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军又给奶奶写了信,信中说:“¡¡你是子弟兵伟大的母亲,我愿将我的枪端得平平的,瞄得准准的,去射击万恶的敌人,保卫你,保卫我们的晋察冀¡¡”
1950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大会上,奶奶和邓世军又戏剧性地幸会在中南海怀仁堂,亲人相见,分外亲热,像久别重逢的母子互相倾诉着千方百语。他们幸福地同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央首长一起合了影。
村里成立了垦荒团,奶奶任团长,破天荒地打破了山区妇女不参加田间劳动的习惯。村里从来没种过棉花,可子弟兵不仅要吃而且要穿。为了更好地支援前线,奶奶跑几十里山路向人请教种棉方法。她选了阳坡地开出一块田,精耕细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秋收时节,棉花丰收了,满地的棉桃绽开了嘴,白花花一片。奶奶成为太行深处第一个种棉人。
有了棉花,她又有了新目标——纺线织布。她利用到县里开会的机会跟房东学会了纺织技术,搬来下盘松村的第一台纺车。没多久,她把连纺车都没见过的大姑娘小媳妇培训成一批纺织能手。奶奶她们用自己的棉花自己的布做了第一批军衣。
她挨门挨户动员妇女到识字班读书,唱革命歌曲,她向妇女群众宣讲抗日救国和妇女解放的道理,向她们宣传放足、剪辫子的好处,浅显易懂,声声入耳。妇救会会员李黑妮突然“病死”了,奶奶觉得可疑,她冲破重重阻力,不顾尸体腐臭,开棺验尸,并透过种种蛛丝马迹,查清了真正死因是其丈夫有了外遇,勾结淫妇将其害死。最终,恶夫淫妇受到严惩。妇救会员们更把奶奶当成了主心骨。在艰苦的环境时和残酷的对敌斗争中,她带领妇女们,积极拥军支前,救护伤员,妇女们挑起了支前和生产的重担,妇救会员们做的军鞋,奶奶每双都要过秤,做军衣时,她要求单衣双线缝,倒钩针,棉衣要用新棉花,絮得匀,够份量。一次,奶奶发现有套棉衣是用旧棉花絮的,马上找到当事人。首先十分关切地问她儿子在华北联大学习的情况,以情感人,增加亲和力。随后转入正题说:“你这套棉衣摸着有点特别,是不是晚上做活儿没看清,絮错棉花了?咱们的儿子在外头抗日闹革命,万一穿了不好的棉衣,咱当娘的该多心疼啊!”当事人虽然自知理亏,但嘴上仍说:“我可是絮得公家发给的棉花,看在你的面上,我现在就换上我自己家的好棉花。”奶奶马上给她台阶下,说:“那我就先代表子弟兵谢谢你啦!”这样既照顾了当事人的面子,又保证了军衣的质量。做到了有理有利有节,让人心服口服。由于奶奶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讲究方式方法,耐心细致,奶奶她们送的军衣军鞋,数量、质量回回数第一。
抬担架,做军鞋,救伤员,戎冠秀是晋察冀边区的支前模范。
在扩军大会上,奶奶第一个发言,她说:“我有3个儿子,全报名,验上那个那个去,都验上了都去!要是不嫌我老伴老,让他也给咱八路军喂马。”在奶奶的带动下,革命老区出现了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着上战场的动人情景。我叔叔参军后多次立功受奖,壮烈牺牲在朝鲜战场 (当时是炮兵连长) 。在往后的岁月里,奶奶又先后送4个孙子、1个外孙和1个外孙女参军,报效祖国。
解放后,奶奶仍然时刻惦记着解放军,多次向边防战士赠送锦旗,写慰问信,到部队讲革命传统。
建军60周年前夕,奶奶同县妇联的同志一起做了双纳底布鞋,寄给了聂荣臻元帅。聂帅很快就回了信。信中说:“这双鞋虽然很普通,但它包含了老区人民的心意,是军民鱼水情的结晶。”聂帅把这双鞋摆放在自己住室的茶几上,寄托了对奶奶的无限怀念之情。
1944年2月,戎冠秀荣获“子弟兵的母亲”的光荣称号,图为军区直属部队会后送戎妈妈返乡。
奶奶一生艰苦朴素,克己奉公,堪称楷模。一块一尺见方的坐垫,竟是用80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