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篇连载 >>《毛泽东的家世渊源》
第十四章 卷起农奴戟:二、回乡闹农运
2009-02-18 15:13:42
作者:《毛泽东的家世渊源》龙剑宇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据郭回忆:毛泽东走后,他带杨开慧、毛岸英、毛岸青,逃难到湘乡、湘潭、湘阴去住了二个多月,到湘乡住在城里,在裕兴客店住了一晚,在湘潭十四总河边上泰安旅社住了约五六晚,在湘阴城边上,住在姓徐的老婆婆家里。她丈夫、儿子都死了,住了一个多月。

    下面把毛泽东这一年在故乡的活动大事开列如下:

    二月六日(农历正月十四):
    从长沙回到韶山,同回的有毛泽民、杨开慧、毛岸英等。毛福轩、毛新梅、贺尔康等人也先后从安源、长沙回到韶山,协助毛泽东开展农运。

    二月
    在上屋场以打牌等娱乐方式聚集群众,并走亲访友,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宣传革命道理,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

    二月下旬到三月
    选择毛福轩、毛新梅、李耿侯、钟志申、庞叔侃等作骨干,组织秘密农协 。

    三、四月
    在毛氏宗祠创办第一所农民夜校,韶山各地夜校也相继开办。当月,共产党员柳季刚由中共湘潭地委调到韶山,以教书为掩护协助毛泽东开展农民运动。

    五月初
    毛泽东在上屋场召集毛福轩、庞叔侃、钟志申等9人参加的秘密农协骨干会。

    五月中旬
    在韶山成立国民党三个区分部,并在李氏祠召开第七区党部成立会,当选为常务委员。

    六月
    湖南省青沪惨案雪耻会成立后,毛泽东领导,由毛福轩、庞叔侃等负责,在韶山建立雪耻会,开展轰轰烈烈的反帝斗争,毛泽东多次利用群众集会作宣传、讲演。
    培养、介绍毛新梅、李耿侯、钟志申、庞叔侃等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六月在上屋场他的卧室楼上举行入党宣誓,创立中共韶山党支部,毛福轩任党支部书记。

    七月五日
    通知民校(秘密农协)负责人到李氏祠开会,讨论党务、反帝和乡村教育问题,决定组织西二区上七都雪耻会,选举5人为筹备员。

    七月七日
    晚,在郭氏祠召开上七都雪耻会筹备会,研究成立的方法和组织情况。

    七月十日
    在郭氏祠召开上七都雪耻会成立大会,到会代表六七十人,毛泽东出席并讲话,号召民众起来反帝。随即举行五六百人参加的示威游行。

    七月十二日
    晚,在杨林汤家祠召开国民党第四区分部成立大会,毛泽东出席并讲话。

    七月二十一日
    召集韶山世校(指党支部、秘密农协和雪耻会负责人)在上屋场开会。

    七月二十七日
    在汤家湾钟志申家开会。

    八月一日
    晚,在杨林吉新堂(凌吉元家)主持召开国校“第一次成立区分部大会”,到会者十人,另有区党部委员三人出席,将虎元(湖南青年团省委代号)决定调贺尔康去广州农讲所学习的信交给贺,决定筹完旅费即去。

    八月四日
    下午是共青团常会期,准备在上屋场开会,后因人未齐未开,晚,毛泽东带贺尔康等到王田坳、毛震公祠开民校(秘密家协会)到十二点。
 
    八月
    毛泽东和韶山党支部领导,毛福轩具体负责组织农民在韶山各地进行平粜阻禁。
 
   二十八日左右
   在毛泽东领导下,韶山组织了20多个乡农协,开展了一系列斗争,引起土豪劣绅的恐惧和仇视,密报湖南省长赵恒惕,赵令湘潭县团防局多次派兵捉拿毛泽东,群众掩护毛安全脱险,8月28日(农历七月初十)离开韶山,经长沙去广州。

    韶山,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大部分时间处在蛮荒状态。虽然至迟在战国,韶山中心地带即有人迹,唐代,佛教文化和手工业已进入韶山,但直到明朝,大自然才得到全面开发。从明初到清初,处在垦殖阶段的韶山,产品基本上没有剩余,统治者在这里也暂时榨不出油水。可是,到了清代中后期,压迫和剥削便大大加重。经过几百年的开发,韶山已出现五六万亩良田。沃野连片,梯田重迭,谷米哗哗流出,而生产者却开始沦为农奴。尤其到了清末,成涤泉等人的土地兼并,造成了韶山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严重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仅成氏(即成涤泉的兄弟、儿子等)一族竟占有韶山水田的七分之一,而且是韶河两岸的最优良的水田,来到韶山,但见十来处巨大的庄园与数以千百计的土砖茅草房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那些大庄园就是以成氏为主的大地主所有(还有何、彭、章等姓),成家不仅占有了韶山最主要的良田,还把持着当地的政权,充当了上七都团防局长,有40多条枪。
    毛泽东最为关注之点即在于此!他回到故乡要解决的最大问题也在于此!
    在故乡的六七个月中,毛泽东对他十多年前,即1910年以前最有切肤之痛的所有社会弊病,举起了他的“手术刀”,概括起来,主要是:农民的思想觉悟问题、受教育的权利问题、社会地位问题、阶级对立问题。而毛泽东的矛头所指的根本,却是封建制度的根基:封建的族权、政权、夫权、神权。
    毛泽东和他的夫人,公然将农民协会办到了宗族的圣地:毛氏宗祠,而且带了男男女女,本姓的人、外姓的人,在这里出出进进,昔日祭祖的庄严肃穆之所,现在整日喧哗熙闹――没有人推选毛泽东为族长,但他却成了事实上的首领,不仅仅是毛氏人们的首领,而且是百家姓氏的首领。在韶山毛泽东第一次打破了宗族界线,让外族人进入毛氏祠堂;也无视宗规族法,大胆让妇女进祠堂,并且动员她们放脚,反对丈夫的威权,学习文化知识――毛太华、毛清一这些昔日被敬为神灵的老祖宗被冷落到一边!
    毛氏宗祠,成了毛泽东启发农民、组织他们共同造反的革命活动场所!毛泽东,由自己的家族开始,从根本上破坏了在韶山冲已固若金汤达四五百年之久的封建族权,并带领他们向他们贫困的根源――封建制度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作勇猛进攻的尝试!  
    1925年是韶山――湖南省这个偏僻山区一段崭新历史的开端。战国时代韶山中心才有人迹,唐宋,这儿的经济文化有了初步繁荣,明初,大自然得到了全面开发,清末,这里土地兼并相当严重――这是韶山历史长链中几个最明显的转折点,而从1925年开始,韶山将发生空前的社会大变革。这种变革当然不是一年、两年的事,而须几十年的艰难努力,但这种努力毕竟开始了!
    对于毛泽东来说,从这一年始,他举起了中国农村这颗沉重的砝码,他知道它放在中国革命的天平上有何等的份量!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方面――农村革命理论,也孕育在其中。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过程:1893年到1925年,32年,毛泽东在农村生活了近17年,在城市活动了14年,再回到乡村活动了7个月,然后重返城市。

|<< << < 1 2 3 4 5 6 7 8 9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第十四章 卷起农奴戟:三、考察到韶山
·下一篇:第十章 审视韶山毛家人物:二、良师毛麓钟
·毛泽东遗物馆的大数据与展出内容(组图)
·从毛主席遗物中学习艰苦朴素的精神
·毛泽东遗物馆是“三严三实”的标本馆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清洗100件毛泽东晚年穿过的衣物
·毛泽东遗物馆列为湖南省干部培训党性教育基地
·【毛泽东遗物故事】不同寻常的单腿眼镜
·【毛泽东遗物故事】“结实耐用”的旧毛巾
·【毛泽东遗物故事】道是无情却有情
·【毛泽东遗物故事】补了73个补丁的睡衣
·【毛泽东遗物故事】英文单词卡片
毛泽东遗物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毛泽东遗物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