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式现场
首发式现场
首发式上,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发言
新书首发式上,女红军尹清平之女何光瑨作为红军后代代表发言
四川辞书出版社杨斌社长向红军后代赠书
座谈会上,本书主编王友平教授发言
座谈会上,本书顾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原主任熊华源先生发言
座谈会上,女红军王理诗之孙,开国少将李中权之子李洋发言
座谈会上,女红军李开芬之子朱新春发言
会后,红军后代同四川辞书出版社代表合影
图书封面
中红网四川成都2016年12月30日电(红笔杆)2016年12月27日上午9时,由四川辞书出版社与四川省高校干部培训中心主办的《长征中的川籍女红军》新书首发式暨长征精神学习座谈会在四川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妇女联合会、四川传媒学院、长征干部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来自北京、广州、武汉等地的女红军后代代表,本书主编、作者,以及四川省高校优秀中青年干部递进培训班的学员共计8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首发式上四川师范大学唐尚朴副书记、四川省妇女联合会周晓俊副巡视员、女红军后代代表何光瑨对该书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认为该书记录占长征女红军绝大多数的川籍女红军的革命故事和人生历程,是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献上的厚礼,对讲好长征故事、宣传长征精神、弘扬红色文化和巴蜀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四川辞书出版社副社长李晓介绍了本书出版过程。
座谈会上,本书主编王友平教授围绕为什么编写、如何编写、书稿的价值意义三个方面介绍了书稿的编写情况,认为编写此书是我们四川人的应尽责任与历史良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原主任、研究员熊华源认为本书在纪念长征胜利的图书中独树一帜,填补了系统反映川籍女红军的空白;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做了一件大好事、一件大实事。审读专家赵健高度评价本书内容和编校质量,认为这是一本足以感人、足以励志、足以存史、足以传世的读物。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党委书记王晓焰认为本书对女红军的书写还原了历史本真,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能引导现代女性树立克服困难、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女红军后代李洋、朱新春、刘南征、乐洪、李军、李开建、薛莉华、张国新、时军、陈艳林等赞扬本书出版“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他们回忆先辈事迹,交流了在各自家庭中受到的长征精神的教育和感召,动情之处不禁潸然泪下。他们的深情回忆让与会者深切体验到长征中的艰辛、感受到老红军们坚韧不拔的斗争意志和朴素廉俭的高洁家风,引发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会议精彩语录:
该书的出版,既是为占有长征女战士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川籍女红军献上的一份厚礼,也是学习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的重要读本。为深化女红军研究史、丰富党史和妇女运动史研究,对讲好长征故事、宣传长征精神、弘扬红色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唐尚朴(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长征中的川籍女红军》以深入挖掘和弘扬长征精神为立足点,通过讲述130余位川籍女红军的革命故事,勾勒出四川妇女为红军长征的胜利所做出的卓著的贡献,表现出四川妇女为中华民族独立富强甘于奉献、勇于牺牲、坚持奋斗的高贵品质。本书立意高远,语言朴实,故事感人,是我们深入了解四川妇女、弘扬长征精神的很好的普及读本。 ——周晓俊(四川省妇女联合会周晓俊副巡视员)
本书揭开了红军长征史上鲜为人知的一面。1935年春,8000多名英姿飒爽的女红军跟随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开始长征,她们翻越了茫茫雪山,踏过泥泞沼泽,经历血与火、生与死的锤炼,用热血和生命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激荡成理想与信仰的滚滚洪流,树立起一座永垂不朽的历史丰碑。我母亲只是众多川籍女红军中的一员,但我在她身上看到了川籍女红军群体英姿飒爽的身影,感受到了川籍女红军群体飒爽的情怀。 ——何光瑨(女红军尹清平之女)
这不仅仅是在写几十几百人,而是在写几千川籍女红军的代表者,她们大部分都壮烈牺牲或失散流落,甚至没有留下姓名。书中人物记述,资料翔实,参考文献丰富,而且大多数文稿经过女红军亲属审核,客观真实可靠,基本史实准确,绝非虚构。 ——王友平(《长征中的川籍女红军》主编)
本书资料翔实可靠,叙事简洁明快,寓理于自然的述说中,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注重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努力挖掘和阐释长征精神,具有较高的精神价值;通过一个个女红军战士个体,展示红军长征的历史细节,再现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 ——熊华源(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原主任)
我的奶奶王理诗,正如她的名字一样,虽不识字却懂得革命,虽无文化却书写了诗一般的人生。《长征中的川籍女红军》,弥补了长征人物史研究的空白,丰富和完善了长征中女红军尤其是川籍女红军这一特殊群体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李洋(女红军王理诗之孙,开国少将李中权之子)
全世界无论哪一个国家、民族,都不如中华民族战场上的女英雄多;本书的出版,为四川把女红军作为独特命题继续开发利用提供了起点。 ——朱新春(女红军李开芬之子)
每一个红军都是一本书,都是一座矿。长征精神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而会历久弥新。 ——杨国军(四川省高校干部培训中心专职副主任,本书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