务连连长的漆承藻,腿部和胸部均负重伤,留下终生残疾,后被评为二等甲级残废。
纵观漆承藻的革命生涯,其在红军时期便担任团供给处处长,是正营级干部,但直到解放战争时期,十几年过去了,职务依旧是团供给处处长,可谓原地踏步。而此时的部队与红军时期相比,已经扩大数十倍。相比之下,他当年的许多战友和下属,都已从基层指战员成长为高级领导干部。
1955年授衔时,漆承藻任成都军区后勤部管理科科长,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尽管其很早便参加革命,但由于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加之伤病缠身,职务上一直没有多大提升。因此授街时仅获得少校军衔,并在1958年就因病离职休养。
二、令人敬佩的红色家风
漆承藻虽然没有耀眼的职务和军衔,但他崇高的革命风范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人生财富。一是淡泊名利。尽管许多与漆承藻同期参加革命甚至是他的下级,职务军衔都远在其之上,但漆承藻却看得十分平淡,他常说干革命不是为了当官发财,能看到全国胜利就很幸运了,与牺牲的战友相比还有什么不满足呢?二是艰苦朴索。漆承藻职务虽然不高,但因为参加革命时间很早,资格很老,因此享受的待遇比较高,军龄补贴远高出同级干部,还有二等甲级残废的伤残津贴,各项收入加起来在当时并不算低。但漆承藻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保持着农民本色。吃饭时,家人撒在地上的饭粒,他都要捡起来吃掉。夏天,他常光脚穿一双草鞋,宛如一个普通百姓。在漆承藻的影响下,其几名子女都一直保持着节俭的习惯,受益终生。三是认真负责。漆承藻工作十分勤勉,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他身体不好,年纪又大,同志们经常劝他少干一些,但他只要身体允许,就一定会出现在办公室,最后实在支撑不住了,才办理病休。四是廉洁自律。漆承藻长期从事后勤工作,经常与钱打交道。他自我要求十分严格,公私分明,经手的款项明明白白,绝不占公家一点便宜。这一点深深影响了子女。他的几名子女后来都通过个人努力走上重要岗位,却没有一人在经济问题上犯过错误。五是重视教育。漆承藻年少时由于家贫无力上学,参加革命后因环境动荡缺乏条件学习,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头,深感掌握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全国解放后,尽管他已近五旬,而且文化基础很差,但仍然积极参加文化补习,还上了西南军区速成中学,各科成绩都在4分以上(当时实行苏联的5分制)。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那个年代里,他便对子女的教育抓得很紧,对孩子们的学习特别关注。他的几个孩子成绩都十分优秀,后来都发展得很好。
三、代代相传的为民情怀
尽管漆承藻去世时儿女尚幼,还不太懂事,但在他的悉心教育培养下,几名子女都以父亲为榜样,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勤勉敬业,清正廉洁,在各自岗位上取得了不俗成绩,为党为人民做出了贡献,显示了红军后代的本色。
特别是漆承藻长子漆先望,父亲去世时还不满12岁。成年后,他先是参军,后转业到地方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从普通工作人员志为领导干部。漆先望曾两次在漆承藻战斗过的地方担任领导职务。在那里,他继承父亲革命遗志,努力工作,千方百计为人民谋福利。漆承藻当年让穷苦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朴素愿望,终于在儿子手里变成现实。
1994年到1996年,漆先望挂职下派四川省梓潼县任副县长。他查阅史料后得知,红四方面军当年强渡嘉陵江后攻占梓潼的部队,正是父亲当年所在的红四军。感慨之余,也进一步增强了为梓潼人民干实事的决心。他把挂职当作任职,全身心投入工作,积极帮助争取项目资金,有力推动了梓潼县经济社会发展。
1997到2000年,漆先望任巴中行署副专员。巴中地区所属通江、南通、巴中几个县,正是当年父亲参与创建的川陕根据地的核心区。在父亲当年流血战斗过的地方,漆先望多次参观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和木门会议旧址,瞻仰全国最大的红军将帅碑林。巴中既是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红色土地,又是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当年红四方面军之所以退出川陕根据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过长年战火,当地受到极大摧残,人力物力财力已无力支撑庞大的主力红军。作为巴中地区主管工业的副专员,漆先望为巴中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电网建设和工业发展竭尽全力,使巴中地区工业和电力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他自我要求严格,在梓潼和巴中工作的前后六年时间,没有利用职权谋过任何私利,没有收过任何一个红包,得到当地干部群众一致好评。
2001年回到省级机关后,漆先望长期在省发改委工作。作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经济专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漆先望对四川经济发展提出一系列重要建议,先后受到两任省委书记的高度重视。作为厅级干部,他长期坚持骑电动车和乘公交车上下班。2012年退休后,作为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继续为四川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为四川日报和省级经济杂志撰写专栏文章。不论在任还是退休,漆先望都始终牢记自己是红军的儿子,应该追随父亲的足迹,为党和人民发光发热,决不辜负共产党员的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