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4]
1958年3月,他在成都会议上说:“农业社也可办加工业,”“ 大社可办一些加工厂,最好由乡办,或几个乡镇合办。”[15]1958年11月,他在《对十五年社会主义建设纲要四十条(1958-1972年)初稿的批语和修改》中写到:“我国人民面前的任务是:经过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高速度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全国工业化、公社工业化、农业工厂化。”[16]11月10日在对《郑州会议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的修改和文件中写道:“要使人民公社具有雄厚的生产资料,就必须实现公社工业化,农业工厂化(即机械化和电气化)。”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由毛泽东亲自制定,于1958年12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广泛实现国家工业化、公社工业化。”“它为我国人民指出了农村逐步工业化的道路。”[17]
毛泽东对农村工业化的具体设想为:
要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不要拥入城市,就在农村大办工业。”“将来达到一半劳动力搞工业,这样我们的国家就象个样子了。”[18]
社办工业生产方向。1958年11月,八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指出:人民公社的工业生产,必须同农业生产密切结合,首先为发展农业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服务,同时为满足社员日常生活需要服务,又要为国家的大工业和社会主义的市场服务。[19]
社办工业生产方针。八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指出:“必须充分注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在生产技术方面,应当实行手工业和机械工业相结合,土法生产和洋法生产相结合的原则”,“逐步由土到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20]
社办工业发展的重点为轻重工业生产。社办工业发展的资金主要靠自己积累和国家的扶持。毛泽东还建议下放一些中小企业给公社经营。他对社队企业寄托于厚望,“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21]他希望通过农村工业化,把农村改造得和城市差不多。“工人在城市里建设,农民在农村里建设,农民要和工人一面合作,一面比赛,把农村也改造得和城市差不多,这才是真正的工农联盟。”“要农村生活不低于城市,或者大体相同,或者略高于城市,各公社都要有自己的经济中心。”[22]
在文革期间,毛泽东仍然对农村工业化抱很大希望。1966年他在“五·七指示”中提出:“农民以农为主”,“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23]。1975年9月27日毛泽东对浙江省周长庚请求中央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条战线支持社队企业发展的意见表示同意。1975年9月由他批准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农业学大寨会议肯定了社队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这次会议还公开发表了毛泽东1959年第二次郑州会议上赞扬社队企业的一句名言——“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24]
三
毛泽东对农村的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高度重视。
毛泽东非常重视对农民进行教育。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就指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细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25]
他强调首先要加强农民的政治教育,提高农民的政治思想觉悟,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新农民。
从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领导的新政权就强调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20世纪50年代中央教育部每年对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政治思想、文化素质都有明确规定。如《关于开展1949年冬学工作的指示》中说:“今年冬学的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当是向农民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伟大意义,解释人民政协的共同纲领,解释目前中国的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