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五四运动”所倡导的民主、科学还未来得及引进西方最先进的医术,毛母文氏也大概没有那个条件接受最先进的医学治疗,她与那个时代大多数患病的中国人一样,还得不到有效的医治。
因此,1919年下半年,毛泽东在亲历“五四运动”的极大振奋之后,却又经受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悲痛――他将失去他的母亲。
她在“五四运动”的余波中回到韶山,在病榻上艰难地度着最后的日子。她在翘首盼望游子归来,但她依然一如既往地独自默默承受痛苦,只在心灵和梦中与儿子相会。十月初,老人家病情急剧恶化,毛泽东慌忙收拾行李,急回故乡。到上屋场时,母亲已于三天前永别人世。
毛泽东放声恸哭,在飘摇的桐油灯下,在母亲的灵位前,他呜咽着,颤抖着双手,以泪凝成《祭母文》: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因此媾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逛言,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伤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从良。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丝,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均待报赍。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必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晖朝霭。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春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
《祭母文》是毛泽东悲恸心情的流露,其情深,其情纯,这首四言诗对母亲短暂的一生作了高度而恰如其分的概括,总起来有以下几点:
1、母亲养育七个儿女(只剩下3个长大成人),并为之呕心呖血;
2、母亲在哺育众多儿女的同时,还要操持繁重的家务;
3、母亲胸怀宽阔,爱她自己的儿子,推而广之爱别人的孩子,博爱之心,遍于邻里;
4、母亲心地善良、纯朴、真诚;
5、母亲办事认真,条理分明;头脑聪慧、处事有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