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3月23日,党中央毛主席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1959年,因兴建岗南水库,西柏坡和周围几十个村庄集体搬迁。
从1970年春开始,驻石家庄市和平山县的机关干部、职工、军人、学生,在柏坡岭及周围的山头上,开展了大规模的荒山绿化工作。大家背着干粮水壶,带着毛选和毛主席语录,在山上一边挖坑植树,一边学习毛主席著作。先绿化唐塔垴和柏坡岭,第二年逐步扩大到2000多亩纪念馆保护区。并在唐塔垴山顶栽种了高大的七松二柏,寓意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这里召开。
1971年国家拨专款,在原址的基础上,向后靠了500米,海拔提高了57米的位置,开山劈坡,复原了一部分中央旧居。
中央旧居复原后,西柏坡纪念馆把已迁出的几位领袖的房东阎受朝、阎受贵、阎受廷、阎文习等人请回观光,让他们再看一看自家的房院,看一看中央旧居和有关建筑物复原有无疏漏。他们慢慢地走,仔细地看,端详着每一处院落、每一个屋子、每一件文物,回顾着祖辈几代人在这里的成长,回顾着领袖们在这里运筹帷幄的不寻常岁月。
大院今昔
为了配合中央旧居对外开放,1976年开始修建西柏坡陈列展览馆,当时在西柏坡陈列展览指挥部的领导下,集中全省的优秀设计施工队伍经过两年的努力,陈列展览馆于1978年5月26日,纪念党中央、毛主席移驻西柏坡30周年之际对外开放。当时我正在西柏坡公社任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亲历了征地、建馆、开馆的全过程。
现在随着西柏坡知名度的日益提高,到西柏坡参观的观众逐年增多,纪念馆的发展带动了当地乡村的致富。西柏坡及周围村的乡亲们办起了家庭旅馆、农家饭店,开起了旅游门市,卖一些当地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现在西柏坡村的乡亲们家家都有摩托车,甚至有的开上了小轿车。西柏坡村已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小康村。
五、我与西柏坡
当年中央离开西柏坡后,建屏师范即迁入中央旧址大院,我有幸在此学习了3年。后来由于学生逐年增多,除了毛泽东等几个领袖的院落外,新华社、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军委作战室、大伙房、中灶食堂、警卫连伙房等大房间,都成了教室。朱总司令住过的窑洞和中央工作人员宿办室等,都成了老师们的办公室和学生宿舍。中央的露天舞场,则成了学校的操场。入学时我们上课和住宿都在新华社院内,由于是老大哥班,要给新生让方便,3年中4次搬家。几经周折,毕业前教室搬到了中央军委作战室,汪东兴的办公室便成了我们的宿舍。
能居住在中央大院,踏着领袖们的足迹,无忧无虑地学习,使我们感到非常荣幸。毕业时,我写的散文诗《辞师别友》,当时作为毕业献词在全校师生大会上朗读,半个世纪过去了,耳边犹闻余音。
后来,建屏师范迁走,北庄完小又迁入,并更名为西柏坡完小,我又来此任教。那时曾暗下决心,要严格要求,为人师表,为圣地添光彩育新人。
西柏坡也是我和妻子结婚的地方。我们在这里举行了非常简单的婚礼。没有迎送,没有请客,也没有买嫁妆。只是利用星期天,瞻仰了中央旧居,请本单位几位同事喝了几±白酒,吃了一顿便饭。新华社后排中间的小屋,就是我居住4年的宿舍和新房。现在每当我路过此屋时,仍旧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永远的纪念
1976年,我又一次来到西柏坡公社工作。这一年是个多事之秋,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三位开国领袖相继去世,唐山地震、天安门事件、粉碎“四人帮”等重大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我和公社党委一班人带着深厚的感情和脱贫致富的信心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多次到中央旧址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以西柏坡精神建设西柏坡。奋战三年,全公社实现了水利化、电气化、公路化,粮食总产单产均远远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