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将毛泽东83岁年华作一个分期,1910年之前,是他一生中第一个重要时期,即少年时代。
在他的少年时代,毛泽东深入地了解了他的家庭,他的家族和他的家乡――虽然这种了解还多半是直观的、具体的,但这种了解已为他冲破这严密的三层网创造了基本条件。他开始对他和家族进行反叛――但显然,这种反叛的完成,乃至由对家族的反叛扩展到对整个封建家族及封建制度的反叛,却耗费了他大半生的时间。
1910年秋,毛泽东闯出了乡关,耐人寻味的是他的行进路线与他和祖宗来到韶山冲的路线相吻合,只是方向却正好相反。
明洪武年间(1368――1398),韶山毛氏始祖毛太华由滇入湘,定居湘乡县城,十余年后,他的儿孙继续北迁,从而到达铁陂,待孙子成年,分成震、鉴、深、常四房,而毛鉴、毛震弃铁陂,进入韶山冲,毛鉴在韶峰北麓安顿下来,毛震则继续往西,一直到韶河之源,真正的“韶山”东麓滴水洞外。
奇妙的是,500年后的清宣统二年(1910),毛太华的第二十代孙、毛震的十六代孙毛泽东,又逆着祖宗进入韶山冲的路线走出韶山,而至湘乡,他和祖宗的行进路线大致重合,只是方向相反。
数百年来,韶山毛氏家族中走出乡关的不在少数,或经商,或谋生,或求学,或从军。最为显赫者,当推清咸丰、同治间,数十名投入湘军的毛氏族人――他们血战疆场,许多人死后尸骨无收,但也有少数几位做了大官,如花翎提督毛正明、毛有庆……但是,这些效命沙场的人,成了历史的悲剧人物,他们除为捍卫边疆出过力外,更主要的是随了曾国藩、左宗棠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
历史注定毛泽东出乡关,意义深远、广泛得多――毛泽东使他家族内任何一个人(如毛亨、毛长、毛遂、毛贵、毛奇龄……)都黯然失色!
至今,毛太华依然躺在湘乡火车站附近的山上,这位替明太祖戌过边,据说还被朱元璋赐姓朱的人物,该为他有毛泽东这样一个杰出的裔孙而感到骄傲了;睡在涟水之滨,牛形山上的毛震公夫人,即毛泽东的四世祖母,也该觉出无限的欣慰――但是,1910年秋,毛泽东到湘乡城却不是像当时毛氏其它族人那样,去谒灵或祭祖,他进了东山高小学堂,他为完成进一步的反叛作知识与经验的准备。
湘乡城,是一座历史极为悠久的古城。城郊牛形山,即毛泽东四世祖母的葬地,曾发掘出一片规模十分庞大的战国古墓群――从东北到西南绵延十余公里,计5000多座……西汉时,长沙王王子亲任湘乡侯;三国时,这里出了蜀参军蒋琬……到近代,人文更盛,最剧者是以曾国藩为首的大批湘军将帅的由此出山。
湘乡城内外,云门寺、褚公祠、东山书院……古迹甚多。这是一个文化氛围极浓郁的地方,古典文学、书法艺术,有着深厚的传统。东山位于东台山下,涟水河畔,为一片田园所环绕。远远看去,只见马头墙,琉璃碧瓦,古趣盎然;并有护城河,过了河,是一麻石小桥,曲曲弯弯几许;石径引导通往书院正门。主体屋脊竖宝瓶,正面墙绘二狮、二鹿,喻阳刚与阴柔。院门立石鼓,鼓面奔鹿呼之欲出。《东山书院记》云:
传曰:深山大泽,必生龙蛇。人杰地灵,理固然矣。
湘乡治左,有山曰东台,俯瞰清涟,形式?屋,盖一邑之关健也。
1911年――1919年,是中国二十世纪中第一个最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而对于毛泽东个人来说,也是继少年时代以后的又一个重要时期――早期,即18岁到27岁这一时期。
1911年4月,毛泽东在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带头剪掉了“受之父母”而又属于满清统治标志的长辫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