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品选登 >> 第一卷 通讯员之路
内容提要
作者:王开忠
浏览次数:
2024-11-28 15:38:13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本卷是在国防大学出版社 1988 年出版的《通讯员之路》基础上增加部分内容重新出版的,时任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方言同志、经济日报常务副总编辑罗开富同志为初版作序,现一并收入。

    作者 1969 年入伍不久就给《铁道兵》报(现改为《中国铁道建 筑报》)写稿,以后无论在哪工作,业余写稿从未中断。几十年来, 有 1400 多篇稿件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等全国省市以上30多家军内外新闻媒体采用。这些作品,50 多篇被各种书籍收入, 20 多篇获奖,10 多篇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 中播出与介绍,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转载,不少在全国产生较大反响。作者结合自己实践,从通讯员角度 谈写稿体会,以及如何提高稿件采用率的“秘诀”。

    书中所附例文,多是作者早年习作。本书文字朴实,语言精炼。作者所谈的经验教训和知识修养,对 新闻工作者尤其是通讯报道员,具有较大的参考和使用价值。

    第一部分  学习消息写作

    我的通讯员之路是伴随着参军开始的,1969年入伍不久,就学习写报道了。

    新闻门类众多,体裁繁杂,我像练习打枪一样,首先寻找最容易的一个目标。开始,我的目标就是消息。因为我对报上的文章有一种神秘感,总觉得那是了不起的人写出来的。消息不长,尤其军队报纸上的那些消息,都像“豆腐块”似的,很短小。我当时想,能在军内报纸上“碰”着一篇“豆腐块”,也就心满意足了。

    但是,这个看法错了。消息虽短,却并不那么好写。因为它短,就需要有鲜明的主题思想,过硬的新闻材料,高超的概括手法和生动简洁的笔调。对这些,我全然不知。一支步枪,7斤多重,举起来射击,我常常打中10环。而一支钢笔,一两重都不到,握起来写稿,却是那样艰难,半年中写了三十多篇稿件,“1环”都没有“打中”。

    失败,使我感到灰心。连队指导员看我整天噘着嘴巴,拍着肩膀对我说:“别泄气,失败是成功之母嘛。干什么事情,光有热情不行,还要找找窍门。你几种武器的射击成绩不都是优秀吗?打枪找到窍门能打好,写稿也是这样,只要找到窍门,也是能够写好的。”

    他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是啊,我之所以打枪打得好,首先是我了解枪,知道各种枪的构造、原理、性能和射击方法是什么。学写消息同学习打枪的道理一样,不仅要认识消息,而且还要懂得各种消息的“构造”、“原理”和“性能”,并知道它们的基本写作方法才行。可这些,我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啊!

    当时,我们部队驻在北京周口店。为了弄清这些问题,一个星期日,我天没亮就请假到100里外的《铁道兵》报社,向一位给我写过两封退稿信的编辑请教。他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并对我提出的关于消息的各种问题,一一作了详细的讲解。对他所讲的,我像小学生第一次听老师讲课那样,感到十分新奇,一条一条地认真记录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

    求师之后,便是实践。我的基础太差,就像一个先天不足的婴儿,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地爬行,碰壁,绕过去,再碰壁,再绕过去……千百个日日夜夜过去,我终于能够“站立”起来了,并在身后爬行过的地方,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手模足印……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1.从“模仿圈”里“跳”出来
·下一篇:无
·1.从“模仿圈”里“跳”出来
·2.出差不忘“提篮拾菜”
·3.一份辛苦一份收获
·4.唱好“四季歌”
·5.把“肉”从“菜锅”里扒出来
·6.写事件性新闻要有“三快”作风
·7.会议新闻不要写“会议”
·8.开会顺带“搞副业”
·9.经济新闻要符合读者“口味”
·10.要有新闻敏感
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