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初冬,王德泰从泗水聚落来到相距不远的另一个聚落打工。这是一户姓施的大户人家,头几辈人闯荡到泗水这条沟里,开荒种地,渐渐富裕起来,家里种了几十垧地,常年雇用十几个劳金。
王德泰在泗水聚落打短工,农活干的出色,名声传到了施家老太太的耳朵里。老太太年轻时吃过苦、出过力,见王德泰是个手脚勤快、不多言不多语的小伙子,值得信任,就打招呼让他到家里当跑腿的。王德泰平时待人接物、传话送信,闲空时干些担水、扫院子的杂活。
偏远的山村看似平静,其实延边的革命斗争形势日趋活跃,地火在城市乡村中奔涌,随时都可能喷出烈火,将这黑暗的旧世界烧成灰烬。早在1924年,中国共产党就在北京香山慈幼院建立了地下支部,秘密发展了几十名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1928年3月,为实现中央机关加强东北党组织的指示,北京党组织考虑延边靠近苏联,抓住延边各县急需小学教员的时机,将香山慈幼院40多名毕业生安排到延吉、和龙、珲春、汪清四个县担任小学教员,其中17人是共产党员、3人是共青团员。
立冬到大寒,王德泰在施家待了近三个月。春节将至,东家买来一些大红纸,打发王德泰去泅水聚落求人写春联。王德泰说,写个春联何必求人,就铺开红纸、提笔挥墨,端端正正写了几幅,“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一帆风顺吉星到 万事如意福临门”等等,上下联字字相对、大小一致,字体架构稳健、秀丽刚劲,如同印制的春联整整齐齐。
东家没想到自己家的劳金是个高人,又曾听母亲说过王德泰的品行,就想让自己的三儿子跟着王德泰学写字。施家是祖上同治年间闯到泗水落脚,三代人五十多年才攒下一点家底。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让东家揪心的是三儿子五谷不分、四体不勤,让奶奶惯的横草不拿、油瓶子倒了不扶,成了养尊处优的三少爷。他想让王德泰教儿子写字是一,更想让儿子学学王德泰的为人处事。
东家让王德泰从伙计房子搬到三少爷的书屋里,每天晚上教三少爷练字,不用干外面的粗活了。三少爷16岁,正是渴望成长的年纪,王德泰21岁,是个见多识广的大哥,俩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王德泰每天赶车接送三少爷上学,认识了铜佛寺小学教员程桂珍老师。他在等三少爷放学的时候在程老师办公室阅读语文教材和报纸,引起了程老师的注意。程老师20岁出头,剪的学生发型,有着和普通青年女子不同的沉静与文雅。她觉得王德泰虽然是本地农民的衣着打扮,但是腰背挺拔、坐姿端正,眉宇间显露出英武之气,和只会苦巴苦业土里刨食的庄稼汉不大一样。
程老师通过三少爷了解到王德泰家境贫寒,在延吉县四处打工吃了很多苦,可是为人忠厚、待人诚恳、做事认真,许多人愿意和他交往,遇上麻烦事儿愿意找他帮着拿个主意。
1928年8月,中共东满区委在延吉成立,《民声报》副刊编辑周东郊任书记,加快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求每个党员都要注意在工人农民中发现和培养党的积极分子,教育他们认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欺压剥削劳苦大众的事实真相,让他们能够认识到只有通过暴力革命的斗争才能推翻黑暗的社会制度,建立苏维埃,实现人人平等、人人有饭吃有衣穿。
在征得党支部同意之后,程桂珍开始主动接近王德泰。两个人谈得来,程桂珍询问王德泰的经历,他每次都认认真真的老实回答。
1929年6月11日是端午节,王德泰到铜佛寺学校给三少爷送鸡蛋和粽子。学校正在举行运动会,程桂珍正忙着组织学生参加比赛,见王德泰来了,就让其他老师陪着学生,和王德泰一起来到学生寝室。
屋里只有两个人了。程桂珍轻声问王德泰读了《民声报》上的文章有哪些体会,王德泰像回答老师提问似的谈了对介绍苏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情况的报道,实实在在地说要是咱们国家也是社会主义就好了,那时候穷人就不会卖儿卖女、冻死街头,老百姓就不会受人欺负、当牛做马。
程桂珍听着王德泰的回答,高兴地点点头,接着轻声问道:“王先生听说过共产党吗?”王德泰没有直接回答,绕个弯说:“报纸上说苏俄那边有共产党,没说咱们这边有共产党。”程桂珍说:“其实中国早就有共产党了,现在还有了工农红军。南方各省的劳苦大众正在打倒地主恶霸,分田分地,成立苏维埃。”
王德泰相信程桂珍是诚心诚意和他交流,就压低声音询问道:“程老师,共产党是干什么的呢?”程桂珍握紧拳头,用力挥动着说道:“共产党是唤起劳苦大众同压迫者、统治者做斗争,争取工农自己当家做主人的组织。它的目的就是推翻人剥削人的旧制度,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新社会。这个目标,苏联已经实现了。在苏联,人人都是劳动者,劳动果实属于人民,不劳动者不得食,人和人之间都是平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