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民日报》不易,更别说一版的《今日谈》。南京有位叫夏传寿的古稀老人,盘点发现一年登了十篇《人民日报》,其中六篇还上了《今日谈》。(《扬子晚报》12月29日)
老人的这一斐然成绩让许多年轻人望其项背,十分羡慕。能在《人民日报》上已是万般不易,何况一版的《今日谈》。我虽然也上过《今日谈》,那是16年才上过两篇。夏老师能上《今日谈》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一是敢于不打不相识。夏传寿早先从安徽大学中文系毕业,退休前是安徽马鞍山当涂一中的高级语文教师,是个性情中人,爱写点小文章,文如其人,喜怒哀乐,尽在其中。一辈子教语文养成的老“毛病”,让他喜欢一丝不苟、“吹毛求疵”,走到哪里都会眼里揉不得沙子,给人家挑刺较真,大小媒体、著名景点、教材字典、展示手册等都逃不过他的“法眼”,成了知名的文字“啄木鸟”,还受聘老家相关部门特约审稿人为地方志、年鉴等捉错把关和市政协文史研究馆顾问。2002版《现代汉语词典》曾被他揪出8处毛病,他自创“语文口诀学习法”深受弟子欢迎,还送出了进入北大的省文科状元。以前从未登过《人民日报》的夏老师却在七十岁的古稀之年,十上《人民日报》,还是缘于去年底的一次不打不相识。去年12月14日他对《人民日报》“今日谈”中的语句有点疑问,打电话给报社去得到编辑非常的热情感谢,自己冒昧地提出能不能给人民日报投稿,得到编辑的欢迎。之后不久,他针对人们迷信和依赖网络的现象写出《别当知识的“键盘侠”》,很快在1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今日谈”刊出,竟是这位在海内外三百余家报刊发表文章一千余篇的70岁老人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首战告捷,深受鼓舞。他一直以为《人民日报》是中国第一大报,与自己这个普通老百姓关系不大,也从没有往投稿这方面想,这次中榜给了他无穷的信心和洪荒之力。可见《人民日报》不是不可以上的,而且要勇敢地攀登这一高峰。
二是失败是成功之母。从报道中发现,夏老师的文章并非百发百中,也有不少滑铁卢。编辑告诉他,《人民日报》不缺稿子,缺的是针对性强的好稿子。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夕,夏传寿作为全国首届书香之家获得者,信心满满地把自己的愿望写成《让社会溢满书香》发去报社,提出“现代人往往急功近利,学生时代为了升学找工作,许多人把读书当作敲门砖,不得已而读书。可一旦有了好的工作和家庭之后,忙于工作和家务,‘没时间’读书。加上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的问世和普及,好看好玩的东西越来越多,电脑族和手机族越来越壮大,以致真正安下心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自以为很合时宜,编辑的回复却是:“这篇写得不是太好,今天的书,有传统纸质的,也有电子书,甚至网络端、客户端,都是可以提供阅读的。现在不少人不买书而采取芯片收藏,这都是给书本留了空间……”这一片断,反映出人民日报编辑老师的高度认真和对作者的真诚厚爱,也反映出作者要上《人民日报》需要下苦功夫,也要对路子应形势。
三是坚持就是胜利。七十岁老人笔耕不止,把写点小文章作为一种生活乐趣和责任。现在不少年轻人,一见到写文章就头疼,看看人家老同志,我们还有什么不刻苦的理由。其实,现在的社会生活中,需要更多的写文章的人,而且写文章是人生的基本功。经过编辑的悉心指导和夏传寿的坚持不懈,《清明祭悼盼新风》《与梦同行的90后党员》《万能回复可以休矣》《金牌诚可贵 银牌价亦高》《喜看“花木兰” 惊艳奥运》《爱是师之魂》《心念烈属 努力将温暖送到位》《让职称与实力匹配》《入团价虽低 隐患实在大》等文章陆续在人民日报今日谈、评论版和读者来信版发表,加起来一年发表了十篇,其中六篇上了《今日谈》,让多少人羡慕不已。也许是夏老师40年语文老师的功底,也许是他关注社会、乐于传播正能量的热情,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和创作源泉。多看报纸,善于观察生活,吃透上头,了解社会,对编辑的指点领会快,悟性高,恐怕也是经验之谈。一句话,坚持就是胜利,不懈才能成功。
四是要注重“读行写长”的培育。岁末之际,我在东南大学将自己重走长征路经历与部分同学分享,同学们说大开眼界,十分解渴。在交流中,我觉得大学生们除了完成必修功课之外,需要在“读行写长”上丰富和提升自己,从而有助于走向社会适应发展。新年将到,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勤读书。就是要坚持读书看报,有时要集中,有时需点滴,积少成多,特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国学,包括历史地理、四大名著、社会科学等等,一月两月读一部,一年就是六到十二部,多年下来就是大收成。特别是避免手机时代被碎片知识左右,更要好好坐下来看看大部头的书籍,以免回过来后悔都来不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