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品选登 >> 第二卷 现实与期盼
8.二、加强德育管理是提高北京市民社会公德素质的重要保证
作者:王开忠
浏览次数:
2024-12-04 11:09:20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一)加强德育管理的重要作用

    对于管理,许多管理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下过不同的定义。有人说管理就是管人,有人说管理就是决策,有人说管理是通过他人将事情办成功的艺术。萧宗六在《学校管理学》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管理是管理人员领导和组织人们去完成一定任务和实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
德育管理是管理的一个方面。何为德育管理,赵翰章主编的《德育论》认为,德育管理是“组织、协调和控制德育在学校正确实施的过程”。胡守棻主编的《德育原理》认为:“德育管理是协调实施德育的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德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保持德育组织的良好机能状态和德育工作者良好的精神状态,以提高德育效率。”鲁洁等主编的《德育新论》认为,德育管理是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德育的各种要素,以实现培育人的管理活动。上述种种说法对管理的内涵作了不同程度的揭示,在主要内容上大体相同,都强调了德育管理的组织、指导、协调、控制的作用,但在德育管理对象的表述上又有一定的差别。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凡是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地方,就必然有管理活动存在。管理活动伴随、融合、渗透在人类的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之中,起着组织、指挥和控制的作用。任何一个集体的认识、实践活动的成功,都同时意味着管理活动的成功。管理“具有两个重要的职能:一个是组织和开发生产力的职能,另一个是协调和控制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职能”。德育管理的职能则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活动。德育管理者正是通过德育管理把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并贯彻于德育实践活动之中。德育管理是人们德育思想转化为德育实践活动的中介或渠道,它集中体现了德育主体在德育实践活动中的能动作用。德育管理在德育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德育管理可以发挥德育组织和德育工作者的作用

    德育组织是指人们为着实现一定的德育目标,依照某种方式结合而成的集体,如各级党团组织、少先队组织等。德育管理具有多方面的职能,但是,最基本的职能是组织职能,只有通过组织职能,其他职能才得以实现。组织是德育计划实施的保证,又是控制的基础和前提。正如列宁指出的,“要有成效地进行管理,……必须善于实际地进行组织工作”。德育管理通过动员和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贯彻执行党和政府有关方针政策,结合本地、本单位、本部门实际,确定自己的德育工作目标,采取正确的决策和措施,完成德育任务;通过理顺各个层次德育组织之间、德育组织与个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德育组织凝聚力和影响力,在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为做好德育工作而努力。此外,德育工作有一支庞大的工作队伍,需要有统一的管理、领导。如果管理有方,就能够将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果不去管理、不去领导,工作缺乏统一部署和要求,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就会影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德育管理,一方面根据德育目标的要求,对德育工作者的行为实行必要的监督和限制,另一方面,通过鼓励、支持、强化德育工作者的那些良好愿望和行为,使之转化为从事工作的内在动力,使德育工作者的心理活动保持一种能动活跃状态,产生强烈的做好工作的欲望。广大德育工作者有了这种工作欲望,就能够在德育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做好德育工作。

    2.德育管理可以优化良好社会公德形成的环境

    良好社会公德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结果,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任何社会、任何国家的德育都要受到德育以外的客观条件的影响,这些客观条件的总和即为德育环境。德育环境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两个方面。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景观、人口因素等内容;社会条件大体可分为经济、政治和精神三个方面,经济方面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政治方面主要是政治制度,精神方面则包括文化传统、社会思潮和科学文化水平等许多内容,其中精神方面对德育的影响是直接而重要的。德育管理优化良好社会公德形成的环境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加强德育管理,可以运用组织领导、宣传教育、道德制裁等手段优化社会环境。比如,在德育管理中,可以将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介绍给群众,让“真、善、美”的道德影响人们的思想,同时可以打击、限制社会上“假、恶、丑”的东西,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风气好转。

    其次,加强德育管理,可以通过组织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优化自然环境。比如,在德育管理中,可以改善自然景观、优化人口素质,不断完善城市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自然环境,为人们良好公德的形成创造条件。

    3.德育管理可以更好地保证公德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般说来,管理包含两种属性,一种是强制性,另一种是导向性。强制性管理是对人的行为加以限制,按照某种目标的要求必须做而不能不做;导向性管理是对人的行为具体加以约束,按照某种目标的要求应该做而不能不做。强制性管理更多的是外力强制性作用,导向性管理更多的是外力转化为内力自觉性作用。德育管理也不例外,也应该包含这样两种属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公德认识的升华,良好公德动机、公德情感、公德意志的形成以及良好公德行为的产生,往往都需要经过一系列德育操作过程和心理活动过程,要按照德育目标的要求来实现,需要将外力和内力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将德育管理的外部强制约束和内部自觉约束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公德教育目标的实现。这里,外部强制性管理应当作为公德教育目标实现的手段,比如建立公德教育计划、措施、内容的督促检查机制,制定市民违纪行为或不文明、不道德行为的处罚办法等。这些做法,就能够促使市民按照社会公德规范去做。同时,内部自觉约束性管理应当作为公德教育目标实现的目的,比如强调市民的主体意识,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机制。这些做法,就能够促使市民按照公德规范的要求,在自我认识和情感体验中,使公德认识得以升华,良好公德动机、公德情感、公德意志得以形成,良好公德行为得以产生,我们所设置的德育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

    (二)加强德育管理的主要方法

    一般说来,德育管理方法可以分为德育管理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德育管理认识方法,是正确反映客观实际并据此进行德育决策的方法。德育管理实践方法,是控制和协调德育组织内的组成要素,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手段。本研究主要对德育管理实践方法进行探讨。

    鲁洁、王逢贤在《德育新论》中指出,德育管理实践方法,也就是德育管理得以运行的方法。由于人们的品德行为模式包括相互联系的几个环节,即思想—动机—行为,德育管理实践方法也可分为行为控制的方法、动机激励的方法、思想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方法。我认为,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本研究考虑到在上一部分中专门讨论过公德教育问题,所以下面着重讨论行为控制方法、动机激励方法和自我管理方法。

    1.行为控制的方法

    控制是管理职能学说的基本职能,是管理过程理论中的基本环节。“所谓控制,是指一个有组织的系统,根据内外部的各种变化来进行调节,一次又一次地克服其不确定性,纠正其对于目标的偏差,使系统始终处于某种特定状态,达到既定目标的活动和措施”安文铸著:《现代教育管理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行为控制的方法是指为了实现预期的德育目标,直接支配和影响组织及其成员行为的一种管理方法,它直接影响管理对象的行为方式,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的特点。我们通常将行为控制方法分为行政方法和法律方法两种。

    (1)行政方法

    行政方法是通过行政组织的职务和权力来进行管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依靠行政组织如市、区(县)、街道(乡)的权威,运用指示、命令、法规、决定等行政手段,按照不同层次进行管理,是德育管理的重要方法。一般说来,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准则往往具有道德与行政交叉的特点,保证这些准则的遵守,不仅需要道德来约束,而且还需要一定行政和法律手段来制约。如果只有道德教育,缺乏有效的行政和法律手段的制约,道德约束就可能“管得了君子,管不了小人”。

    行政管理的方法,要建立在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社会公德教育的规划、决策、指示、命令等,都要以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以及管理科学为依据,从德育工作的实际出发,按照德育管理规律办事。根据目前北京德育行政管理实际情况,建议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管理部门自身建设。要选配责任心强、熟悉业务的人员参与有关管理,形成分工明确、配合有序的强有力的管理机构。要尽快加强对管理部门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

    第二,建立有效的监督系统。完善的监督系统主要有组织监督、大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三个方面。这次调查中,很多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大众监督比较薄弱,对随地吐痰、乱扔乱倒废弃物的现象,普遍存在“说也白说”和“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心理。要采取有效措施,包括政策鼓励等措施来健全大众监督系统,充分发挥好群众的监督作用,同时进一步加强组织监督系统和舆论监督系统的建设,并加强三类监督的横向联系,形成覆盖全市的有效监督机制。

    第三,建立惩罚机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罚办法,对“缺德”的人进行处罚。在这方面,一些现代文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有行之有效的做法。瑞典政府规定在公共场所吸烟要被严厉处罚,第一次扣薪,第二次辞退公职;新加坡规定随地吐痰罚款200元,乱扔纸屑和烟头罚款1000元;香港将随地吐痰视为犯罪,要罚款600港元,以上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第四,建议有关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市民不良行为记录。有关部门对严重“缺德”行为要做记录,这个记录可以作为升学、求职、晋升、借贷等方面的参考,使违反社会公德的人在社会上处于寸步难行的境地。

    (2)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就是人们常说的“法治”,是指管理者以法律规范以及具有法律规范性质的各种行为规则为管理手段,调节组织内外各种关系的一种管理方法。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治理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提高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文明水平,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有两个:一个是德治,一个是法治。德治和法治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二者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市民社会公德素质的提高、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既要靠德治,也要靠法制,既要靠教育,靠每个人的自觉修养,靠每个人的内心信念、良心和价值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要靠科学规范的管理,靠法律法规和制度来约束。

    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德育管理的法律规范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按其内容确定程度,可分为确定性规范和非确定性规范;按其制定机关及法律效力的不同,可分为法律、法令、条例、决议、命令、细则、标准、规章制度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并据此构成德育管理的不同层次的法律规范。法律法规的完善能够对人们的公德观念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颁布和实行,无疑有利于人们形成环保观念,树立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的信念。又如,一段时间,违背消费者意愿强制搭售商品、利用有奖销售方式推销质次价高商品等行为很普遍,许多经营者还没有认识到这是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颁布和实行,无疑可以促进他们认识到这一点。

    法制的完善,对强化人们的公德意识、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能够起到特殊的作用。为此,建议有关部门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完善有关法规和制度,尽快从法规和制度上制止、约束“缺德”行为。曾钊新等人通过对道德心理学的研究认为,道德习惯培育的社会条件,第一条是行为规范的设置,“行为规范的合理设置,对道德习惯的培育至关重要”。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把社会公德建设融于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之中,把公德教育和社会管理、自律和他律、内在约束和外在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引导人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

    二是加强执法工作。法律法规不执行,等于一纸空文。例如,这次调查中很多被调查者都认为,当前许多市民环保意识淡薄、破坏环境,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不力。国家虽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但执行工作远远不够得力。北京市虽然颁布了对随地吐痰等问题的处理办法,但执行情况并不令人满意。因此,当前加强执法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三是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向广大市民进行普法教育,使大家知法、守法,并知道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这次调查中,一些交通民警和文物部门管理人员说,有些市民违反交通规则,有些市民在景点上乱刻乱画,主要原因是不懂交通法规和文物保护法。因此,加大这方面宣传教育的力度很有必要。同时,要建立和健全法律咨询、代理和援助机构,做好法律服务工作,为广大市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规范创造有利的条件。

    2.动机激励的方法

    激励问题一直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和研究热点之一。管理心理学把激励看成“持续激发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中。将“激励”这一概念用于管理,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问题。激励的水平越高,完成目标的努力程度和满意感也越强,工作效能也越高;激励水平越低,完成目标的动机也越弱,工作效能也就越低。

    激励要注意以下几个“结合”:

    一是目标设置与满足需要结合。根据激励中的期望理论,要处理好努力与成绩、成绩与奖励、奖励与满足需要这三方面关系。要针对人们的心理特点,建立和完善德育激励机制,首先必须设置适当的目标。要充分研究目标设置和期望值对激发力量的影响。设置目标要做到既高标准又切实可行。要让市民看到德育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很大,这样,期望值就高。设置德育目标必须与满足市民的合理需要结合起来,只有符合市民合理需要的目标,才能激发市民的积极活动的动机。要考虑到德育目标的科学性、阶段性和可变性。管理者既要合理设置德育目标,又要设法提高目标在市民中的期望值。目标设置要以社会整体目标为基础,同时做到系统配套,即大、中、小多种目标结合,长远、中期和近期目标结合。2001年年底,北京市委制定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意见,提出“一年有突破,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七年创一流”的道德建设目标。建议在公德建设上,市、区(县)也应制定类似的目标,对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长、中、近期目标,一步一步地提高市民公德素质,力争到2008年北京社会公德整体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是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结合。激励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激励者、被激励者和激励因素。激励因素能够激发人的学习、工作动机。激励因素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表现形式来分,可分为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内在激励是指自身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激励力量,其表现方式有认同感、义务感、良心感等,其中认同感是内在激励的基础,一个人对组织及其目标有认同感,就会产生一种肯定性的情感和积极态度,进而迸发一种为实现目标的内驱力;外在激励是指人们努力去获取存在于他们行动过程之外的外在目标,如赞许、奖赏、晋职等,这些对于促进社会公德状况的好转能够产生很好的激励作用。因此,我们在德育管理中,只有把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提高社会公德素质的积极性。

    三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在物质奖励方面,往往存在“奖才不奖德”的现象。如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运动员等,这是必要的,但很少重奖道德高尚者或对改善社会风气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即使有也往往只是精神奖励方面的,很少有物质性的奖励。其实,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是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重奖优秀科学家和运动员,不仅可以激励人们向优秀科学家和运动员学习,有利于科技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样,重奖公德行为高尚者,可以激励人们向公德行为高尚者学习,有利于社会上公德状况的改善。另外,重奖公德行为高尚的人,可以激励一些人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可以减轻人们为从事某些高尚行为而付出很大代价甚至牺牲生命的后顾之忧。总之,在德育管理中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可以很好地调动人们遵守公德、维护公德的积极性。我们在调查中,很多被调查者建议市、区(县)二级政府都要成立社会公德(或道德)基金会或类似的非编制机构,设立文明礼貌、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奖项,定期进行评选、奖励,促进全市在各个层面上形成一次又一次崇尚良好公德行为的高潮。

    3.自我管理的方法

    德育管理离不开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德育管理的重要方法。自我管理是被管理者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己驾驭自己的过程。自我管理在公德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德育管理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促进广大市民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

    心理学认为,自我管理是一个人能动自觉性即主体性的表现,它是自己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的管理。人在自我管理时,他的“自我”本身则成为管理的主体,能够自己对自己评价,自己对自己控制,自己对自己调节,自己对自己监督,也就是自己对自己进行管理。市民尤其是青少年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也是他们自我意识、人的主体性逐步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是思想品德从他律阶段转化为自律阶段的过程。社会公德建设既是政府行为,也是广大群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因此,引导市民自我管理非常重要。引导市民自我管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引导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增强自我管理的愿望和动机。人贵有自知之明,但这是很不容易的。自我认识,就是自我知觉或自我认同,是人们对自己的一种看法或认识。自我评价,就是“人对自己的社会地位、道德品质、心理特征、智力水平、知识结构”等的判断和估价。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有标准问题,有经验问题,还有勇气问题。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起点。这里包括理论引导,如进行心理学、生理学、人生哲学辅导,开设这方面的讲座、宣传栏等,使市民尤其是青少年掌握有关知识,科学地认识自我;也包括心理引导,如开展心理咨询、学习咨询等,增强市民尤其是青少年自我管理的愿望和信心;还包括活动引导,如帮助市民建立“公德评议会”,鼓励市民自发开展公德评议活动,使市民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9.三、建立社会公德建设体系是提高北京市民社会公德素质的根本途径
·下一篇:7.一、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是提高北京市民社会公德素质的基础工程
·6.第六章 提高北京社会公德水平、实现市民奥运期待目标的对策
·7.一、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是提高北京市民社会公德素质的基础工程
·9.三、建立社会公德建设体系是提高北京市民社会公德素质的根本途径
·10.第八章 提高北京市民社会公德素质的战略思考
·内容提要
·1.从“模仿圈”里“跳”出来
·2.出差不忘“提篮拾菜”
·3.一份辛苦一份收获
·4.唱好“四季歌”
·5.把“肉”从“菜锅”里扒出来
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