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篇连载 >>《毛泽东的家世渊源》
第十四章 卷起农奴戟:一、舍小家,为大家
2009-02-18 15:33:52
作者:《毛泽东的家世渊源》龙剑宇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你以为这是奇怪事吗?”
    毛泽东同志对贺表妹说:“不,我不只是想,也硬要照着做呢!”说完,毛泽东哈哈大笑地上楼睡觉去了。
    1918年,母病恶化,该年八月毛泽东在信中对舅父说:七、八二位舅父大人座下:前在府上拜别,到省忽又数月,定于初七日开船赴京,同行有十二三人。此行专以游历为目的,非有他意。家母在府上久住,并承照料疾病,感激不尽。乡中良医少,恐久病难治,故前有接同下省之议。今特请人开来一方。如法诊治,谅可收功。如尚不愈之时,到秋收之后,拟由润连护送来省。望二位大人助其成行也。
                                                  甥叩

    其时,母亲已被她的两位兄长文玉瑞、文玉钦接回娘家。毛泽东于该年七八月回韶山探母,但他的事业使他不得不舍下51岁的母亲,于八月中旬回省城,组织新民学会会员北上,准备赴法勤工俭学,八月十五日,他到了北京,次年春天急急返湘。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匆匆离京,14日到上海,送走第一、二批赴法勤工俭学青年后,4月6日回到长沙,大弟泽民已按所嘱,扶病母在长沙就医,他急赶到医院。
    四月二十八日,毛泽东写给他的舅父一封信,说到母亲的病情:

    七、八舅父大人暨舅母大人尊鉴:
    甥自去夏拜别,匆匆行年,中间曾有一信问安,知蒙洞鉴,辰维兴居万福,履瞻多亨,为颂为慰。家母久寓尊府,备蒙照拂,至深感激。病状现有转机,喉蛾十愈八九,疡子尚未见效,来源本甚深远,固非多日不能奏效也。甥在京中北京大学担任职员一席,闻家母病势危重,不得不赶回服侍,于阳(历)三月十二号动身,十四号到上海,因事句留二十天,四月六号始由沪到省,亲侍汤药,未尝废离,足纾廑念。肃颂福安!各位表兄表嫂同此问候。
二、 四、五、十舅父大人同此问安。未另。

          愚甥  毛泽东禀
    四月二十八

    这是毛泽东与母亲相聚的最后一段宝贵时间,他和弟弟搀扶着母亲,在蔡和森家留下他们一生中最后,也是唯一的一张合影。
    从照片上看,毛母文氏脸部已明显可见病痛的阴影,却私毫也改变不了老人家佛一样的雍容;她的双眼,是那么纯洁无暇,她把她的爱无私奉献给了她的丈夫和儿子乃至乡邻。
    然而照片背景是黯淡的,天国已在召唤着她。
    在三个儿子的照料下,老人在长沙疗养一段时间。其时正值“五四运动”风起云涌,她得以亲睹由大儿子毛泽东等人组织的湖南新文化运动,这是她一生中唯一见过的一次大世面。辛亥革命从形式上摧毁了中国的封建帝制,而“五四运动”却是从文化的深层对封建制度来了一次大扫荡,马列主义也因此进入中国社会,中国历史和毛泽东个人的历史同时进入全新的阶段。毛泽东十年前在他的故乡即已开始对封建文化的某些反抗,但那时他仅仅凭一种本能,单枪匹马在私塾里、在父亲面前作最初的尝试。现在,他以故乡的经历为基础,以他少年即有的锐气和新增的一种稳健冲锋陷阵――毛泽东在韶山曾经反抗的东西,比如婚姻上的父母包办,教育上的死记硬背,文法上的不打标点,文体上的文言……都将被新文化运动的洪水淹没。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第十四章 卷起农奴戟:二、回乡闹农运
·下一篇:第十章 审视韶山毛家人物:二、良师毛麓钟
·毛泽东遗物馆的大数据与展出内容(组图)
·从毛主席遗物中学习艰苦朴素的精神
·毛泽东遗物馆是“三严三实”的标本馆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清洗100件毛泽东晚年穿过的衣物
·毛泽东遗物馆列为湖南省干部培训党性教育基地
·【毛泽东遗物故事】不同寻常的单腿眼镜
·【毛泽东遗物故事】“结实耐用”的旧毛巾
·【毛泽东遗物故事】道是无情却有情
·【毛泽东遗物故事】补了73个补丁的睡衣
·【毛泽东遗物故事】英文单词卡片
毛泽东遗物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毛泽东遗物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