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篇连载 >>《毛泽东的家世渊源》
第十四章 卷起农奴戟:二、回乡闹农运
2009-02-18 15:13:42
作者:《毛泽东的家世渊源》龙剑宇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毛泽东离家四年,1921――1925年,中国社会又发生巨变,单是毛泽东,他已经走出湖南,站在中国政治航船的船头,成为掌舵人之一。他创立湖南的共产党组织,参加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代表会议,同时,在国共合作中,他也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
    但湖南仍是他的大后方,他以此为依托,巩固他在全国尚不稳固的地位,并以其为实验地,检验他自己正逐步形成的理论之正确与否。
    由1910年以前与父亲无休无止的冲突,到1910年大闹祠堂,到1925年组织农民运动,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但是,没有青少年时代对封建家长制的反抗和对封建家族制的蔑视,也不可能有1925年毛泽东对韶山毛氏家族反叛的最后完成!
    少年时代的反叛行为,尚是不成熟的、本能的、单枪匹马的,所以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家族制的根基,而1925年,毛泽东已掌握强大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而且已有过长达15年的知识积累和参加“五四”运动,领导驱张运动的实践经验,因此,毛泽东在故乡已是得心应手――没有人能阻止他的革命!
    然而,毛泽东也深知:只有让农民自立起来,自觉地革命(而不是被迫革命),才能使这种革命成功!要达到这一步,就必须让农民在思想上认识到他们痛苦的根源,认识到他们的敌人是谁,对敌人应该采取态度。
    因此,毛泽东在故乡作了极为细致的工作,他所完成的主要使命,也是1925年他取得的最大成功,便是唤醒民众。农民们在他的呐喊声中振奋了,由庞叔侃、毛福轩、毛新梅、李耿侯、钟志申等人带领着,向封建的“四大绳索”烧了一把火!
    然而,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毕竟已是根深蒂固,尤其是全中国范围内尚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格局,绝不可能容许“国中之国”的存在;而一种制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时,它必然进行本能的反扑。
    毛泽东在故乡“扇风点火”,不但激起了本族内家族制度的维护者(如“四大宪”:毛棠圃,毛明德、毛吉成、毛鸿初),更引起了韶山当地政权的把持者成胥生的恐慌。
    成胥生,原名绥生、名日猷,字叔升。此人即大官僚、大地主成涤泉的小儿子。其父在陕西绥德任知州时,和小老婆某氏生了他,故名绥生。父亲在任所贪污救灾款数十万两白银,回乡后置田12000多亩,分成6  份,三兄弟,三儿子各一份。成氏家族成为韶山首富。到成绥生手里,仍然“前程似锦”。
    成绥生凭借老子的威权和家财万贯,当了湘潭县西二区上七都(即韶山一带)的团防局长,把持乡政,时为1913年。他有枪械二三十条,又利用姻亲,找了湘军师长叶开鑫作靠山。自订田息鸡、田息肉、田息草、壮丁费、身份证费、草鞋费、救国捐、烟灶税……一二十种苛捐杂税,盘剥乡民。
    成绥生成了韶山封建制度最强硬的支撑者,毛泽东在韶山搞农民运动最大的敌人就是此人!
    虽然成绥生与张敬尧比,不过是九牛一毛,但毛泽东深知“地头蛇”的狠毒,所以他回乡后行动非常谨慎。

    1925年正月,毛泽东以养病为名,回到故乡进行革命实践,刀耕火种,进行了艰难的拓荒。他后来对美国记者斯诺说:“那年冬天,我在上海抱病,回湖南休养,可是回到湖南后,我把本省伟大的农民运动的核心组织了起来。”
    毛泽东是在1925年2月6日(农历正月十四即元宵节前一天)回的韶山,从长沙坐船到湘潭,再从湘潭坐船沿湘江、涟水和韶河在银田寺前上岸,韶山农民邹湘亭、邹汉生等人早已等在这里迎接,邹汉生帮毛泽东担了一担书,足有150斤,毛泽东对众人说:“我这次回来是养病的”。同来的还有毛泽民、杨开慧和毛岸英、毛岸青兄弟。
    毛泽东先在家用各种形式聚集群众,了解情况,随后便到一些亲朋戚友和左邻右舍家串门,据老人回忆:毛泽东每天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同行的有毛福轩、贺尔康、庞叔侃等,经常在山里转,每天要走五六十里路。
    他访问的对象除亲戚朋友、邻居,更多的是一些贫苦农民、进步知识分子、还有一些殷实人家、开明士绅。
    毛泽东在韶山的亲戚、朋友大都是农民,毛泽东首先访问他们,一是便于了解情况,掩护和开展工作,二是能团结、教育他们参加革命;三是通过他们作桥梁,更广泛地接触群众。
    郭运泉回忆:
    毛泽东是二月回来的,住在家里,首先到毛家祠堂学校去,当时校长是毛宇居,毛泽东去会了毛宇居,后来李耿侯知道了,就去毛家祠堂找毛泽东。李耿侯还到毛泽东家找他。通过李耿侯介绍,毛泽东又去庞氏族校找庞叔侃,庞叔侃又介绍毛泽东到如意亭访问郭运泉。毛泽东在郭处吃了饭,与郭谈起时局。首先介绍李耿侯入党,后是毛新梅、庞叔侃、钟志申,第五就是郭。毛泽东拍着郭的肩膀说:“运泉,我们要起来造反了,你怕不怕?”

    毛泽东常到杨林炉门前贺尔康家去。贺家是穷苦农家,贺尔康的父亲是个木匠,他本人1923年就由毛泽东介绍到长沙湘江中学学习,开始参加革命活动,并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农历三月初三,毛泽东同他一起来到罗石泉家。说起罗家,与毛泽东还有一段特殊关系,毛泽东14岁时由父母作主,“娶”的就是罗石泉的妹妹罗一姑,当年毛泽东虽然对这桩婚事坚决反对,且一直根本不予承认,也从未与过门到了他家的罗氏一起生活(罗于19 年正月初去世),但10多年过去了,毛泽东显然对此印象仍然极为深刻,对罗氏的早逝和罗家的状况也深切地同情。故此1925年他回到韶山,把罗家当作一个重要的访问对象。
    在罗家横屋里,他与罗石泉、罗一姑的父亲罗合楼(农民)、堂叔罗立芳(小商人)及罗二嫂子(常讨米的村妇)和黄可忠(罗立芳的妹夫)交谈。从生活琐事谈到国内形势,又说到洋人压迫中国人,许多东西明明是中国造却要加一个“洋”字。这时来了个农民周保臣,毛泽东与他颇有兴趣地聊起来:
    毛:你贵姓?几个人吃茶饭?
    周答了。
    毛又问:自己有不有田?
    周:写的田。吃不饱。有时到外头靠手艺做点零工。
    毛:你又作田又做手艺,屋里人吃的够不够?
    周:哪里够!三七的租。自己只剩一眼屎(韶山土话,意很少一点——笔者注)。
    毛:你写的哪个的田?
    周:刘家公上的。
    毛:那些人好挖苦(意厉害——笔者注)!我们穷人子硬要站起来!

    这时罗立芳插话:“润芝先生,你要这些人起来,象民国七年一样随便就垮了,那不要搞得家破人亡呀!”
    罗立芳讲的是1918年钟志申等人为抗缴烟灶税与土豪成胥生作斗争的事。
    只见毛泽东从地上捡起一根篾片,说:“一块篾片容易断,有得一大把就不容易哒!”
    亲戚中,毛泽东还到过大坪唐家岮外婆家、宋家湾李新民姑母家、韶光贺氏姑母家。
    毛泽东开展农民运动,主要是发动贫农,他到一些最贫困的人家去得最多。毛福轩、钟志申家是他去得特别多的地方。
    毛福轩早在1921年就由毛泽东介绍到了长沙湖南自修大学,后又到安源与毛泽民一起工作,并在那里加入中共。1925年也回了韶山。毛泽东看到他家生活苦,经常带一些米来。当他与毛福轩商谈秘密活动时,毛福轩之妻贺菊英就到外面洗衣服、打鞋子,给他们放哨。毛福轩成了毛泽东在家乡最得力的助手。
    钟志申是毛泽东儿时同学,爱打抱不平,本来住韶山冲,但现在住到三四十里外的杨林汤家湾去了,毛泽东与他来往也极多,将他培养成农运骨干。
    此外,土地冲李南村家、青山坳毛月秋家都是毛泽东工作的重点。

|<< << < 1 2 3 4 5 6 7 8 9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第十四章 卷起农奴戟:三、考察到韶山
·下一篇:第十章 审视韶山毛家人物:二、良师毛麓钟
·毛泽东遗物馆的大数据与展出内容(组图)
·从毛主席遗物中学习艰苦朴素的精神
·毛泽东遗物馆是“三严三实”的标本馆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清洗100件毛泽东晚年穿过的衣物
·毛泽东遗物馆列为湖南省干部培训党性教育基地
·【毛泽东遗物故事】不同寻常的单腿眼镜
·【毛泽东遗物故事】“结实耐用”的旧毛巾
·【毛泽东遗物故事】道是无情却有情
·【毛泽东遗物故事】补了73个补丁的睡衣
·【毛泽东遗物故事】英文单词卡片
毛泽东遗物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毛泽东遗物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