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碎布头缝成的。它就是奶奶留给我最好的纪念物。
1944年2月,她老人家穿着补丁撂补丁的衣服出席晋察冀边区“群英会”,会议期间,是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胡朋撕下自己的衣襟给奶奶缝补棉絮乱飞的袄袖。奶奶的大会发言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她的模范事迹得到代表们的高度赞扬。子弟兵为英雄的母亲而欢呼,妇救会员们为可敬的榜样而自豪。因聂荣臻司令员去延安准备参加党的七大,由副司令员程子华代理军区工作。大会闭幕后,程子华率领军区直属队全体子弟兵全副武装列队欢送奶奶,军区副政委刘澜涛、政治部代主任朱良才亲自搀扶奶奶跨上大红骡子,并派一个班的战士,护送奶奶回到平山。喜讯通过电话传到县委,县委立即通知沿途村庄组织群众夹道欢迎。当奶奶骑着大红骡子进入平山县境两界峰时,妇女们扭着秧歌,儿童们打着霸王鞭,民兵自卫队扛着步枪、红缨枪,列成整齐的队形,敲锣打鼓,高呼口号,热烈欢迎奶奶光荣归来。奶奶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给予的崇高荣誉。奶奶在家庭会议上提议:获奖的一匹布分成36份,分给全村30多户贫雇农做鞋面,把奖励的骡子供全村乡亲们搞生产。这一提议得到了全家人的赞成。而奶奶仍穿着破旧的衣裳。
1968年,奶奶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参加民兵训练时,枪法仍打得很准。
全国解放后,县政府要派小汽车接奶奶进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奶奶为了给国家节省汽油,骑着小毛驴到县城再换乘公共汽车。1954年,上级发给奶奶一套灰卡叽布制服,她老人家只有进省城或上北京开会时才舍得穿,平时总是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奶奶说:“当了人民代表,更不能脱离群众。国家不富裕,我们应该多为国家分忧。”
1986年农历9月29日,是奶奶的90大寿。我们兄弟姐妹和姑姑从北京、邯郸、张家口等地赶回家团聚。奶奶对我们说:“我死后一定要火化,丧事越简单越好,千万不要铺张浪费。”她还亲自做了寿衣,里子是旧粗布,还打了补丁。石家庄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朱连永看着这俭朴的寿衣,含着热泪说:“戎妈妈把心血都用在了我们身上,就是不顾她自己。”是她老人家手头紧吗?不是。国家每月发给她50元生活补助费,逢年过节,部队首长和省、地、市、县的领导同志还带着慰问品去看望她。我两位姑姑和我们兄弟姐妹也时常不断地给她寄些零花钱。就山区农村来说,算是很富裕了。但奶奶依然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她说:“生活上越是富裕,越要坚持勤俭节约。”奶奶还经常教育我父母和姑姑艰苦朴素不忘本,教育我们兄弟姐妹不要讲吃讲穿。我结婚时,乡亲们问奶奶:“您的大孙子结婚,送点什么呢?”奶奶回答:“一把锄头,一把锹,回家就下地干活儿去。”她老人家还开导我妹妹李秀玲:“等你结婚时可不要跟她们学(指某些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妹妹听奶奶的话,结婚时,一分钱的彩礼也没要,只买了几斤糖果和瓜子招待客人。
历经战争风雨,戎妈妈更显慈祥平和
奶奶勤俭节约体现在一点一滴上。她要求我们“吃饼不能剩块,吃饭不能剩底,吃米不能掉米粒”。时代在前进,生活在改善,但这“三不能”的家训永远不过时,我们要代代相传。最使我不能忘记的是,1964年,我要到离家60多里的上文都中学读书。临走时,奶奶送我一个刷牙缸,并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我外出开会时用过的,虽然旧点,但还能用,你要记住:只有好好学习,勤俭节约才有出息。”
40多年过去了,无论在学校、部队,还是在工厂、机关,这个刷牙缸一直伴随着我。尽管刷牙缸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字样已有些模糊,我却视若珍宝。她看到村里穷,小学校舍低矮破旧,孩子们没地方念书,就把土改时分到的五间大瓦房无偿地让给了学校,自己搬到坡下两间小平房去住。奶奶还用自己节省下来的钱给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